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是治疗焦虑症的经典药物,但其使用存在显著争议。以下是基于最新文献的六大关键真相及述评:
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是治疗焦虑症的经典药物,但其使用存在显著争议。以下是基于最新文献的六大关键真相及述评:
1. 快速起效 vs. 长期风险
真相:BZDs(如地西泮、阿普唑仑)通过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快速缓解焦虑(30分钟内起效),但长期使用(>4周)可能导致依赖、耐受性及认知功能下降。
证据:Meta分析显示,短期使用(2-4周)疗效明确(效应量0.7-1.2),但6个月后疗效下降,依赖风险达15-44%(NICE, 2020)。
述评:适合急性期干预,但需严格限制疗程,避免“自动续方”。
2. 依赖与戒断综合征
真相:即使治疗剂量下,约30%患者使用4周后出现戒断症状(如反跳性焦虑、失眠),骤停可能诱发癫痫。
证据:系统综述表明,逐渐减量(如每周减量10-25%)可降低风险,但仍有50%患者报告持续症状(Lader et al., 2009)。
述评:需制定个体化减药计划,联用心理治疗(如CBT)减少复发。
3. 老年人群的高风险性
真相:BZDs使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50%,痴呆风险升高1.5-2倍(尤其长效制剂)。
证据:队列研究(n=9,000)显示,使用BZDs的老年人年骨折率达14.7%(vs. 对照组6.9%)(Billioti de Gage et al., 2014)。
述评:老年患者首选SSRIs/SNRIs,必须使用BZDs时选择短效(如劳拉西泮),低剂量。
4. 与心理治疗的协同作用
真相:BZDs可能干扰暴露疗法的疗效(抑制恐惧消退学习)。
证据:随机对照试验(RCT)发现,单用CBT的焦虑障碍患者6个月缓解率优于BZDs+CBT组合(65% vs. 48%)(Otto et al., 2016)。
述评:若需联合,建议BZDs仅在治疗初期短期使用,避免长期联用。
5. 替代药物的优势与局限
真相:SSRIs/SNRIs(如舍曲林、文拉法辛)是一线选择,但需2-6周起效,且初期可能加重焦虑。
证据:网络Meta分析显示,SSRIs长期疗效与BZDs相当(SMD -0.1, 95%CI -0.3至0.1),但耐受性更优(Cipriani et al., 2018)。
述评:急性期可短期联用BZDs,逐步过渡至SSRIs。
6. 特殊人群的谨慎使用
真相:妊娠期BZDs暴露可能增加唇裂风险(OR 1.7-3.0),而物质滥用患者依赖风险倍增。
证据:国际注册研究提示,妊娠前三个月避免使用(尤其是地西泮),哺乳期优选劳拉西泮(低乳汁渗透)(WHO, 2021)。
述评:需权衡风险收益,严格筛查用药史。
【临床建议总结】
短期使用:限制在2-4周内,作为急性期“桥梁治疗”。
监测依赖:定期评估疗效,签署知情同意书(尤其高风险人群)。
优先替代方案:SSRIs/SNRIs+心理治疗为核心,BZDs仅作辅助。
特殊人群管理:老年/妊娠患者避免首选,必要时超短程使用。
来源:健康一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