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学霸到加州理工教授:张安琪的非天才成长之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3 22:51 2

摘要:10年前,这位复旦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生之星”因为“复旦学霸”、“门萨女神”、“新东方最年轻托福教师”的标签而火遍全网。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安琪的女孩?

10年前,这位复旦大学2014届本科生“毕业生之星”因为“复旦学霸”、“门萨女神”、“新东方最年轻托福教师”的标签而火遍全网。

10年后,她的名字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不再是因为那些浮夸的标签,而是以一名科研人员的身份——2023年,她先后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3篇关于脑机接口的重要论文

2014年从复旦材料科学系毕业后,张安琪一直朝着学术理想稳步前行,先前往哈佛大学读博,师从国际纳米科学先驱、美国四院院士Charles Lieber教授,后来加入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材料科学顶尖学者鲍哲南教授和光遗传学之父Karl Deisseroth教授。

就在上个月,32岁的她正式入职加州理工大学,成为该校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最近,她正忙于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这位昔日的复旦“风云人物”坦言,“并不喜欢在新闻上看到自己”。远离社交网络多年,她更享受低调的科研生活。但若有新的科研突破,她很乐于跟大家分享。

而对于所取得的成绩,她归功于努力而非智商:“你可以说我是努力型的学霸,但绝对不是天才。”

从登记化学药品开始

迈出科研第一步

对青年学者张安琪而言,2023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7月21日,她历时四年攻关,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开发出一种“比头发丝还细”的微型、超柔性血管内神经探针,可以植入啮齿动物大脑中直径小于100微米的血管中,为无需开颅手术、不损伤大脑或血管的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

不到一个月后,她又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为研究活体动物的大脑神经网络带来了新方法——下一代基因靶向化学组装(GTCA)。

同年11月29日,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一篇新型脑机接口的研究论文,首次实现了用电子器件在大脑中进行有细胞类型选择性的测量。

让知识造福人类健康一直是张安琪的梦想,她未来将继续深耕脑机接口领域,推动技术临床应用,努力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做出更多贡献。

张安琪参加北京脑科学国际学术大会

“复旦是我科研梦想的起点。”张安琪说,从本科研究纳米材料到如今聚焦神经生物学,复旦四年的学习为她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到2010年,那时的张安琪刚刚踏入大学,对科研一无所知。虽然初高中参加了多场化学竞赛,但完全没有做实验的经历。直到看到化学系陈萌老师的实验室介绍,写到“银纳米颗粒可以杀菌”,她才发觉“原来书本上的知识很有用”。

复旦大学从1998年开始就为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提供平台。通过学校专为大一新生开展的科研资助“启航计划”,张安琪正式加入陈萌课题组。

她的第一项任务是整理和登记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这让她对科研的第一印象就是“要能耐心地做枯燥的事情”。在老师指导下,张安琪从最基础的阅读文献开始,逐步走上科研的正轨。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氛围在当时还不算普遍,张安琪是为数不多坚持参加“启航计划”的20名学生之一。相比于有些人中途退出,她很珍惜这个机会,到了大二、大三时,她又先后申请了“莙政”和“望道”科研项目。

“莙政学者”结题典礼合影,二排左六为张安琪

“我从幼儿园就想当科学家,尽管当时并不确切知道科学家到底在做什么。”在张安琪心中,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进大学之后,她离这个梦想更近了。

与此同时,在新东方担任托福老师的经历让张安琪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在复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你可以拥有无限的可能。”正因如此,她高考时选择报考复旦,被这所大学兼容并包的气质所吸引。

2012年,19岁的张安琪成为了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老师,并很快实现经济独立。然而,她不满足于此,教学内容的重复性让她萌生了想要创造“新的东西”的渴望。

“科研就是一直在做新的东西,一直都有新的挑战,不会感觉枯燥和重复。”

