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丑闻:一场骗局重创美国,究竟有多离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3 09:47 5

摘要:你知道什么叫“脸都不要了”?安然公司不光自己演了五年大片,还顺手拉着华尔街全体跑龙套,连审计老大哥都被带走了。一个年入千亿的公司,说倒就倒,这场“资本大片”,你绝对没见过!

你知道什么叫“脸都不要了”?安然公司不光自己演了五年大片,还顺手拉着华尔街全体跑龙套,连审计老大哥都被带走了。一个年入千亿的公司,说倒就倒,这场“资本大片”,你绝对没见过!

安然公司,曾经的“能源帝国”,总部坐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这家公司1985年由休斯敦天然气公司和奥马哈的洲际公司合并而成,本来是做天然气输送和贸易的,但到了2000年,它的年收入已经飙升到1010亿美元,在《财富》500强中高居第七

彼时,美国媒体和政商界把安然吹上了天。连续六年荣膺“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甚至被誉为是“能量界的微软”。它开发电力交易平台、开展气候碳排放交易、涉足宽带通信、甚至还想染指互联网经济。你要是问它具体赚钱的路数,没人能讲清楚。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2001年年初。一家叫“Kynikos Associates”的对冲基金公司老板吉姆·切欧斯,开始对安然的盈利模型提出质疑。他公开指出,安然的利润率太低,2000年仅为5%,到了2001年初已降至2%以下,而它的高股价显然与实际盈利不匹配。

更关键的是,切欧斯发现大量文件中提到安然与名为“SPE”的公司有不清不楚的财务往来。这些SPE公司与安然名义上是合作伙伴,实际上却是安然为了隐藏债务、虚增利润所设的空壳机构。安然通过这些SPE将债务“打包转移”,在报表中美其名曰“资产处置”。

到了2001年8月14日,安然CEO杰弗里·斯基林突然宣布辞职,仅仅在任六个月。他的突然离职让市场震惊。同日,安然股价迅速跌破42美元,而年初还在80美元以上

安然的破产,起点不是业务失败,而是管理层系统性造假。此后美国证监会(SEC)介入调查,到了10月16日,安然发布财报,承认亏损6.18亿美元,并宣布减记资产超过10亿美元

短短三周后,安然的股价从10美元以下进一步暴跌至0.61美元。到了2001年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纽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面数字从“千亿规模”跌落成“废纸一堆”,直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企业破产案

这家公司不是倒在竞争中,而是栽在了“自己造的假账”上。曾经被美国媒体捧成“资本奇迹”的安然,最后成了“美国商业伦理的耻辱”。

事情到这,才只是开了个头。你以为安然破产,事情就结束了?不,这只是开胃菜。更精彩的是——明明有人提前发出了警告,整个华尔街却选择“装聋作哑”。

安然真正开始“塌方”,是在一个叫James Timmins的人站出来之后。他是安然私募投资部门的总监,也就是内部的高层之一。早在2001年初,他就向《华尔街日报》和美国证监会实名举报,揭露安然“系统化”伪造财务报表的全过程。

Timmins提供的材料包括多个安然和SPE之间的转账记录、内部会议纪要、以及CEO斯基林私下出售股票的交易证据。他指出:斯基林一边宣称股价会上涨到126美元,一边在2001年前后大量出售持股,这一行为直接违反了美国证券法中“董事会成员禁售期”的规定。

更讽刺的是,尽管这些材料已经递交给了监管机构,但直到2001年10月安然自爆亏损,华尔街主流媒体和投行依旧在力挺安然。一边是高管套现离场,一边是投资者不断买入股票,背后是“共谋”的金融系统。

最典型的是安然的审计公司——安达信。作为全球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安达信居然直接参与造假,帮助安然隐瞒了从1997年起虚报的6亿美元利润和24亿美元债务。更离谱的是,在SEC调查期间,安达信“主动销毁”与安然相关的审计文件,这相当于明目张胆地妨碍司法。

结果,美国司法部迅速出手。2002年,安达信被判“妨碍司法公正罪”,吊销执照,公司就此解散。这家有89年历史的会计巨头,成了美国第一家因审计欺诈而灭亡的“四大会计所”。

与此同时,安然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开始席卷整个资本市场,投资者四处追讨损失。最终,美国司法系统启动“集团诉讼机制”,向安然受害者支付了高达71.4亿美元的赔偿金。而安然的前CEO斯基林,也在2006年被判刑24年,罚款4500万美元

你可以说,美国的监管有漏洞,但你不能不说,这一场大火把整个“金融圈的遮羞布”都点着了。

讲真,安然要是只是自己在造假,还能说它是“独行侠”。可实际情况是,它身边可是一大票“帮凶”。

从审计公司安达信,到投行花旗、摩根大通、美洲银行,这些个个都是当时美国金融界的“金牌合伙人”,都在安然这出戏里出过“钱”,更出过“力”。

根据美国司法部的起诉书,花旗集团被罚款20亿美元摩根大通赔偿22亿美元美洲银行交出6900万美元,原因都是“协助安然隐瞒资产结构”“提供虚假融资方案”“明知造假却继续融资”之类的勾当。

更荒唐的是,他们很多人还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你说他们是被安然骗了?可账本明明在你们手里,你们是“主动失明”,不是“无辜上当”。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暴直接促成了美国在2002年出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部法律要求公司高管对报表真实性负责、加强审计独立性、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堪称“公司治理的转折点”。

但问题在于,一纸法律能否真正“防得住”新一代的安然?这就是资本市场需要深思的了。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有良心,也不能指望“造假者”不再重来。

安然倒下了,安达信也没了,赔偿金也发了,可美国的金融市场,却永远刻下了这道疤痕。这不只是一次造假事件,而是整个制度、整条生态链条的集体崩盘。

来源:小僧乱翻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