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罕见血液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在于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引发溶血,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其中,消化系统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腹痛、缺血性肠病以及布加综合征(BCS)等并发症,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近年来,补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罕见血液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在于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引发溶血,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其中,消化系统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腹痛、缺血性肠病以及布加综合征(BCS)等并发症,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近年来,补体抑制剂成为控制PNH溶血、管理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策略,尽早应用补体抑制剂被认为是控制PNH并发症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本文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周紫微医生深入解读PNH消化系统的损伤表现、病因及治疗策略,并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朱小玉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发表真知灼见,以期为降低PNH消化系统损伤风险提供临床指导。
PNH消化系统并发症表现复杂多样,带来严重临床危害
PNH患者消化系统损伤主要包括腹痛、缺血性肠病、BCS及其他腹腔内脏血管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加重疾病负担,亟需临床重视。
腹痛:腹痛是PNH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生率约38.87%1,2。此外,腹痛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疲乏、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工作或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若在乳酸脱氢酶(LDH)水平≥1.5倍正常值上限(ULN)的基础上出现腹痛等症状,患者的血栓风险将增加10倍以上3。
缺血性肠病:由于PNH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当微血栓形成于内脏血管时,可导致缺血性肠病,引起腹痛、消化道出血、溃疡和肠漏等症状,内镜下以节段性小肠病变为主。一项研究显示4,PNH并发缺血性肠病多见于青中年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1(范围:23-52)岁,且男性患者占比较高(83.3%)。
BCS:BCS的经典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肝脏迅速肿大、黄疸和腹水等,有时也可见无症状的血栓形成。10%~25%的PNH患者合并BCS,而9%~19%的BCS归因于PNH5,6。此外,BCS合并PNH患者的生存较差,治疗后6年内生存率低于未合并PNH患者(70% vs. 83%)7。
其他腹腔内脏血管血栓形成:腹腔内脏血管血栓形成是PNH常见并发症,包括门静脉血栓、肠系膜静脉血栓等。其中,门静脉血栓在PNH相关血栓中约占10%8,可导致肝前性门静脉高压,进而引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及血小板减少,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疾病负担。此外,肠系膜动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外周系膜短暂缺血,部分病例可能进展为缺血性肠病,亦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PNH消化系统损伤症状复杂多样
PNH溶血引起NO耗竭及血栓形成,是消化系统损伤的核心原因
NO耗竭:PNH累及消化系统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其核心在于补体旁路途径失控性活化,导致红细胞裂解性溶血,释放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引起一氧化氮(NO)严重耗竭,促使肠道平滑肌痉挛,进而引发腹痛。
血栓形成:PNH溶血还会增加纤维蛋白分解产物及凝血抗凝血复合物的含量,促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栓形成。当肠系膜血管中形成血栓时,可能导致缺血性肠病;当肝静脉中形成血栓,导致流出道狭窄或梗阻时,可能引发BCS。国外研究显示9,超过80%的BCS患者存在至少1个血栓高危因素,近50%的BCS患者有1个以上血栓高危因素。其他腹腔内脏血管,如门静脉等,也可能因血栓形成而损伤,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肝前性门静脉高压,导致出血和凝血之间的平衡难以维持。PNH溶血是导致消化系统损伤的根本原因
全面强效控制PNH溶血,伊普可泮大幅降低PNH消化系统损伤风险
补体旁路途径介导PNH持续性溶血,引发PNH进行性发展,导致消化系统在内的多系统脏器功能损伤。对于合并消化系统损伤的PNH患者,控制PNH原发疾病的活动是首要任务。补体抑制剂从根源控制PNH溶血,抑制NO耗竭,降低血栓发生风险,从而有效改善PNH消化系统损伤。基于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24)》(以下简称“共识”)提出了明确的治疗建议8:对于由PNH引发的缺血性肠病患者,推荐进行抗凝治疗的同时采用补体抑制剂治疗;对于由PNH引发的BCS患者,同样推荐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体抑制剂治疗。值得注意的是,缺血性肠病等PNH患者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围术期PNH患者需警惕补体扩增导致的溶血危象。因此,共识建议需要行择期手术的患者至少在术前1个月开始使用补体抑制剂治疗,以实现溶血的良好控制。伊普可泮靶向补体B因子,选择性抑制补体旁路途径,阻断扩增环放大效应,全面强效控制血管内外溶血,溶血指标LDH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ARC)水平快速恢复正常且持久维持正常水平。APPOINT-PNH研究显示10,伊普可泮治疗1周内LDH水平快速下降;24周时LDH平均水平较基线下降83.6%,且持久维持正常,95%的患者LDH≤1.5×ULN。此外,ARC水平同样在1周内快速下降;24周时ARC水平较基线下降82.5×109/L,且持久维持在正常水平。得益于此,伊普可泮大幅降低PNH消化系统损伤风险:肝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内脏动脉血栓形成或梗死、肠系膜/内脏静脉血栓形成或梗死等消化系统相关主要不良血管事件(MAVEs)的发生率为0%。专家点评