对张安琪而言,科研是一个她尝遍所有可能性后的坚定选择,是她想一辈子投身的事业。

本科发5篇SCI论文背后

是20多次拒稿

时隔多年,再聊起学生时代的意外走红,张安琪仍记忆犹新。

“还记得是2013年的12月23号早晨,起床一看,咦,新闻上怎么都是我。”彼时正值期末考试,一时间每天涌来几十个记者的电话让她倍感压力,“我觉得不行,我还得准备考试。”

各种噱头中,“天才”两个字格外让她不安:“我不觉得我是天才。我是非常努力的,但好像没被看到,仿佛这些成绩是上天赐予的。”

当大众为她本科阶段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SCI论文而赞叹不已时,却鲜有人知,她被拒稿过20多次

大一刚进实验室时,因英文不错,老师便布置她撰写综述文章。当时正在备考GRE的张安琪一口气用了不少“大词”,结果被老师的评价泼了一盆冷水,“这不像一位科研人员写的文章。”

“历时两年,那篇文章老师让我前后改了13遍。”张安琪至今难忘大三时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而被拒稿最多的一篇是她的本科论文代表作。每次提交时,张安琪都信心满满,觉得“这是我做过最成功的实验”、“文章不可能写得更好了”,结果却是连续7次被拒稿。这让她一度陷入怀疑。“是不是我不适合科研?”“是不是我永远都发不出来SCI文章?”

然而,第8次投稿时迎来了转机,她的论文被允许修改后发表。这次经历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写作经验,后来的发表之路也变得更加顺畅。

“我做任何事情都是不会放弃的,这就是我的性格。”张安琪如是形容自己,而她微信签名也印证了这一点:Tough times never last, tough people do(注:艰难时刻总会过去,坚韧之人恒久常在)。

如今的复旦大学元创中心,是当年的先进材料楼所在地。这座不算起眼的小楼是张安琪感情最深的地方,5楼的实验室见证了她每一个努力的日夜。

时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主任、现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教授的办公室与她的实验室仅一墙之隔。师生二人皆为“工作狂”,每天清晨7点,总能在走廊上不约而同地遇见对方。当时,武利民就看出了张安琪的勤奋,并在她申请哈佛化学系时执笔推荐信。

“如果我是天才,科研和实验岂不该非常容易?但对我而言,取得如今的成果,都经过了不懈努力。”张安琪笑言,“所以我绝对不是天才,更像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学霸。”

多尝试,早准备

尽早确立自己的目标

2024年夏天,张安琪应邀重返复旦,为本科生做了一次讲座。

她欣喜发现,如今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有了显著提升,本科生对科研的热情也愈发高涨。复旦给予本科生的学术研究资助平台(FDUROP),为年轻学子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张安琪勉励学弟学妹们:

“去尝试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早做准备,多尝试不同领域,尽早确立自己的目标。”

正如当时的她,敢于与周围的人不同,并根据自身兴趣与长处,尝试做科研、教英语。

实际上,初入复旦的时候张安琪也经历过两周的迷茫期。她毕业于山东省的重点高中青岛二中,一直以来成绩优异。步入大学,脱离了高中老师的“指挥棒”,张安琪突然意识到一切都要靠自己,哪怕是学习资源也要自己去争取。“那一刻我才算真正开窍,转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

除了跟随陈萌老师学习,她对纳米材料的浓厚兴趣也促使她旁听了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的课程,并主动请教,两人最终合作发表论文。

“大学时期,你如果想努力,就可以大有可为;但如果懈怠,也可以虚度光阴。”她说。

在外人看来,张安琪校园生活有些单调甚至孤独,但她却乐在其中。除了7小时的睡觉时间,她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泡在实验室,或是去新东方授课,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别人玩的时候我也在工作”。

“做实验累了就去上课,上课累了就做实验。”她笑着道出自己的放松方式。

海外求学多年,张安琪回国的机会不多,但每次回来,她定会回母校走走,和昔日师友小聚,再去看看那个她曾日夜鏖战的实验楼。

那里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像一座灯塔永远指引着她的内心:专注学术、持之以恒,绝不轻言放弃。

组 稿|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殷梦昊 蒋子怡

图 片|受访者供图

责 编|章佩林

编 辑|赵雯欣

来源:复旦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