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改善恢复状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3 16:05 1

摘要:结直肠息肉(Colorectalpolyp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突出于大肠粘膜表面的肿块。它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群,据统计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

结直肠息肉(Colorectalpolyp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突出于大肠粘膜表面的肿块。它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群,据统计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

虽然结直肠息肉被认为是肠道的良性病变,但其某些特殊的病理类型如腺瘤具有发展为结直肠癌(CRC)的可能。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有效的的早期预防措施,但该手术往往导致术后并发症如出血、腹痛和腹胀的发生,并伴随着较高的复发率。

因此,寻找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临床干预措施十分重要。

肠道菌群是一个包含数万亿细菌的共生生态系统,它在人类健康中起着关键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与多种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肿瘤等密切相关。

一项招募了780人的研究显示,腺瘤性息肉患者的Bilophila、Desulfovibrio和Mogibacterium菌群的相对丰度明显较高,这表明肠道菌群在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其中大量液体的冲洗和厌氧环境的破坏会导致肠道菌群的严重改变,有研究报道术前肠道准备会造成门水平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相对丰度的减少。

并且,在息肉切除时对肠粘膜的损伤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粘膜炎症,这可能加剧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导致腹部症状的发生。

此外,有研究表明,息肉切除术后3个月,可见Parabacteroides等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下降,但整体的微生物组成没有改变,这种类似术前的肠道生态环境可能是结直肠息肉复发的原因。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肠道菌群的严重失衡,从而导致腹痛和腹胀等症状的发生,而长期影响并不明显。

与吸烟类似,饮酒同样会导致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升高。一项荟萃分析通过对27个队列研究和34个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得出,中度饮酒发生结直肠癌的RR为1.21,重度饮酒(≥4杯/天)的RR为1.52(95%CI1.27-1.81)。而大量饮酒同样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稳态。

一项研究发现大量饮酒会引起肠道放线菌丰度的增加(p 关于饮酒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尚未见文献报道。

对于肝癌来说,饮酒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屏障功能改变继而引发的细菌移位可能是发病原因之一。在结直肠癌中,推测饮酒可能也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以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为特点的饮食结构是导致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可能与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容易诱发便秘,进而不完全分解产生多种毒素相关。

由于食物会在肠道内停留较长时间,因此对于肠道微生态影响较大。

一项体外研究表明,与对照饮食喂养的小鼠相比,高脂饮食促进了Apcmin/+小鼠的结肠直肠肿瘤发生,使用抗生素消除肠道微生物群可减弱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结肠肿瘤形成。

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病原菌Alistipessp.Marseille-P5997和Alistipessp.5CPEGH6增加,益生菌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减少。

此外,在AOM处理的无菌小鼠中,高脂饮食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并促进结肠直肠癌发生,表明肠道菌群在高脂饮食相关的结肠直肠肿瘤发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项研究表明产丁酸盐细菌干预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和Wnt信号通路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表明口服益生菌可能对抗肿瘤有益。

不同的饮食成分会影响肠道菌群组成,从而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90%以上的患者年龄超过50岁。肠道菌群随着年龄的增加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成人的微生物群和免疫力是在许多早期生活因素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在整个成年期,肠道菌群生态系统对身体发生的事情进行适应和反应。

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会受到饮食、药物和体育活动的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导致有益细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而机会性细菌如肠杆菌数量增加。

这些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此外,随着步入晚年,免疫力减弱,肠道菌群也会受到影响。

肠道的完整性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为肠道菌群在维持其完整性、调节免疫系统和阻止病原体或其代谢物进入人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是老年人易患结直肠癌的重要原因。

药物

抗生素和其他许多药物可以改变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肠道微生物群能够借助酶的作用改变药物结构,进而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生物活性以及毒性产生影响。

这直接影响了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称为药用微生物。

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还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免疫状态,间接影响个体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这在癌症治疗中非常重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对4000余例结肠直肠癌患者进行的一项分析中,研究人员从多个不同队列的研究中进行了筛选,发现结肠直肠癌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特别是在非裔美国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肠道菌群发生紊乱。

有研究发现,在门水平成分分析中,感染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变形菌的丰度显著增加,可能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从胃部转移到肠腔所致。

此外,感染组中的拟杆菌与厚壁菌(B:F)比率更高,这种改变与宿主脂质代谢和能量平衡相关。有学者发现在Hp感染致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肠道菌群中链球菌相对丰度更高。

Hp根除疗法在根除后的短时间内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群,但能使肠道菌群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此外,益生菌在帮助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团队研究得出,在联合杀菌后。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显著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较于安慰剂组,其发生率分别为23.6%和37.7%(P=0.016)。

此外,在根除治疗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变形菌门取代了共生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随后在两周内逐渐恢复。

补充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中和根除药物所致肠道拟杆菌门的减少,让肠道菌群的波动趋于平稳。

因此,推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并诱发结直肠癌,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同样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的严重失调,肠道准备是胃肠道手术的关键步骤,以前的研究表明,肠道准备后口服双歧杆菌能明显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并降低致病性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同时丰富Roseburia和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提示双歧杆菌对肠道菌群的恢复有关键作用。

在研究中,MH-02显著增加了术后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此外,聚类热图显示,MH-02可以引起多种细菌丰度的变化。

在服用MH-02的患者中,如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芽殖菌属(Blautia)、经黏液真杆菌属(Gemmiger)和罗氏菌属(Roseburia)的丰度更高,这些细菌总是在肠道炎症、免疫和肿瘤中发挥积极作用。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是肠道的主要共生菌群,在健康成年人的肠道中具有较高和稳定的相对丰度,并能减少肠道手术后的炎症和抑制肿瘤。

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和罗氏菌属(Roseburia)是人类结肠中最重要的丁酸盐生产菌,它们的存在可能与肠道慢性炎症的风险降低有关。

丁酸盐是细菌发酵膳食纤维的产物,可能通过Gpr109a-丁酸盐信号传导等途径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多尔氏菌属(Dorea)是人类肠道中的主要产气菌,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

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是最早发现的胃细菌之一,在新陈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也被认为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如稳定肠道屏障和减少结直肠癌的风险。

结直肠癌是一种从肠道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癌症,除了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因素外,外界环境也是关键因素。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对于结直肠癌而言,肠道微生态尤其是肠道菌群是构成结直肠癌生长环境的主要成分。大多数成年人在生理条件下拥有相对稳定的肠道菌群环境,这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菌群的失衡会导致多种疾病甚至是结直肠癌的发生。因此,肠道菌群被广泛认为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但是,吸烟、饮酒和某些疾病也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同时这些因素也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综述了危险因素、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年龄、饮酒、饮食、Hp感染等因素会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因此,在结直肠癌预防过程中,除了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外,还应该从肠道菌群和分子通路等方面进行调控,以实现更加科学和精准的防治。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