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经国家和省上实地评估筛选,景泰县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县,标志着这片曾饱受盐渍化困扰的土地,正式肩负起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改地生金”探路的战略使命。作为全国盐碱地治理的“试验田”,景泰的每一项举措都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推动
【开栏语】2024年,经国家和省上实地评估筛选,景泰县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县,标志着这片曾饱受盐渍化困扰的土地,正式肩负起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改地生金”探路的战略使命。作为全国盐碱地治理的“试验田”,景泰的每一项举措都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即日起,景泰县融媒体中心推出《破碱·育新·蜕变—国家级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景泰实践”》系列报道,以盐碱地项目建设、春播、夏管、秋收为脉络,全程记录景泰破题盐碱地的攻坚实践,见证“贫瘠之地”向“希望田野”的蜕变历程。今天推出《破“碱”重生 景泰盐碱地里的春天行动》。
盐碱地治理是提升耕地质量、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的关键举措。目前,景泰县2.3万亩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片曾被盐碱“封印”的土地,如何通过“工程+化学+生物+物理+农艺”焕发新生?今天,记者带您去探访这场“向碱要粮”的春天行动。
排碱渠是盐碱地治理的“命脉”。在景泰县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芦阳片区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加紧为排碱渠修理边坡、铺设石块、安装格宾网。这些纵横交错在田间的“毛细血管”将让盐碱水“有路可退”,为土壤“减负”。
景泰县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施工方经理 单金龙:今年春节过后,我们就组织工人进行排碱渠的施工,目前已完成排碱渠总工程量的95%以上,预计在4月20日左右全部完工。
在距排碱渠2公里处,一座9.6万立方米的蓄水池正在施工中。它将与高标准农田滴灌系统联动,在精准调控地下水位、提升水肥利用效率的同时,协同破解“越浇地越碱”的困局。
景泰县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施工方经理 单金龙:整个项目配套两座蓄水池,总库容14.1万立方米,预计5月底全部完工,后期搭配高标准农田滴灌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位,有利于盐碱地改良。
走进综合利用试点项目1000亩核心示范区,务工人员正抢抓春耕黄金期播种耐碱材料。省农科院研究员刘文瑜告诉记者,将来这里不仅是“粮仓”,更是盐碱农业的“种子库”。
省农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文瑜:今年我们在盐碱地核心示范区种植藜麦、燕麦、大麦等300多份材料,通过后期品质、产量的测定,筛选出更适宜于当地种植的高品质、高产量的作物品种,然后在当地进行示范推广,以此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
播种前,研究院工作人员根据轻中重,对核心示范区土壤进行了精准“把脉”、精心“施药”,为后期“以菌抑碱”积累科学经验。
省农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文瑜:在播种前我们也施入了一些保水剂、生物肥,还有微生物菌剂。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一方面来看一下肥料对于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另一方面也为了促进后期作物的生长。
盐碱地治理,改的是土地,谋的是民生。通过“工程+化学+生物+物理+农艺”组合拳,景泰县正用科技与汗水,书写一部“向盐碱要粮”的景泰方案。
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村民 张付生:以前我们这个滩上碱非常大,种上庄稼不好好长。今年国家给我们挖了这个排碱渠,投资撒有机肥,我觉得改良过来后,我们这个庄稼越种越好,这个盐碱地治理对我们老百姓来说非常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景泰县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不仅关乎景泰人的饭碗,更承载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使命,让我们共同期待今年夏天盐碱地里的第一抹新绿。
记者:雷臣元 卢昌来
来源:景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