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州遵义的小李,去年还在广州工地扛水泥,浑身晒得黝黑,今年居然开着新买的奔驰回村收野果!谁能想到,以前喂猪都嫌酸的黄泡果,如今成了他家的 "摇钱树"。
贵州遵义的小李,去年还在广州工地扛水泥,浑身晒得黝黑,今年居然开着新买的奔驰回村收野果!谁能想到,以前喂猪都嫌酸的黄泡果,如今成了他家的 "摇钱树"。
最绝的是,连果树枝都能卖钱,上个月刚给闺女交了县城的学费。
咱今儿就唠唠他咋把 "喂猪果" 变成 "金果子" 的。
一、穷山沟里的 "黄金果",他第一个敢吃螃蟹
(一)城里媳妇的吐槽,让他盯上野果子
去年春节,在城里当护士的媳妇抱怨:"超市卖的果酱全是添加剂,咱老家漫山遍野的黄泡果,要是能做成天然果酱多好。"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小李特意跑镇上超市一看,巴掌大的进口果酱卖 38 元,再想想老家山上烂掉的野果,突然觉得心里亮堂了 —— 北京超市里,这野果子能卖 80 元一斤呢!
他偷偷跑县里打印店,查了某宝数据:2025 年 "野生无添加果酱" 搜索量涨了 210%,90 后宝妈群里都在晒 "给娃做零添加辅食"。
想起自家娃吃奶粉的钱,他咬咬牙:就赌这一把!
(二)从卖鲜果到 "全树开发",他把产业链嚼碎了
刚开始他跟着收购商卖鲜果,冷链运费太贵,10 斤果子烂 3 斤。
后来琢磨出 "三板斧":
1、鲜果走冷链:厚着脸皮蹲中通网点 3 天,跟老板拍胸脯:"我每天能发 200 单,运费按村级协议价算!" 硬是把冷链成本砍了 40%。
2、果酱搞深加工:媳妇把奶奶的粗陶罐翻出来当包装,他手写 "妈妈牌果酱" 标签,成本 3 元不到,128 元 3 瓶上线就卖爆,利润比卖鲜果高 8 倍!
3、树枝都能卖钱:村里大爷笑他 "捡破烂",他却在抖音发 "黄泡果扦插教程",15 元一株的果苗,去年卖了 10 万株,连贵州的采摘园都找他合作,周末单日营收破万。
(三)政策红包雨,他接住了最大的那朵
村支书带他跑镇政府申请补贴,深加工项目拿到 8 万元扶持款,刚好买了台二手果酱灌装机。
快递进村后,云贵川包邮首重 5 元,比以前便宜一半。
最神的是抖音 "星农人" 计划,他第一条 "凌晨 3 点摘果" 的视频,平台直接推了 50 万流量,那月卖了 8000 瓶果酱。
二、这 3 个 "不按常理出牌",让他甩开同行
(一)卖的不是果子,是城里人想回的老家
去年秋天,他蹲在果树下拍视频,夕阳把果子照得透亮,突然想起打工时在城中村,抬头看不见星星。
就随口说了句:"这颗果子,见过你错过的星空。" 没想到这条视频播放量 500 万,评论区全是 "想家"" 想妈妈 " 的留言。
后来他学精了:70 后客户喜欢 "30 年老树" 的故事,就拍老爹爬树摘果的画面;
90 后爱听 "逃离 996",他就晒工牌对比照;
00 后觉得新鲜,就搞 "黄泡果刺身"" 果酱冰粉 "等 100 种吃法,年轻人追着喊" 野果博主 "。
(二)平台流量不用花钱买,他靠 "算计" 白嫖
刚开始不懂流量,花 500 元投抖 + 没水花。
后来发现头条三农账号权重高,他每天发 "果园日记",3 个月涨了 1.2 万粉,推荐量比普通账号多 3 倍。
抖音跟着 #新农人计划 拍干活视频,挖地、挑水、熬果酱,没想到流量扶持翻倍,现在随便一条视频都有几万播放。
