摘要:前言:赏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范式,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与“格物致知”的人文精神。在这片文明厚土上,雷敬敷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敏锐的美学洞见与扎实的地质科普素养,成为当代赏石文化传播的擎旗者。他不仅是《观赏石美学概论》的理论奠基人,更以《石海
前言:赏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审美范式,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与“格物致知”的人文精神。在这片文明厚土上,雷敬敷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敏锐的美学洞见与扎实的地质科普素养,成为当代赏石文化传播的擎旗者。他不仅是《观赏石美学概论》的理论奠基人,更以《石海玉珍》《石界》等著作平台为载体,构建起贯通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赏石美学体系,让沉默的奇石“开口说话”。
面对《黄帝石》这一横跨亿万年文明孕育的自然瑰宝,雷敬敷先生以学者之思、匠人之心、传道者之志,开辟出多维阐释路径:从地质构造的亿年史诗中提炼科学真谛,在形色纹理的视觉震撼里捕捉美学神韵,借黄帝文化的集体记忆激活民族精神共鸣。他深谙赏石文化传播之道:“既需著书立说构建学术高地,亦要躬身力行推动公众参与;既以鉴评师培训播撒美学火种,又借国际展览架设文明对话桥梁。”这种“石评亲躬”“顶天立地”的传播实践,使赏石文化突破“小众雅好”的藩篱,成为当代讲好中国故事、铸牢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
当一方《黄帝石》被赋予“民族精神图腾”的时代注解,我们见证的不仅是自然造化的奇迹,更是一位文化传灯者如何以石为媒,在科学与艺术的双向奔赴中,让古老文明基因焕发新生。这正是雷敬敷先生留给当代的启示:真正的文化传承,既需叩击大地的地质锤勘破时空纹理,亦要高举美学的火炬照亮民族心魂。
作者简介:雷敬敷,高级工程师,中国观赏石协会理论研究科学普及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型赏石画册《石海玉珍》主编、石友观赏石集刊《石界》主编,《观赏石美学概论》著者。中国观赏石协会《观赏石鉴评师培训》美学讲师。
发现“黄帝石”是石界的一件大事,但其意义已超越石界,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上溯五千年,广延八万里。在中华伟大复兴的当今社会,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是理所当然的。
“黄帝石”的发现,源于寻觅者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一种审美需求。因此,对“黄帝石”的解读,我们也可以从人与石的审美关系来着手。本文拟就“黄帝石”天赐奇石的自然美,人赋妙意的艺术美,探究成因的科学美,积淀人文的社会美作一番解析。
一、“天赐奇石”——自然美
自然美是观赏石的本质属性。地球已经诞生48亿年了,而人类出现不过约250万年。如果将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那人类的历史不过45秒钟而已。人类是地球自身发展的产物,是自然之子。回归自然,与自然天成的奇石亲密接触,是人类回归大自然母亲的一种天生的情怀。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原因罢!
“黄帝石”的自然美,离不开它的形、质、色、纹之美。其形,高3米,宽2米,重九吨,体态巍然。其质,为绿泥石与绿泥石玉组合而成,摩氏硬度分别为4.5和7度。特别是造就黄帝形象的绿泥石玉质部份,在难以计年的水磨砂砺之中,自然包浆丰厚,既细腻润滑又极显苍桑之态,其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华章。或晕染、或突现、或渐变,潇洒俊逸。其纹,是色彩之纹,是凹凸之纹。而最奇妙处是这色彩与凹凸在黄帝形象之处发生了突变,那冠、那袖、那袍、那靴,似乎专为黄帝凝重的神态所设,令人匪夷所思。
再就形质色纹综合构成的形式美来看,石体长与宽的3与2之比恰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其雪域高原状的山形外廓,背衬着高浮雕状的黄帝形象,主次分明。
黄帝位于石宽三分之一的位置,身高为石高的五分之三,恰到好处。黄帝身姿的“S”形造型,又将灵动寓于端庄之中。
二、“人赋妙意”——艺术美
黄帝石在未被发现之前,藏于高山深涧之中,于人没有多大关联,乃自然造化之物。自被发现之后,它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成了为人之物。大凡一方奇石被发现之后,首先要确定的是它的观赏角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别于对阿诗玛这样的山体石的赏析,已经带有人为创造的意味了。而对黄帝石的进一步解读,由形质色纹的自然的形式美,通过联想与想象的审美活动,并在情感的推动下,它的“妙意”才逐步地被发掘出来。
你看,由最初的五彩纹理的行云流水的直观,再到孔丘老聃等人物形象的辨识,终于石破天惊黄帝出!其实,众多石友在赏析时所描绘的身高五尺许,头戴冕冠,高额虎眼,长髯飘逸,拱手前行的黄帝形象,和盛风盖世、刚毅威严、气贯长虹的黄帝神采,皆因契合了人们从传说中联想与想象到的黄帝的形与神。若非黄帝子孙,又怎能得见黄帝真容?这便是“人赋妙意”的缘由。
