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病虫情报2025第4期:早稻秧田期病虫害防治意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3 21:26 2

摘要:立枯病:立枯病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严重时腐烂软化,全株青枯或变黄至褐色枯死,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粉红色或灰褐色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

为做好早稻秧田期病虫防治准备工作,建议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请及时指导病虫防治工作。

一、早稻苗期病害种类

烂秧:是水稻苗期多种生理病害及侵染性病害的总称。生理性烂秧常见的有烂种、“黑根”,侵染性病害有立枯病和绵腐病等。

绵腐病:症状为种壳破口处或幼芽基部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放射状白色絮状菌丝,后呈铁锈色或绿褐色,稻种、幼苗易腐烂死亡。

立枯病:立枯病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严重时腐烂软化,全株青枯或变黄至褐色枯死,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粉红色或灰褐色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规律,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二、防治措施

抓好秧田管理。在播种后至出苗前以通气供氧为主,保持秧田畦面湿润,利于扎根出苗。1叶展开后,适当灌浅水。2 -3叶期浅水勤灌,以保温防寒为主。寒潮来临时要及时盖棚护苗或灌“拦腰水”护苗,冷空气过后转为正常管理。在连续阴雨天时要及时排水。天晴时棚内温度升高快,要及时通风,以防高温烧芽、烧苗。

1.绵腐病。秧田发生绵腐病时,立即揭膜晾床,选用25%咪鲜胺、3.2%甲霜·恶霉灵等药剂喷雾,防止病害扩展,发生严重时,秧田应换清水2-3次后再施药。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要控制秧苗水分过快蒸腾,防止出现生理性失水、青枯死苗现象。

2.立枯病。秧田发生立枯病时,可选用寡雄腐霉菌、噁霉灵、甲霜·噁霉灵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

3.水稻恶苗病。苗床发现病株后应立即拔除,以免病菌传播危害。苗期恶苗病发生普遍时,要抢时重新补种其它抗病品种。

4.苗稻瘟病。发病初期可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应在75%以上)、稻瘟灵(40%以上)、嘧菌酯(25%以上)或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兑水均匀喷雾。发病重的秧田,隔7-10天再补治一次。

5.生理性病害。在低温或苗床土湿度过大时,及时揭膜晾床,提高地温、增强土壤通透性、防止出现白芽或造成生理性烂秧。严格按照旱育秧的技术操作实施,防止因肥力不均而造成黄化或肥害死苗。

来源:小磊说植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