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曲展,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聚焦于固体废弃物中有价金属的资源化利用。基于湿法过程中金属配位构型调控与质子消耗-补偿的策略,创新性地构建了水热链式反应技术体系,揭示了金属的结晶行为及电子转移与原位相变机制。在此基础上,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第十届中国科协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名单
我校7位青年教师入选!
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南京大学入选教师名单
(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南京大学入选教师简介
曲 展
研究领域:有价金属资源化
曲展,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聚焦于固体废弃物中有价金属的资源化利用。基于湿法过程中金属配位构型调控与质子消耗-补偿的策略,创新性地构建了水热链式反应技术体系,揭示了金属的结晶行为及电子转移与原位相变机制。在此基础上,成功获得了城市矿产中金属绿色定向分离的关键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工程示范,为固体废弃物中有价金属的高效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面上项目等;在RCR.、ENG.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中国、美国、南非等国内外发明专利14项,研究成果获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朱 昊
研究领域:多媒体信息处理
朱昊,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2014年、202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2017年访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年。2020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华为公司2012实验室,随后于2021年入职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任特任副研究员和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成像和信号的智能表示,在IEEE TPAMI、Springer IJCV、IEEE TIP、IEEE TMI、IEEE CVPR等权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
周 峰
研究领域: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技术
周峰,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从事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IEDM/EDL/TPE/TED等,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20余项(中国/美国/日本),多项专利成果转化至业内多家企业(部分成果已实现较好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奖项,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等计划。
林 原
研究领域:水污染控制工程
林原,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助理教授、特任研究员。近年来,响应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与水质风险控制重大需求,主要从事低碳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开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在Microbiom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日本发明专利5项。依托相关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与中国工程院指导的《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 (2023)》与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三年重点任务指南》编制工作,助力低碳水处理装备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胡雪梅
研究领域:空间探测与成像
胡雪梅,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期间访问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成像实验室,2018年入职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摄像学,通过交叉光学、电子学、信息科学、仿生与人工智能等,研究高信息通量智能感知与成像探测技术,包括超快高维光场成像、计算光场成像、压缩成像。在Nat. Commun.、IEEE TPAMI、Light、IEEE CVPR等国际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两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领域前1%),2篇论文作为封面论文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等。
章钊颖
研究领域:遥感信息分析与应用
章钊颖,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植被叶绿素荧光遥感。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发展了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冠层总激发荧光遥感方法;构建了植被光合作用多时间尺度荧光遥感模型;揭示了全球植被光合作用日变化新特征。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期刊发表论文3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获全国高校GIS新锐奖、江苏省青年遥感与地理信息科技奖、《遥感学报》优秀论文等奖励。
傅朝友
研究领域:模式识别基础理论与方法
傅朝友,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紫金学者。202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22-2024年通过腾讯“天才少年”计划加入优图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作为Technology&Project Leader从事学术研究和工程落地工作;2024年8月加入南京大学。研究方向为多模态智能,已发表国际期刊、会议论文2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3200余次,作为Owner的GitHub开源项目累计获得1.8万余次Stars。代表性工作包括VITA多模态大模型系列(一作VITA-1.0&-1.5,通讯Long-VITA,2.4千GitHub Stars),MME多模态评测基准系列(一作MME&Video-MME,引用千余次)和Awesome-MLLM多模态社区(Owner,1万余次GitHub Stars)等。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IEEE Biometrics Council最佳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小米青年学者-科技创新奖、CVPR杰出审稿人等。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中国科协于2015年启动的青年人才项目,面向有较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遴选并培养,旨在创新青年科技人才的遴选机制、培养模式、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目前已成为科技界广泛关注和认可的青年人才培养项目,被誉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第一块踏板”、青年科技人才科研创造关键时期的“雪中送炭”工程。
本届项目围绕“四个面向”,以能力、素质、潜质为标准,重点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科技创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祝贺七位青年教师!
以国家级平台为基
培育科创先锋团队
凭学科高地之势
锻造青年领军人才
南京大学将持续
矢志创新、锐意奋进
夯实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高质量科技创新
为科技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