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婆婆请我给她当保姆,每月让前夫给我12000,原来都是为我打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3 12:46 1

摘要:那是1997年春天,离婚一年后的我在街边服装厂做缝纫工,每天十多个小时,腰酸背痛,月收入不过800元。

"前婆婆让儿子每月付我12000做她保姆,我有些不解,她到底安的什么心思?"

那是1997年春天,离婚一年后的我在街边服装厂做缝纫工,每天十多个小时,腰酸背痛,月收入不过800元。

那时候,我租住在城东一间狭小的平房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墙角堆着压箱底带来的旧式缝纫机,那是我唯一值钱的家当。

下班后,常常望着窗外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播放着《东方红》,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更艰难的岁月,可如今的我,又何尝不是在苦日子里挣扎?

工厂里的姐妹们都说我傻,好好的婚姻说离就离,放着城里的房子不住,跑出来自讨苦吃。

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段婚姻早已名存实亡,我和李建国就像两个互不干扰的房客,连一句问候都吝啬。

那天下班回来,灰蒙蒙的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我撑着一把破旧的黑伞,看到小区门口站着的人影时,我愣住了。

周秀英,我前婆婆,正站在那里,手里提着一个红色搪瓷保温桶,灰白的头发在暮色中泛着微光,身上穿着那件我曾帮她改过的藏青色棉袄。

"小丽,好久不见。"她脸上挤出笑容,眼角的皱纹像是刻在老旧城墙上的沧桑痕迹。

我不知如何应对,只能生硬地点点头,心里翻腾着各种猜测。

离婚时,前夫李建国坐在单位分的三室一厅里,指着茶几上的离婚协议书说我不会持家,只顾工作,婆婆虽没说什么,但眼中的失望我至今记得。

"来吧,吃点东西。"周秀英拉着我走到屋檐下,打开保温桶,是我爱吃的鱼香肉丝和蒸蛋,热气腾腾,香味瞬间勾起我对家的回忆。

那一刻,我鼻子发酸,自从离婚后,没人给我做过一顿热饭,每天不是食堂的大锅菜,就是街边小摊的挂面,味同嚼蜡。

"丽子啊,你瘦了。"她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脸颊,那双手曾经搓过多少衣裳,蒸过多少馒头,却从未在我面前显露疲惫。

我的眼泪就这么不争气地掉了下来,混合着春雨落在脸上,咸涩一片。

小屋里只有一张单人床和一个衣柜,我手忙脚乱地收拾出一个小板凳给她坐,自己站在一旁局促不安。

周秀英却四处打量着,目光落在角落的缝纫机上:"还留着这个老古董呢,你那手艺,真是可惜了。"

就是那天晚上,她提出了那个让我困惑的请求:"我腿脚不好了,风湿关节炎犯了,上楼都费劲,需要人照顾,建国每月给你12000元,你来当我的保姆吧。"

我怔住了,茶缸里的茶叶翻滚着,像我此刻的心情。12000元在那个年代是什么概念?厂里的大师傅一个月也才2000多,足够在县城买两平米房子呢。

"秀英妈,您开玩笑呢吧?我这样的人,哪配得上这么高工钱?"我干笑两声,眼睛却不敢看她。

"丽子,我说真的。"她的语气坚定,手指轻敲桌面,那是她认真时的习惯动作,"厂里的活能有啥出息?累死累活的,你那手艺,应该有更好的去处。"

我心里犯嘀咕,这老太太不会是想把我骗回去折磨吧?可她提出让我住进老房子的时候,看着她真诚的眼神,我竟然鬼使神差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厂里递了辞工信,车间主任拉着我絮絮叨叨:"丽子啊,这年头工作多难找啊,前几天'望春工厂'都停产了,一大批工人下岗,你可想好了?"

我点点头,心里却忐忑不安。收拾完简单的行李,我打了辆三轮车,回到了那个住了六年又离开一年的老房子。

老房子还是老样子,墙上的旧挂历还停留在我离开的那个月份,客厅墙上的结婚照被摘下来了,只留下一块褪了色的方形印记。

周秀英带我进了西屋,那是以前我和建国的房间:"你就住这吧,我把东西都收拾出来了。"

屋里干净整洁,床单是新换的,有一股淡淡的肥皂香味。窗台上摆着一盆绿萝,生机勃勃,那是我们当年结婚时买的,没想到她还精心照料着。

春去秋来,照顾前婆婆成了我的日常。她的要求并不多,早上一碗小米粥,中午一盘青菜豆腐,晚上煮点面条。

其余时间,她就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手里把玩着一串老旧的核桃,听着院子里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看着楼下那棵从我嫁过来时就有的银杏树发呆。

有时候邻居王大妈会扯着嗓子从楼下喊:"老周啊,下来打牌不?广场上支了桌子呢!"

