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力量。
导读: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力量。
文|钱韶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闪亮名字早已浓缩在国家砥砺奋进的征程中、镌刻在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中,撑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脊梁,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钱三强……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时局里,心中涌动着爱国情怀的科学家投身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技强国伟大事业,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出品,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制,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摄制的六集纪录片《大国脊梁》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热播。该片以科学家为人物核心,以重大事件为历史线索,讲述近代以来,矢志报国的中国科学家砥砺奋斗的故事,用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串联起中国科技事业的辉煌历史,再现着我国科技事业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
依托人物故事,
勾勒我国近百年来科技事业发展史
我国的第一代科学家如何投身科学实践?我国科技事业奠基人都有哪些科学家?国破家亡之际,科学家怎样爱国报国?……纪录片《大国脊梁》搜集真实的科学家人生故事,选取了诸多有突出贡献但又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诉说了我国科学事业发展遇到的艰难困苦,以及如何在国家危难时刻取得进步的历程,勾勒着我国近百年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史。
民国初年,“科学救国”的理想在这一代科学家的心中萌发,他们有的创建科研机构、组织学术团体,有的投笔从戎、身赴国难,有的秉持科学救国理念、坚持科学研究等,浓重的家国情怀让他们的人生故事与国家的命运深深联结在了一起。我国第一本传播科学知识的杂志——《科学》的创刊,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的创办,让以任鸿隽等人为代表的青年科学家的拳拳爱国心更加具体化。“民主”与“科学”口号在近代中国的大地上被叫响,为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目标摇旗呐喊。1925年,哈佛大学博士叶企孙应清华学校教务长梅贻琦邀请,回到清华创办物理系,用爱国情怀培养教育青年学子王淦昌、钱伟长等人投身科学事业。国破家亡之际,何泽慧、陈康白等海外科学家千方百计回国救亡……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千方百计,从方方面面吸引、培养科技人才建设新中国。在极端困难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拿出5万美元支持钱三强购买科学仪器;赵忠尧等回国途中被美军无理扣留关押在日本,党和政府全力营救。
此外,纪录片还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挤出经费,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留学,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科技队伍的故事。像彭士禄、周毓麟、梅自强、杨福愉、胡含、孙儒泳等人都不辱使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终报效祖国。
观照内心世界,
塑造生动鲜活的科学家形象
纪录片《大国脊梁》在讲述近代以来的科学家人生故事与国家命运共振的过程中,不仅挖掘了每一位科学家人生抉择的高光时刻,也观照了科学家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大量的内心独白让人穿越历史时空,直达科学家生动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初心》与《使命》两集对科学家情感世界进行探索,挖掘了诸多细微的真实境况反映人物品格,为纪录片赋予了更多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代代科学家鲜活而光辉的人物形象跃然屏幕之上。
在《初心》一集当中,纪录片特别聚焦于民国时期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在人生抉择中用具体的行动表达爱国,他们又是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进行修正自我去更好、更正确地爱国,让“小我”释放出更强大的爱国力量。
“我们要从奖学金中特别节省下来的钱,支持这个刊物。有一段时间,我以汤和苹果饼作午餐,以致得了营养不良症。”这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赵元任为了支持杂志《科学》正常刊发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为了支持刊物的正常印刷发行,赵元任等人笔耕不辍、大声疾呼,一心为了祖国的核心利益发出一份他们自己的微光。
“中国之所以被外国人欺负,之所以弱,主要是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你们应该是更好地去学好。最后是我们国家强大了以后,外国人才不敢来欺负我们。”面对国家利益受损和同学失去生命这样惨痛的事情,王淦昌等人走上街头抗议后受到了叶企孙先生严厉的教训;“叶师的爱国激情,他对科学救国这种远见卓识,深深地感染了我。爱国与科学紧密相关,从此成为我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东西,决定了我毕生的道路。”针对被叶企孙严厉批评的事情,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曾这样自述。
“国内的消息一天比一天坏……也许兵工署就要来电报请我回去服务,不是中国兵发炮发不准,放枪放不准吗?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在家书如是写道,一句“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的话语所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中国科学家的自信,也是为捍卫祖国利益的急切心情,让人深切感受到她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个人化的情感最为真切朴实,伟大科学家的个人情感所具备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使命》一集采撷科学家们私人化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让纪录片获得了更多感动人心的能量。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及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求贤若渴,科学家们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新的风貌、作风,两者之间的“双向奔赴”开启了新中国崛起的序幕。“我到爱人的家里,叫我当医生的岳父把我的一个大趾甲拔掉一个,然后就住到医院里去了。我告诉他们,我在坐车的时候把脚碰了,南京我不能去了。”为了能够留在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土地上,电子学家陈芳允不惜自伤了身体。
纪录片还呈现科学家真实而复杂的内心活动,很难不让人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产生敬重之情。“我埋怨自己书生气太重,不懂国情。战争还没有停歇,百废待举,国家经济状况何等困难!怎么可能在这种时候拨出外汇来购买科学仪器呢?”当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提出要20万美元到法国购买关于原子核研究设备的请求后,他内心又产生了些许后悔。但当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经济状况困难,中共中央还是决定予以支持,先拨出了5万美元供钱三强使用。
一声“祖国需要你们”,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临行前,他在《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说道,“同学们: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时候了!”“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弘扬“科学家精神”,
致敬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时代不同,“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不同的,纪录片《大国脊梁》围绕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精神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和“中国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中国,是因为我们依靠千万个他们这样的脊梁,支撑起来的”“他们之所以成为中国脊梁,是因为他们伟大的人格”展开叙述,从一代代科学家,怀揣爱国、强国的梦想,呕心沥血,前赴后继的经历中,挖掘中国科学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勾勒新中国科研事业,从萌芽初生,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的征程,深情致敬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当前,我们正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大力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能够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气,获得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的力量,给予他们勇闯“无人区”、敢搏“浪潮尖”、善攀“新高峰”的勇气。
纪录片《大国脊梁》的播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了科学家精神,激励着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接续奋斗,也让观众深切感受了一代代科学先驱的精神力量,营造了尊重科学、致敬科学家的良好社会风气。
来源:影视前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