“人赋妙意”集中表现在对“黄帝石”的命题为“中华黄帝石”上,它是赏析者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寄托于石上的一种意境的感悟与凝练。而以“中华黄帝石”为主题的诗词文赋,则是以艺术形式对这种意境的感悟的进一步拓展与升华。 陈忠实“研究黄帝文化,催生远古奇葩”的文章,何国辉的“帝石谣”,马艺军的“黄帝石赋”,陈格与林光明的“中华黄帝石”专著,以及众多书画家的题词,凡此种种,无-不彰显了华夏子孙“炎黄情,中国心”的赤子情怀。
对黄帝石“人赋妙意”的艺术之美有各自风格特征,然而却有一个共性的美,那便是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绵延不绝、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精神传承和中华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正如“帝石铭”中所言:“顾我民于盛世兮,期我族之复兴。望我辈之奋力兮,望江山之永新。”
三、探究成因——科学美
黄帝石的科学美在于对黄帝石地学成因探究的一种理性的美,是一种由“ 真”转化而来的美。
黄帝石自发现以来就弓|起了石友中地学工作者极大的关注,他们不遗余力地探究黄帝石的地学成因。认为孕育黄帝石的龙门山地带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发生过多次的升降旋回,最终隆起成山,众多古老地层出露地表。正是这种多次岩浆作用,多次变质作用下形成了组成和色彩各异的绿泥石和绿泥石玉岩层。当这些岩层在风化作用下破碎后,又在外力作用下堆积在一起,经沉积作用而形成了黄帝石的母岩。当母岩从山体.上破碎坍塌,在水磨砂砺的冲刷下,由于绿泥石和绿泥石玉抗冲刷侵蚀能力的差异,使得玉化程度最高并带有黄帝形象的绿泥石玉得以突显出来,形成了高于背景12厘米的高浮雕图纹。
地学的探究使我们明了,在黄帝石身上竟负载了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这三大成岩作用和差异风化的侵蚀作用,其自然历史可以上溯到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时期。
黄帝石在岩浆的地火中诞生,在变质的地热中成长,在光热的风化中塑形。人们说他得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不是没有道理的。从黄帝石的形成过程看,至少经历了两次沧海的变迁,自然历史的厚重,给人-种科学求真之美的震撼。
诚如从事地学工作的石友所言,黄帝石的形成充满了无数的偶然:偶然的岩浆活动使铁、镁等元素在偶然的地质环境中碰巧形成了黄帝石的石质;偶然的岩石蚀变碰巧形成了黄帝的形象。这无数的偶然巧合在一起,其概率之低,可以比喻为一场飓风吹过波音公司的零件仓库而装配成了一架完整的波音737飞机。
对黄帝石科学的解读令我们叹服于自然无所不能的鬼斧神工,也叹服于黄帝石这绝无仅有的唯一。
四、积淀人文—— 社会美
黄帝石的社会美主要表现在人文积淀及其在社会性上给人们带来的美感。马克思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社会美是实践的主体人之美,是实践过程与结果之中的人的行为之美,是一种由“善”转化来的美。
谭昌林和他的广元石友是黄帝石发现、赏析和传播的主体。他们]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宏扬,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黄帝石才得以发现。黄帝石的发现有它的偶然性,其实也蕴含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的必然性,这便是谭昌林和他的厂元石友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格美之所在。
黄帝石发现的过程极富戏剧性,由日思、夜梦,到觅石于山涧,赏石于华庭,问道于众友,到最终一刻的黄帝现身,一幕幕,渐次展开,悬念不断,精彩不断,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是实践中过程之美的体现。
黄帝石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藏石者又因势利导,积极配合。于是《华西都市报》、中央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和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黄帝石” 的图像登上了《中国四川广元奇石》画册的封面,“ 黄帝石”的巨幅照片在第四届成都(国际)奇石博览会和第二届中国(重庆)万石博览会上先后展示...黄帝石在传播过程中积淀人文、彰显社会,其中所饱含的是“炎黄情,中国心”的爱国情怀,在社会影响力上打造着中国四川广元的又一地域文化品牌。谭昌林和他的广元石友自2005年清明开始,与陕西黄帝陵的祭祀活动同步,在中华黄帝石馆对黄帝石祭祀,则是将这一爱国情怀作为一种礼仪之美的表达!
黄帝石之美是如此丰厚,有自然创化的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又有人为创造的艺术之美、社会之美。我们赞赏黄帝石,是因为它凝聚了人类本性的
真、善、美的追求,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的秉性。让我们在对黄帝石赏析与感悟之中,对我们绵延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以无愧于我们的先人与后人;让我们在对黄帝石赏析与感悟之中,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 以无悔于我们的社会与自身。
来源:奇石文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