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还是人民司法的发祥地,创建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裁判委员会、遂川县工农兵政府裁判部、闽浙赣省苏维埃裁判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和最高法院等红色裁判机构,奠定了人
>>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视觉中国供图
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还是人民司法的发祥地,创建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裁判委员会、遂川县工农兵政府裁判部、闽浙赣省苏维埃裁判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和最高法院等红色裁判机构,奠定了人民司法的事业之基。近日,记者深入这片热土,足迹遍及安源、遂川、瑞金、宜丰等县市,所到之处处处彰显着红色司法印记,传承着动人的红色司法故事。
安源薪火:从工人裁判委员会到当代人民调解
安源地处湘赣边界的江西省萍乡市,近代以来因采煤业发达而闻名于世,安源路矿成为中国近代工业中心之一。1922年5月1日,在毛泽东同志等提议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为争取工资、改良待遇,1922年9月14日,工人大罢工举行,与路矿当局进行了为期5天的顽强斗争,最终取得胜利。为解决俱乐部工人间的矛盾纠纷,同年11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了临时性机构——裁判委员会,并由刘少奇兼任裁判委员会主任。
裁判委员会除了解决工人纠纷、规范工人行为、促进工人自治互助外,还体现了我们党早期对人民司法的探索。
在妥善处理工人争端中,裁判委员会坚持“秉息事宁人之旨,持正道公平之法”,坚持调解优先、处罚为辅,以“恳挚的劝导与正当的裁判”,公正、高效、权威地裁决工人间的纠纷。这些来自裁判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原话,当下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司法理念与其一脉相承。
近年来,安源区人民法院推动红色基因“活”起来、“热”起来,持续助力红色元素融入法院文化建设之中,实现文化环境的浸润塑造和教育激励作用最大化,同时将定分止争的红色司法传统,继续深入运用到司法实践中。
为了让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裁判委员会这段沉浸百年的红色司法实践有新传承、新表达和新活力,安源区人民法院倾心打造“法系列”特色品牌,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法之道”(人民调解)、“法之善”(司法救助)、“法之光”(少年审判)、“法之合”(安商护企)、“法之信”(金融审判),一个个工作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先后获得多项国家荣誉。
针对辖区内建材、装修、物业合同类纠纷频发的状况,安源区人民法院在市创新发展商会、市物业企业协会等挂牌成立“法之道”诉调对接服务站,借助商会、协会等人脉与专业优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曾志芳,本是市创新发展商会的一位建材企业老板,通过法院+商会的渠道参与“法之道”调解工作。日常,他上午管理企业、下午调解案件,成功的调解结果让他很有获得感。基于良好社会效果,“法之道”诉调对接服务站入驻萍乡市工商联“民企之家”,协助解决矛盾纠纷。
研究与传承相伴而行。2023年,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撰写《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从这里走来》研究报告,并在萍乡安源举行了安源精神研究暨红色裁判机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裁判委员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推动红色司法研究走深走实。
“作为新时代司法传承者,安源法院始终以传承红色司法基因为己任,将红色血脉融入审判实践,上下有力联动,带头学习和传承好红色司法文化,并通过积极广泛的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参与到红色司法历史和文化的学习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传承氛围。”安源区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汤敏表示。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视觉中国供图
遂川印记:盐贩不罚背后的司法智慧
1928年1月24日,毛泽东在遂川县城主持召开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发布了《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宣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下设土地部、教育部、裁判部等。裁判部的任务是打土豪、斗劣绅,侦查、逮捕、审判、处决反革命分子,调解民事纠纷等。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裁判部,是毛泽东亲手创建的第一个人民司法机构,主要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尚在襁褓中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革命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这一大局服务。裁判部发挥司法审判职能,惩办土豪劣绅,打击反革命,调解裁决民事纠纷,积极配合土地革命运动,维护工农群众利益,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义博处理盐贩案正是当时司法服务大局的典范。此案发生在遂川草林红色圩场,这是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圩场,当时国民党正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经济封锁,草林红色圩场的复活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裁判员刘义博妥善处理案件,维护圩场繁荣、保障根据地物资供应这一大局,不仅没有处罚哄抬物价的盐贩,还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盐贩的盐,有效防止因惩办盐贩造成根据地物资紧张、军民生活更加艰难的局面。
新时代,吉安市遂川县人民法院草林法庭利用身处红色故地优势,积极发挥红色资源禀赋,传承发扬遂川工农兵政府裁判部服务大局、保护工商业的优势,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微法庭+红网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品牌。
