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学”与“练”——本末之间的人文叩问|孟云飞专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3 22:18 3

摘要:当欧阳中石先生曾言"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时,这并非对技法训练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书法本体论的哲学叩问。在当代书法教育过度技术化的浪潮中,此论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书法作为中华文化道统的物化形态,其生成逻辑绝非肌肉记忆的线性积累,而是文化基因的深层编码。

孟云飞/文

当欧阳中石先生曾言"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时,这并非对技法训练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书法本体论的哲学叩问。在当代书法教育过度技术化的浪潮中,此论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书法作为中华文化道统的物化形态,其生成逻辑绝非肌肉记忆的线性积累,而是文化基因的深层编码。

《书谱》有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孙过庭早已揭示书法认知的二元结构。"察"指向理性认知,是对笔法、结构、章法的解构分析;"拟"则是感性实践,属于身体记忆的具象操作。欧阳先生的论断恰是对当代书法教育本末倒置的纠偏——当下的书法课堂充斥着对"拟"的执念,却严重缺失对"察"的培养。

从存在论看,书法作为"载道"的艺术,其形而上层面承载着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之趣、禅宗的空灵之境。王羲之《兰亭序》的流美飘逸,既是对魏晋玄学的笔墨诠释;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郁勃奇倔,更是忠义精神的血泪凝结。这种超越形式的道体,绝非单纯的技法训练所能触及。

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艺术升华,本质上是文化基因的视觉编码。从甲骨金文到篆隶楷行,每个书体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精神结构。学习书法的过程,实则是与数千年文明对话的时空旅行。欧阳先生强调"学"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种文化传承的自觉。

《书筏》曰:"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笪重光的洞见

指向书法学习的核心——笔墨背后的文化逻辑。颜真卿的雄浑源于盛唐气象,赵孟頫的流丽折射元代文人的雅趣,董其昌的萧散映照晚明士人的玄思。这种文化密码的破译,需要扎实的文史哲修养作为支撑。

书法学习可分为三个递进层次:知识积累、技法锤炼、精神澡雪。初学者当如蜜蜂采蜜,在历代经典中广采博收,构建完整的书学知识谱系。此阶段需研读《书谱》《书断》《书概》等理论经典,建立正确的审美坐标。

进入技法层面,当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精研经典。如米芾学书,逐字临摹《黄庭经》,解构每个笔画的起承转合。这种分析性学习迥异于机械重复,要求学者具备"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最高境界是通过技法的磨砺实现人格的升华。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美学追求,实则是文化人格的自然流露。此时书法已超越技艺范畴,成为生命体验的诗意表达。

当代书法教育陷入"技愈工而道愈丧"的悖论。考级制度将书法降格为量化指标,速成班将艺术简化为肌肉训练。这种去文化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大量技法娴熟的文化盲人。

西方艺术史提供镜鉴,包豪斯运动在推广现代设计时,始终强调"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书法教育同样需要重新建立文化与技艺的有机联系。日本书道保留的汉诗汉文传统,韩国书法强调的儒学修养,都印证着欧阳先生论断的普适价值。

要突破当代书法教育的困境,需构建"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在知识传授上,开设书学史、书学理论、书法美学等课程;技法训练中,推行"精读范本"教学法;文化养成方面,建立诗书画印联动教学机制。

科技的繁荣,为书法教育提供了新契机,但这些技术手段都可成为传统书学的现代延伸。我们需警惕技术理性对人文精神的侵蚀,始终坚守书法作为文化道统的本体地位。

欧阳中石先生的断语,实则是对书法本体论的哲学宣言。在技与道、古与今、中与西的张力结构中,书法学习的本质逐渐澄明:以文化为根柢,以技法规律为舟楫,最终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境。当书法教育回归"学以成人"的初心,那些跃动在宣纸上的点画,才能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在数字文明的星空中继续闪耀。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来源:文化之己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