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1地50万人,说浏阳方言,尊广东客家风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3 22:38 3

摘要:很多河南游客,不远千里,慕名来这里旅游,最吃惊的就是与这里的很多当地人用浏阳话进行交流,完全没有障碍,甚至很多浏阳的俚语都相通。

都匀市,地处贵州省南部山区,与丹寨毗邻,全市常住人口约为52.8万人,属于布依语系。

1956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都匀成为了自治州首府。

都匀原名都云,因城东有“都云洞”而得名,曾经有一首歌《彩云之城》,唱的就是这里。

很多河南游客,不远千里,慕名来这里旅游,最吃惊的就是与这里的很多当地人用浏阳话进行交流,完全没有障碍,甚至很多浏阳的俚语都相通。

要知道,从都匀到浏阳,可是有近千公里的距离啊。

更何况,浏阳话属于湘语系,与布依语系分属语言谱系中的不同分支。

更有意思的是,生活中,很多人的习俗,与广东客家人很类似。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博物馆、民族文化馆,我们初步梳理了其中的一些环节:

湖南省浏阳市,因为著名的浏阳河得名,在浏阳河的发源地,有一个千年古镇叫大围山,这里,居住着一群生活习俗、语言与当地截然不同的人群,他们是客家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平定长沙,确立了明王朝在湖南的统治。

这期间,流传着诸多故事,如:朱元璋在大围山斩断龙脉,朱元璋血洗浏阳,朱元璋在金刚石霜寺当过和尚等等。

战争过后,百姓亡散,大片土地空无人烟,在这个背景下,演绎了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移民行动。

大围山的客家人,就是这时候从广东、江西等地迁徙而来。这也是长沙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清朝初年,湖南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清政府屡颁“召民开垦”的谕旨,大量人口从粤闽赣等地迁来。

谭其骧先生在其《湖南人由来考》一书里说,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湖南全省外来移民占人口总数的九成以上。

这些到来的人口,很多为客家人,随之而来的,就是客家民风民俗:热情好客,待人淳朴,语言深奥。

落后浏阳的客家人南迁贵州,发生在清朝初期。据同治《浏阳县志》的记载:当时的时候,浏阳人刘洪甲担任都匀知县。

他在贵州从政期间,浏阳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受“堕粮之冤”,当时,民不聊生,原住民纷纷逃离,逃离的目的地,就是刘洪甲主政的都匀县。

这些来到都匀的中原之民,不仅带来了浏阳口音和风俗,更把中原文化播种下来,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文化脉络。

行走黔南,我们发现,不仅仅是在都匀,还有很多地方保持着中原的民风。

在距离都匀100多里外的平塘,一个典型清代的客家移民县,我们与当地的居民交谈,依旧能够找到与浏阳有关的联系。

虽然这里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24个民族,但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乡愁绵延。

来源:国家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