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扩容背景下,哪一类高校升格为“双一流”的几率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3 20:58 4

摘要:再过两年,又会是“双一流”评选周期,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升格的几率非常大,因此最近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确实是格外受到重视。当然,探讨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因为确实有很多高校能够升格为双一流。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目前的背景下,“双一流”扩容是趋势。“双

再过两年,又会是“双一流”评选周期,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升格的几率非常大,因此最近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确实是格外受到重视。当然,探讨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因为确实有很多高校能够升格为双一流。

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目前的背景下,“双一流”扩容是趋势。

“双一流”扩容计划的明确实施,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入深化调整阶段。这一政策动向需要从国家战略布局、高等教育生态重构、学科发展逻辑等维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其背后折射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层逻辑。

一是政策演进:从规模控制到质量驱动的战略转向。“双一流”建设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完成首轮(2016-2020)和第二轮(2021-2025)建设周期。2022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为扩容提供政策依据。与首轮140所建设高校相比,2022年公示的扩容名单新增7所高校,均为地方高校,印证了从“金字塔尖”向“高原隆起”的转变趋势。典型案例显示,广州医科大学通过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资源,成为区域医学创新枢纽。这种扩容既保持原有建设高校的持续投入,又通过“特色学科+区域服务”的新遴选标准激活地方高校发展动能。

二是结构重塑:高等教育生态的多维重构,从空间布局看,新增高校中西部地区占比提升,改变了以往“双一流”高校过度集中在东部省份的局面。学科布局呈现新的组合逻辑:传统优势学科(如北航的航空宇航)继续强化,新兴交叉学科(如西湖大学的人工智能伦理)获得专项支持,文化传承类学科(如中国美术学院的文物修复)首次单列计划。这种“三轨并行”的学科支持体系,使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获得定向投入,考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冷门学科得到抢救性支持。

三是发展逻辑: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共生的范式突破。扩容计划颠覆了传统的“排行榜思维”,建立中国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数、ESI前1‰学科数等量化指标之外,增设“文化传承贡献度”“产业对接转化率”等质性指标。南京艺术学院的案例颇具代表性:该校虽无传统意义上的顶尖学科,但其在传统工艺美术数字化传承方面的突破,使其成为首批艺术类专项支持高校。(从长远看,南京艺术学院也不是没机会成为双一流,存在一定几率)

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形成“鲶鱼效应”。2023年有3所首轮建设高校被警示,2所地方高校因连续评估优秀获得升格资格。这种“可进可出”的机制设计,促使高校从“争帽子”转向“重建设”。

四是深层动因:国家战略需求的系统性响应。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背景下,扩容计划强化“卡脖子”领域布局。集成电路、生物育种等关键领域实施“一领域一高校”专项支持。

国际竞争维度上,扩容高校承担着破除西方学术话语垄断的使命。西北大学的敦煌学数字实验室构建起全球最大的丝绸之路文献数据库,中国政法大学创设的“数字法治”学科标准已获12国高校采用。这种“特色学科国际化”路径,正在重塑全球学术版图。

五是实践挑战: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的平衡难题。资源分配方面呈现“马太效应”隐忧。统计显示,30所顶尖建设高校仍占据总投入的较高比例,如何避免“新入列者”陷入资源困境成为现实课题。深圳大学探索的“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共建模式(市政府投入30亿,腾讯等企业配套),为地方高校提供了突围样本。

“双一流”扩容既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百年变局的战略举措。其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固有格局,构建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高等教育体系。未来改革需在特色发展路径探索、评估工具创新、资源分配机制优化等方面持续突破,真正实现从“点的突破”到“系统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国家需求与学术逻辑、统一标准与多元发展,仍是需要智慧破解的时代命题。

目前看来,有以下几类高校升格为“双一流”的几率比较大,分别是农业类高校、师范类高校、政法类高校、医学类高校。

我国支持农业类高校源于多重战略考量: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14亿人口大国需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实现95%粮食自给率,农业科技贡献率须从61%向70%突破;

二是乡村振兴需求,每年需培养30万涉农专业人才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是农业产业升级,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关键技术突破依赖专业院校攻关;

四是应对气候变化,需通过节水灌溉、生态农业等技术创新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国际竞争需要,全球种业前十强占据73%市场份额,必须建设农业人才高地打破技术垄断。这既是守护国家生命线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工程。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改善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条件,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农业高校”,现在一些经济大省,对于农业类高校的支持非常大。

早在第二轮双一流高校评选中,华南农业大学就凭借作物学入围“双一流”,华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作物学等学科的实力都是非常强大的。

其实,诸如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涉农高校,都是具有一定的升格几率。

(一)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是福建省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学校拥有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兽医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12个博士点,博士点数量是非常多的。同时拥有风景园林、农业、兽医、林业等专业学位博士点。

福建农林大学的优势学科是林学、植物保护,其中林学实力,在双非高校中是最强的一档。
福建农林大学是拥有全职院士的,而且学校的学科基础很好,是最早拥有博士点的福建省属高校。

而且福建农林大学在福建还是非常有市场的,校友力量非常大,

福建农林大学是有不少强势专业的,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包括了农学、植物保护、林学、茶学、生物科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药工程、轻化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蜂学、动物医学、园林、森林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金融学、产品设计;

省级一流专业包括了木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生态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农村区域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统计学、车辆工程、软件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环境设计、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旅游管理、交通工程、动画、会计学等专业。

福建农林大学的排名目前是很不错的,未来是有很大几率进入百强。

福建农林大学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也有不少,其中就包括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等管理类课程,还拥有《食品工艺学》《安溪铁观音》等课程。