秀英妈就会摆摆手:"不去了,腿脚不好,下不来呀!"

等王大妈走后,她却能麻利地起身给花浇水,腿脚利索得很。

我暗自纳闷,却不敢多问,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做着家务,然后数着那些让人眼红的钱,心里盘算着未来。

偶尔李建国会来看望母亲,每次来都是匆匆忙忙,放下东西就走,对我爱理不理,好像我真的只是个保姆。

我也不在意,毕竟夫妻一场,如今只剩下陌生,倒也符合常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和秀英妈渐渐找到了相处的默契。她喜欢听评书,我就在做家务时给她放上一盘《水浒传》的磁带;她喜欢热闹,我就陪她去楼下的小广场看大爷大妈们扭秧歌。

有一天整理房间时,我在她床底发现了一个旧木箱,上面落了一层薄灰,看样子很久没人动过。

好奇心驱使下,我打开了它——一股淡淡的樟脑味扑面而来,里面是我离婚前喜欢收集的小物件:一个蓝色发卡,那是我二十五岁生日时建国送的;一个彩色风车,是我们去庙会买的;还有我曾在街头摊贩买的小布老虎,据说能保佑平安。这些东西我以为早就丢了,却被她一一保存。

箱子最底层是一叠照片,我和建国的合影,有在公园的,有在单位门口的,还有在家里吃饭的,每一张都记录着曾经的幸福时光。

"你发现了。"她突然出现在门口,我慌张地合上箱子,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对不起,秀英妈,我不是故意翻您的东西。"我脸红得像个熟透的苹果。

她缓缓走过来,膝盖因关节炎而略显僵硬:"这些都是你的东西,建国扔掉时我偷偷捡回来的。"

"他...他扔了我的东西?"我有些难以置信。

"那孩子啊,心里难受,就拿这些出气。离婚那天晚上,他喝了酒,把你留下的东西都扔到了垃圾桶。"她叹了口气,"我等他睡着了,一样样捡回来,想着或许有一天,你们还能..."

她没说完,但我明白她的意思,不禁哑然失笑:"秀英妈,我和他不可能了,那桥早塌了。"

她点点头,脸上却没有失望:"桥塌了可以重建,人心散了才是真散。"

我不再接话,只是把木箱轻轻放回床底。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想起和建国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美好却被时间冲淡的记忆,在黑暗中变得清晰起来。

厂里的姐妹们都说他对我好,每天接送,从不让我淋雨;家里的油盐酱醋,他都记得添置;我生病时,他守在床前,笨手笨脚地熬粥。

可为什么到最后,我们却只剩下冷漠和争吵?

是我太执着于自己的小缝纫作坊梦想,忽略了他的感受?还是他不理解我不想一辈子做家庭主妇的心情?抑或是我们都太年轻,不懂得经营一段婚姻需要的耐心和宽容?

深秋的一个晚上,我起夜去厕所,听见客厅有动静。悄悄走出卧室,看见窗外的月光洒在客厅的地板上,婆婆坐在那个老旧的红木沙发上,昏黄的台灯下,翻看一本相册。

凑近一看,那是我和建国的婚纱照,照片上的我们青春洋溢,笑容灿烂,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她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眼泪无声地滑落。

"秀英妈,您还好吗?"我轻声问道。

她被吓了一跳,赶紧擦干眼泪,勉强笑了笑:"丽子啊,你怎么起来了?"

"听见声音,以为您不舒服。"我在她身边坐下。

台灯在我们之间投下暧昧的光影,屋外的银杏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什么心事。

"小丽,坐下吧,有些话我该对你说了。"她合上相册,语气平静却透着坚决。

原来,离婚后她一直暗中关注我的生活。得知我在服装厂做工,她曾偷偷去厂门口等了一整天,只为看我过得怎么样。

她看到我每天早出晚归,中午饭只啃一个馒头就继续干活,为了省钱连顿热饭都舍不得吃。晚上回到出租房,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赶制一些衣服贴补家用。

"我知道你手艺好,可在服装厂给人打工,那些老板只懂得压榨工人,你的才华都浪费了。"她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着心疼。

"您是说...那12000元?"我有些迟疑。

"我让建国付你这么多钱,就是希望你能存够本钱圆这个梦。"她说完,拉着我的手放在她布满皱纹的手掌中,"孩子,婚姻没了可以再找,手艺是一辈子的依靠。"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多少个夜晚,我蜷缩在冰冷的出租屋里,被离婚的阴影和生活的艰辛压得喘不过气,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而她,这个我以为恨我的婆婆,却一直在关心我,为我打算。

"可建国他...他同意吗?"我吸了吸鼻子,想到那个曾经阻止我开工作室的男人。

"那小子敢不同意?"秀英妈哼了一声,那股子倔强劲儿又回来了,"我跟他说了,这是我的养老钱,给谁是我的事,他要是不乐意,就别进这个门了!"

