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某平台悬疑剧《光影之间》因与小说《旧梦》的叙事结构、人物设定高度相似,被网友质疑“融梗”。原著作者公开表示“未授权任何改编”,但制片方坚称“仅借鉴悬疑叙事风格”。这场争议暴露出两大认知误区:
一、热点事件:改编剧陷抄袭风波背后的法律盲区
2025年3月,某平台悬疑剧《光影之间》因与小说《旧梦》的叙事结构、人物设定高度相似,被网友质疑“融梗”。原著作者公开表示“未授权任何改编”,但制片方坚称“仅借鉴悬疑叙事风格”。这场争议暴露出两大认知误区:
误将“风格借鉴”等同于侵权(如使用相同叙事手法但重构具体情节)
混淆“公共素材”与“独创表达”(如使用历史事件框架但设计全新人物关系)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指出:“著作权法保护的是‘独创性表达’,而非思想或风格。判断侵权需进行‘抽象-过滤-对比’三步分析。”
二、法律解读:独创性表达的司法认定标准
根据《著作权法》第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独创性表达的认定存在三大维度:
1. 人物关系的具象化设计
受保护要素:人物性格、互动模式、成长轨迹的独创性组合
可借鉴范畴:职业身份、基础人设等抽象特征
案例参考:2023年某漫画角色因“双重人格切换时的肢体语言设计”被认定具有独创性
2. 情节链条的实质性相似
侵权红线:连续3个以上具有因果关系的独创情节雷同
安全区:通用桥段(如“英雄救美”)的不同演绎方式
3. 视觉化元素的特定编排
影视作品特有保护:分镜设计、场景调度、色彩符号体系
例外情形:遵循行业惯例的标准化拍摄手法
三、行动指南:创作者必知的三大合规策略
策略1:建立“借鉴前审查清单”
需审查要素:
✓ 人物对白中的个性化语言设计
✓ 非公有领域的情节转折点
✓ 具有识别度的场景美术方案
可豁免情形:
➤ 历史事实、科学定理等客观内容
➤ 通用叙事模板(如“三幕式结构”)
策略2:保留创作过程证据链
关键证据类型:
■ 剧本修改版本的区块链存证
■ 创作会议纪要(需包含具体决策逻辑)
■ 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独创性分析报告
策略3:善用“避风港原则”
合规操作示例:
① 改编网络小说时取得平台书面授权
② 对用户生成内容(UGC)设置侵权投诉通道
③ 在片头注明“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法律效力辨析
四、风险提示:这些“灰色地带”需特别注意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特别提醒:
同人作品风险:使用原著人物名称+全新故事可能构成“商品化权侵权”
非遗改编陷阱:传统故事框架下的再创作需取得传承人许可
AI辅助创作隐患:训练数据若包含未授权作品,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黄金句:法律不是创意的镣铐,而是确保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天平。
互动话题:您是否遇到过“借鉴尺度”拿捏不准的案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我们将选取典型问题由专业律师团队解答。
风险提示:本文所述策略需结合具体案件调整,建议咨询专业知识产权律师。
(本文由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俞强律师团队提供专业支持。俞强律师专注知识产权、影视文娱领域法律实务,擅长通过“法律+产业”视角提供风险防控方案。)
来源:安恋单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