(二)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是山东省内重点支持的冲击“双一流”的高校,山东农业大学目前已经拥有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博士点。

山东农业大学的升学率非常高,达到了36%,山东农业大学的本科生升学去往高校,排名前五的是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读博高校比较多的是山东农业大学本校,还有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

山东农业大学是把作物学、园艺学当做重点学科进行冲击“双一流”,

山东农业大学在某次会议上也表示:“省委省政府决定优先支持、重点支持我校冲击‘双一流’,在省属高校中唯一选择支持我校进入2026年国家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范围。”

事实上,山东农业大学是有很大的机会入围双一流的,最近几年,山东农业大学拿下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校同时还拥有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而且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好的平台;

个人判断山东农业大学最后很有可能在作物学上面取得一个不错的结果,其小麦育种实力确实很强,是有机会双一流的。

山东农业大学的学生上进心也普遍比较强,不少学生读博之后还会选择做博后,在科研的道路上越发成长和前进;甚至是山东农业大学的一些弱势学科,例如公共管理学,也有不少学生进入了更高的平台,足以可见这个学校的潜力。

(三)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是作物学、农业工程、兽医学等学科,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生物学、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博士点。

河南农业大学的主要就业省份是河南省、广东省与浙江省。

河南农业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的升学率比较高,接近38%,主要升学高校是河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

学校的升学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有不少学生进入985、211高校。

河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始建于1912年,2007年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研究聚焦“作物周年两熟丰产高效理论与技术”,小麦、玉米、花生、芝麻遗传育种达国际领先水平。

标志性品种是培育的玉米新品种“MY73”连续两年推广超2000万亩,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品种。

科研平台拥有获批牵头建设“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经费与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0余项,累计经费超4亿元。

社会服务:新品种转化收益1.186亿元,示范推广新增经济效益104.28亿元。

学校的作物学在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中期评价中位列第一,学科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前列。
目前来看,河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还是很有前景的,也有不小的机会进入“双一流学科”。

(四)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的实力大家也都知道了,属于非常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实力都是非常一流的。

扬州大学的兽医学、作物学实力都很不错,兽医学还是真有机会上升为双一流的。

扬州大学的主要生源在江苏,省内是苏中三市人数最多。

扬州大学有很多硕士点,包括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过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水产、草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艺术学、设计学等学科。

专硕点包括了金融、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国际中文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等专硕点。

扬州大学的规模非常大,有12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高达30000多人,扬州大学的自然科学实力非常不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2023)566项,这个数量还是非常巨大的。

二、师范类高校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目前“双一流”学科中,综合类和理工类的双一流占比最多,但是师范类高校并不多。
国家目前又比较重视师范类高校的发展,

师范类高校中有9所双一流高校,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这些高校(除首都师范大学)也都是之前的211高校。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是比较令人看好的高校。

(一)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是最近几年发展非常不错的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校友,而且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科发展确实不错,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更加是非常强大;

福建师范大学目前比较强大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音乐与舞蹈学,其中最有可能进入双一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福建师范大学的排名比较高,在国内排名基本上都是百名以内。

而且福建师范大学也是教育部和福建省共建高校,福建师范大学在省内拥有非常高的地位。
福建师范大学的生源质量也是非常不错的,是福建省内双非高校第一。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方向也是比较广泛,实力确实很可以。

(二)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艺术学、区域国别学等博士点。

浙江师范大学国内升学排名前10的高校是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升学高校都是非常不错的。

浙江大学与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战略合作签约,其中就有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都是非常有实力的,也是能够有很大的机会入围的。

(三)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非常强,是山东师范大学重点支持的学科,此外,化学也是该学校重点支持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山东省“811”计划A类潜力学科,化学学科团队曾以第一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虽然山东师范大学下一轮入围双一流的机会并不是很大,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不小的机会的。
山东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是山东省内双非高校中最高的。

山东师范大学目前拥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了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等博士点,

山东师范大学的排名还是非常高的,排名一般是100名左右,可见还是非常有实力的。

目前看来,师范类高校最有机会的应该是福建师范大学,机会很大。

三、法学类高校

法学类高校中有两所,一直以来呼声非常高,这就是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纪检监察学、公共管理学都是拥有博士点的,拥有法律专业博士点。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是A类学科。华东政法大学第六轮学科评估很有可能是上升为A+学科。

华东政法大学的升学还是非常不错的。

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也是A类学科,第六轮学科评估也会升格为A+学科。西南政法大学的“十四五”规划就将法学学科升格为“双一流”列入规划之中。
如果法学高校能够有机会入围双一流的话,大概率就是这两所当中的一个入围。

四、医学类高校

医学类高校中,包括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校,都是非常具有实力的,

上一轮双一流中,广东的南方医科大学没有入围,广州医科大学入围;

实际上,南方医科大学的实力更加强,其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学科实力都是非常不错的,

南方医科大学的升学是非常不错的,以2023届毕业生为例,除了有862人升学进入南方医科大学之外,还有159人升学进入中山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最有可能进入双一流的学科是基础医学,目前基础医学是双一流学科的高校是北大、川大、浙大、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等高校,南方医科大学也是很有机会的。

中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学科实力也很不错,是中国医科大学冲击双一流的重点支持学科,中国医科大学拥有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博士点,作为国字头的高校,中国医科大学的实力确实是非常不错的。

学校拥有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博士点,其中基础医学是最早拿到博士点的学科。

也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两个专业博士点。

中国医科大学拥有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应用心理学等医工医理交叉专业,开设了预防医学、生物科学等4个辅修专业。

来源:安逸风声0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