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清华北大参观一票难求,甚至催生‘黄牛’,一张门票炒到300元。”近日,“大学校园何时能向公众开放”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吐槽,自己想去校园参观,却遭遇预约难、入校难,“学校预约系统常常一放票就被抢光,根本抢不到”。还有网友称,为了进校园
“进清华北大参观一票难求,甚至催生‘黄牛’,一张门票炒到300元。”近日,“大学校园何时能向公众开放”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吐槽,自己想去校园参观,却遭遇预约难、入校难,“学校预约系统常常一放票就被抢光,根本抢不到”。还有网友称,为了进校园,只能找“黄牛”,结果遭遇骗局,被骗走几百元。
不少高校曾是热门旅游打卡地,为何如今入校参观变得困难重重?大学校园到底该不该向公众开放?又该如何开放?
参观预约“一票难求”,部分高校仍限制入校
去年暑假,家住北京的张女士本打算带孩子参观清华、北大,提前几天就开始在预约平台上“抢票”,却发现预约名额一放出来就被抢光,根本预约不上。“孩子一直对清华、北大很向往,本想趁着暑假带他去感受一下校园氛围,结果连校门都进不去。”张女士无奈地说。
通过梳理发现,目前,清华、北大、复旦、上交、浙大等多所高校均已恢复校园预约参观。但由于预约名额有限,且开放时间多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导致预约难度较大。以清华、北大为例,两校均实行网上预约参观,且每天预约名额有限,需提前几天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上预约。记者尝试在预约平台上预约参观,发现周末和节假日的预约名额往往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
除了预约难,部分高校还对入校人员身份进行限制。例如,有的高校仅对校友、在校师生家属等特定人群开放;有的高校则要求校外人员必须由校内人员邀请才能入校。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开放了校园参观,但对参观时间、路线等进行严格限制,游客只能在指定区域内参观,无法自由游览校园。
开放校园利弊并存,管理难度增加是主因
为什么大学校园难以向公众开放?多位高校管理人员表示,管理难度增加是主要原因。
防控期间,为保障师生健康安全,高校普遍实行封闭管理。随着防控政策调整,虽然部分高校逐步恢复校园开放,但出于校园安全、教学秩序等方面考虑,仍对入校人员进行严格管控。“校园开放后,人员流动大幅增加,给校园安全管理带来很大压力。”某高校保卫处负责人表示,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后,可能会出现随意进入教学区、实验室等场所,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还有可能发生盗窃、诈骗等治安案件,给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此外,校园承载能力有限也是限制开放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校校园面积较小,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旦大量游客涌入,可能会导致校园拥堵、环境卫生恶化等问题。“我们学校校园面积不大,平时学生活动空间就比较紧张,如果再对公众开放,校园环境和秩序将难以维持。”某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说。
开放大学校园也有诸多好处。从社会层面看,大学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高地,对公众开放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高等教育的魅力,提升社会文化素养;从学校层面看,开放校园有助于展示学校形象、传播校园文化,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报考;从学生层面看,与校外人员的交流互动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沟通能力。
平衡开放与管理,探索多元化开放模式
大学校园该不该对公众开放?这一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在采访中,多数受访者认为,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资源,应该在保障校园安全和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逐步向公众开放。
“大学校园开放是大势所趋,也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高校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等方式,平衡好开放与管理的关系。例如,建立完善的预约系统,合理控制入校人数;加强校园安保力量,确保校园安全;设置专门的参观路线和区域,避免对教学秩序造成影响。
事实上,一些高校已经在探索多元化的校园开放模式。例如,有的高校实行分时段开放,在教学时间对公众限制入校,在周末、节假日等非教学时间对外开放;有的高校通过与旅行社合作,推出校园参观旅游线路,由专业导游带领游客参观,既满足了游客需求,又保障了校园秩序;还有的高校利用线上平台,推出“云游校园”等活动,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校园风光和文化底蕴。
此外,专家还建议,公众在参观大学校园时,应自觉遵守校园管理规定,爱护校园环境和公共设施,文明参观。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高校校园开放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范,共同推动大学校园有序开放。
大学校园向公众开放,不仅是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向往和需求,更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开放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在保障校园安全和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让大学校园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来源:非凡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