消化系统受累(如腹痛、缺血性肠病和BCS等)是PNH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其与PNH持续性溶血介导的NO耗竭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控制PNH溶血是降低消化系统损伤风险、改善治疗预后的核心策略。PNH共识推荐采用补体抑制剂控制PNH原发疾病是管理消化系统受累的首要任务。伊普可泮选择性抑制补体旁路途径,阻断扩增环放大效应,全面强效控制血管内外溶血,抑制血栓形成,从而大幅降低消化系统损伤风险,成为预防和治疗PNH相关并发症的重要选择。
专家简介
朱小玉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行政主任,中科大血液和细胞治疗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科带头人
安徽省血液内科质控中心主任
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安徽省第九批“特支计划”卫生创新领军人才
安徽省“恶性血液病脐血移植治疗”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委员
安徽省血液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第十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主持区域联合重点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6项。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 Blood, Cell Reports Medicin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Bioactive Materials, Am J Hematol, Blood Advances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编《脐血移植基础与临床》专著1部。
周紫微 医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
海德堡大学欧洲分子生物学中心(EMBL)博士
参考文献:
1.Du Y L, Yang Y, Yang C,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512 eculizumab-naive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atients in China: a single-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J]. Hematology, 2022, 27(1): 113-121.
2.Fu R, Li L Y, Li L J, et al. Analysi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92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 in China[J]. J Clin Lab Anal, 2020, 34(1): e23008.
3.Lee JW, et al.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from a Korean registry. Int J Hematol. 2013;97(6):749-757.
4.崔香丹, 李玥, 曹欣欣, 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并发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02):205-209.
5.Gurnari C, Colak C, Zawit M, et al. Chronic Budd-Chiari syndrome in paroxysmal nocturnal haemoglobinuria[J]. Lancet, 2021, 398(10304): e14.
6.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liver[J]. J Hepatol, 2016, 64(1): 179-202.
7.Plessier A, Esposito-Farèse M, Baiges A, et al.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and vascular liver disease: eculizumab therapy decreases mortality an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J]. Am J Hematol, 2022, 97(4): 431-439.
8.陈苗,杨辰,刘紫薇,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24)[J].协和医学杂志,2024,15(5):1011-1028.
9.Darwish Murad S, Plessier A, Hernandez-Guerra M, et al. Etiology,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the Budd-Chiari syndrome. Ann Intern Med. 2009 Aug 4;151(3):167-75.
10.Peffault de Latour R, Röth A, Kulasekararaj AG, et al. Oral Iptacopan Monotherapy in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N Engl J Med. 2024 Mar 14;390(11):994-1008.
审批码FAB0043765-95302,有效期为2025-04-13至2026-04-12,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编辑:Eve
审校:Isa
排版:Aiden
执行:Cherry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