最绝的是搞 "9.9 元试吃装",要求转发朋友圈免单,很多城里客户帮他转发,获客成本才 2 元,比买流量划算多了。
(三)风险全转嫁,他睡觉都踏实
去年雨季差点栽跟头:眼看着果子要熟,突然下暴雨。
幸好提前跟盒马签了保底收购协议,3 万斤果子不愁卖。
现在他坚持 "先收钱再干活",预售期收 20% 定金才开园,资金压力小多了。
仓储就用村集体冷库,按天算钱,比自己建库省了 60% 成本,万一行情不好,拍拍屁股就能转方向。
三、0 经验咋起步?他总结出 3 步 "笨办法"
(一)500 元起家,先拿手机当 "试验田"
刚开始他就花 200 元买了个二手手机,用媳妇的身份证注册个体户,拍了 10 条视频:有摘果的、有熬果酱的、有孩子吃果酱的。
挑了 2 条投 100 元抖 +,发现 "妈妈做果酱" 的视频点赞率最高,赶紧盯着这个方向拍,第一个月就卖了 300 瓶,赚回本钱还倒赚 2000 元。
(二)全家齐上阵,各演各的 "角色"
他让老爹当 "老树守护人",拍修剪果树的镜头;
媳妇穿护士服出镜,讲 "无添加辅食";
自己就扮 "工地返乡青年",拍搬水泥和摘果子的对比。
没想到城里人就吃这一套,都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 "理想生活"。
(三)抱政策大腿,借物流翅膀
成立合作社那年,正好赶上免税政策,光税费就省了 2 万多。
跟物流谈价时,他拉着村支书当 "说客":"我们村 30 户都跟着干,以后每天发货量保底 500 单。"
硬是把首重压到 5 元。给头部直播间送样时,他特意写了封信:"这是我们全家熬的果酱,您尝尝,要是觉得行,帮咱农村人说句话。"
结果大主播当场试吃,3 分钟卖了 2000 单。
四、这些坑他差点踩进去,咱得记牢
(一)盲目扩张?他亲眼看见别人血本无归
隔壁村老王家,看他赚钱就囤了 5 吨果子,借钱建冷库,结果赶上疫情物流断了,果子全烂了,现在见人就说 "千万别贪大"。
小李直到日单稳定 50 单,才让表弟来帮忙,全家齐上阵,不着急雇人。
(二)代运营骗局?他差点交了 3 万 "学费"
有个公司说交 3 万服务费,保证月销 10 万,他多了个心眼,问 "能不能按销售额分成",对方立马变脸。
后来他跟着头条三农培训群学,都是免费的干货,比花钱找代运营靠谱多了。
(三)食品安全大意?他被市场监管局上门查过
刚开始没办证,熬果酱就在自家厨房,结果被举报了。
赶紧去办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现在每批果酱都留样,第三方检测报告挂在详情页,客户都说 "看着放心"。
如今小李的奔驰车停在村口,再也没人说他 "瞎折腾"。他常说:"咱农村人不缺力气,缺的是把野果变成 ' 诗和远方 ' 的脑子。
以前用竹筐挑果子赶集,现在用短视频让城里人看见;以前担心果子烂地里,现在冷链车直接到地头。"
想跟着干的老乡,现在就行动:
① 明早带上手机进山,拍 3 条视频:晨光里的果子、手摘果子的特写、老爹擦汗的镜头,发抖音带 #新农人计划 ;
② 骑摩托去镇上快递点,就说 "隔壁村小李介绍的",砍价到首重 5 元;
③ 评论区扣 "逆袭",我把小李的《流量密码手册》和政策申请清单发你。
黄泡果还是那个黄泡果,关键看你咋琢磨。
说不定你家后山的 "野货",就是下一个赚钱的宝贝!
来源:学IT的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