我忍不住笑了,想象着建国被母亲训斥的样子,那画面竟有些温馨。

"丽子,我这辈子没念过多少书,但我明白一个道理:女人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才能不受人欺负。"她说着,起身走到柜子前,拿出一个布包,"这是我这些年攒的一点钱,一共两万三,你拿去添置店铺用吧。"

我惊讶地看着她,这可是老人家的养老钱啊:"秀英妈,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拿着吧,就当是...就当是我这个当婆婆的,还你一个公道。"她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当初若不是我一味站在建国那边,或许你们的婚姻也不会走到那一步。"

那天晚上,我们聊到很晚,她讲起了自己的年轻时代,那个物资匮乏但人心淳朴的年代,讲起她当年也有过开服装店的梦想,却因为生儿育女放弃了。

"我不希望你重蹈我的覆辙,"她握紧我的手,"女人,终究要靠自己。"

第二天一早,我起床时发现秀英妈已经做好了早饭,一碗香喷喷的豆浆,两根油条,还有一小碟咸菜。

"快吃吧,今天咱们去看铺面。"她已经梳妆整齐,穿上了那件我常常羡慕的薄呢外套,看起来精神焕发。

"看铺面?"我一头雾水。

"是啊,趁早把店开起来,等攒够钱,你好早点搬出去住。"她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我心里一沉,原来她是想让我早点离开啊。

看出我的失落,她又补充道:"我不是那个意思,丽子。我是想让你有自己的地方,不用受我这老太婆的气。你放心,我这老骨头没那么容易倒下,你的钱一分不会少。"

我摇摇头:"秀英妈,钱不钱的无所谓,我只是...只是..."

"我知道,"她打断我,眼中有泪光闪烁,"亲情难舍,是不是?咱们啊,名不正言不顺,却比那些真正的婆媳还亲呢!"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一年来,我们早已超越了前婆媳的关系,成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亲人。

我们在西街找到了一间不大的铺面,月租600元,之前是卖布料的,老板因病回乡,急着转让。

秀英妈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地段不错,前面是步行街,人流量大,后面有居民区,都是潜在客户,就这里了!"

回家的路上,她哼着小曲,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仿佛年轻了十岁。

在她的催促下,我开始筹备开店的事宜。从进货渠道、装修风格到价格策略,她都有自己的见解,那股子精明劲儿让我佩服不已。

一个月后,就在我们准备签租约的前一天,李建国突然回来了。

他推开门,看到我和他母亲正在餐桌上研究店铺装修图纸,愣了一下,然后径直走向厨房,拿出一瓶啤酒,咕咚咕咚灌了几口。

"妈,我听说你让小丽开服装店?"他放下酒瓶,语气生硬。

秀英妈抬头瞥了他一眼:"是啊,怎么了?"

"开什么店啊?那都是骗人的!现在的生意多难做,万一赔了怎么办?"他激动起来,脸上泛起红晕。

我低着头不说话,心里却翻江倒海。当年就是因为这事,我们吵了无数次,最后导致离婚。没想到时过境迁,他还是这副德行。

"赔了是她的事,用你管吗?"秀英妈不客气地怼回去。

"怎么不关我的事?那可是我的钱!"李建国拍了一下桌子,茶杯里的水都跳了起来。

我心凉了半截,原来在他眼里,我还是那个不值得信任的前妻。

"你的钱?"秀英妈站起来,虽然比儿子矮了一头,气势却不输分毫,"你忘了当初是怎么答应我的?这钱是给小丽的劳务费,她想怎么花是她的自由!"

他们母子俩就这样争执起来,屋子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我坐在一旁,如坐针毡。

"我去买点菜。"我借口离开,不想卷入这场争吵。

走出单元楼,初冬的寒风迎面吹来,我裹紧了身上的毛衣,漫无目的地在小区里走着。这么多年过去了,李建国还是那么不理解我,或许我们的离婚真的是对的。

晚上回去时,屋子里安静得出奇。秀英妈在厨房忙活,李建国坐在沙发上看报纸,气氛诡异。

吃饭时,李建国忽然对我说:"小丽,对不起。"

我愣住了,筷子悬在半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妈跟我说了你的计划,我...我支持你。"他低着头,声音有些发抖,"那些钱,你尽管用,不够的话,我再添些。"

我看向秀英妈,她冲我眨眨眼,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不用了,有秀英妈的支持就够了。"我平静地回答,心里却五味杂陈。

那天晚上,李建国住了下来。三个人分住在三个房间,像是陌生人,又像是最亲近的家人。

隔墙能听见李建国翻来覆去的动静,我猜他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前夫李建国得知真相后来看我们,脸上写满了懊悔。第二天,他在早饭桌上说当初太年轻,不懂珍惜,把家庭和婚姻看得太简单。

"工作上的事,我哪敢多嘴啊,您老人家现在眼里只有丽子。"他半开玩笑地抱怨着,眼神却时不时飘向我。

看着他和母亲拌嘴的样子,恍惚间,我想起我们曾经的日子,那些平淡却温暖的时光——一起挤在小厨房做饭,一起坐在家门口乘凉,一起去看露天电影...

那天,李建国送我去看铺面,一路上欲言又止。

"有什么就说吧。"我打破沉默。

"小丽,你恨我吗?"他突然问道,眼神真挚。

我摇摇头:"不恨,只是遗憾。"

"我妈跟我说,你一直想开家服装店,可我却一直阻止你,是我太自私了。"他的声音低沉,"其实我只是害怕,害怕你有了自己的事业,就不需要我了。"

"傻瓜,"我不禁笑了,"夫妻间应该是互相成就,而不是一方限制另一方啊。"

他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懊悔:"现在明白了,可惜太晚了。"

店铺装修得很快,秀英妈每天都来监工,对各种细节都有自己的见解。她说:"店面是门面,一定要让顾客一进门就有好印象。"

开业前一周,她拉着我去照相馆拍了张合影,挂在了店铺的正中央,下面写着"秀丽服装坊",取我和她名字各一个字。

那一刻,我心里满是感动,这个倔强的老太太,用她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的认可和期许。

开业那天,第一个顾客是秀英妈,她带来一件蓝布旗袍:"这是我年轻时候穿的,现在老了,想改成一件背心。"

我接过旗袍,熟悉的针脚让我惊讶:"这是您亲手做的?"

"那是!"她得意地挺了挺腰板,"年轻时候我也是镇上有名的巧手,你的手艺跟我有得一拼。"

我仔细端详着旗袍上的盘扣和花纹,做工精细,线脚均匀,确实是出自高手之手。

"您怎么从没跟我说过您会做衣服?"我有些不解。

她轻叹一声:"当年要照顾家庭,又忙着工作,渐渐地就荒废了。现在看你这么有出息,我这心里啊,比自己干成了还高兴。"

看着她满是皱纹却依然明亮的眼睛,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人生如同一针一线,看似断裂,实则相连。婚姻可以结束,但真情不会消失。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吃了顿丰盛的晚餐,连李建国也来捧场。饭桌上,他提议我们重新开始,被我婉拒了。有些路,一旦走过,就不必再回头。

如今,我的小店生意兴隆,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我搬出了老房子,在附近租了一套一室一厅,虽然不大,却是属于自己的天地。

秀英妈常来帮忙招呼客人,偶尔还会亲自动手做几件样衣。有时候她会看着我和顾客谈笑风生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

那些被世俗定义的关系,在真情面前不过是浮云。我和前婆婆之间,超越了婚姻的界限,成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人。

李建国后来也找到了新的伴侣,一个温柔贤惠的姑娘。我们偶尔会在秀英妈家聚餐,相谈甚欢,那种没有了爱情却依然存在的亲情,反而更加纯粹和珍贵。

前婆婆常说:"缘分这东西,妙不可言。有些人命中注定要相遇,却不一定要在一起;有些关系看似结束,实则是另一种开始。"

每当我帮她修改那些老衣服时,看着她佝偻的背影,我都会想起那个雨天,那个保温桶,那份超越血缘的情谊。

生活从不会亏待真心付出的人。那些曾经的苦涩,如今都化作了甘甜。正如秀英妈常说的那句话:"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心诚,总会被看见。"

坐在店门口的藤椅上,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偶尔会恍惚:若没有前婆婆的慧眼和支持,我或许还在那个昏暗的工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工作,而不是拥有这个充满希望的小天地。

我明白,这就是生活的馈赠,平凡却珍贵,如同我和前婆婆之间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温暖了彼此的心灵,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来源:怀旧的岁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