“有的案子如果生硬判下去,容易发生民转刑的可能,司法工作要兼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当年的裁判部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顾全大局,妥善处理,既维护法律权威,又服务党政工作大局和社会稳定,实现真正的案结事了。”遂川县人民法院专委钟志君说。
立足革命斗争时期的早期司法实践活动,遂川县人民法院等联合拍摄全国首部苏区红色司法题材电影《红色裁判》,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前不久,吉安中院与浙江嘉兴、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石家庄等地中院成立革命圣地法院党建联盟,吉安中院与福建龙岩、山西大同、贵州遵义、甘肃庆阳、河北石家庄、河南焦作、广西百色、陕西延安、湖北黄冈等地中院成立“红色司法文化传承发展协作联盟”,共同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江西省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供图
瑞金实践:“政法轻骑队”深入群众排忧解难
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苏区时期,党领导人民在这里进行了伟大的司法实践。
苏区时期,活跃着一支青年群众监督队伍“轻骑队”,他们负责监督检查各机关、企业及合作社组织,针对官僚主义、贪污腐化、消极怠工、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协助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处理群众问题,让苏区群众切实感受到苏维埃政府为民办实事,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特点表现为,坚持党的绝对领导,集中资源办大事,重心下沉解决急难愁盼,注重总结宣传。
近年来,瑞金市人民法院传承红色司法基因,充分汲取苏区时期的司法智慧,针对法院案件量大、百姓诉累问题,借鉴“轻骑队”经验做法,推动新时代“政法轻骑队”主动靠前、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强化联调联治,做好带案下访,进一步抓实前端案件减量、后端源头治理,减少诉讼、执行案件增量。
“九堡镇是瑞金市比较大的乡镇,‘政法轻骑队’按照干部哪里来的被分配到哪里去的原则,我出生在九堡镇,对当地风土人情比较清楚,被分配到九堡‘政法轻骑队’,并担任队长。队伍由公检法干部、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组成,每次我提前协调大家的时间,每月一次到乡镇处理矛盾。早上八点出发,晚上六点左右回来,中午不午休。我们去的时候由镇领导带着一起下去,共同分析矛盾纠纷如何解决,有时候直接深入到村,在村委会和村干部、镇干部商量如何与群众沟通。看纠纷难易程度,一天最多化解3件,有时候出去可能一件都没化解,只能跟对方定好时间下次再来。”瑞金市人民法院专委刘德泉说。
“我们这支队伍去分析矛盾纠纷怎么解决,告诉对方如果法院判也是这么解决。原来没有‘政法轻骑队’的时候,法院也会下去发现问题,主要靠法庭报线索,法院帮助协调处理,有时也寻求政法委的力量。现在有一支队伍,整合了力量,处理问题更加全面,能够常态化开展工作。”刘德泉说。
苏区时期,广大干部“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深入群众排忧解难。利用圩日、节假日、当地民俗节庆等时机,开展法律宣传、政策宣讲,解答群众咨询,回应群众诉求。在圩日现场、村居祠堂、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近年来,瑞金市人民法院积极推行“圩日法庭”活动,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巡回审判、执行联动、纠纷调处、信访化解等活动,不断回应群众对司法的需求和期待,让法治的光辉照亮赣南大地每一个角落。
“‘圩日法庭’是结合赣南地域特色,深化和发展新时代‘寻乌经验’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力量下沉,深入群众,从而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不断提升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瑞金市人民法院叶坪法庭负责人毛远聪介绍道。
宜丰经验:红色基因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
芳溪镇,地处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西南部,走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埔军校政治部负责人、宜春市第一个共产党员熊雄,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1926年,熊雄提出“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理论与实际打成一片”的军事教育理念,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后来,周恩来作出指示“宣传黄埔要宣传熊雄”,肯定了熊雄任职黄埔军校期间的巨大贡献。
宜丰县人民法院芳溪法庭深挖红色资源,构建“政治与业务打成一片,政治与法治打成一片”新格局,培树“熊雄故里,‘枫’景‘庭’好”党建品牌,全面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治理大格局,以“熊雄文化”涵养法治建设。
“吸纳熊雄的后代熊七光、红色村落有威望的‘五老’人员熊国如等七人作为红色调解员,发动当地群众的力量,融入基层法庭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让熊雄的精神品格激励后人。”宜丰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邹鸿泰说。
“这里民风淳朴,正着力打造无讼村居,真正愿意做调解的人都很积极,群众基础好,调解经验丰富,热心肠、有信仰,红色基因的传承正是这种信仰的传承。”邹鸿泰说。
为赓续红色血脉,芳溪法庭成立了党支部,实现“党支部建在庭上,党旗亮在岗上”,以党建引领红色法庭建设。扎实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推行“出诊、门诊、会诊、复诊”四诊工作法,即主动“出诊”强化源头治理,轮驻“门诊”引导纠纷化解,联动“会诊”研判矛盾风险,定期“复诊”促进案结事了。
“四诊工作法采取类似中医看病问诊的方法,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采取背对背、面对面、家中围炉茶话、田间席地座谈等调解方式,就地低成本高效率调处矛盾纠纷。”芳溪法庭庭长钟宜华谈道。
革命时期,江西在红色司法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方面的伟大实践和艰辛探索,形成的重要理念、建立的基本制度、积累的宝贵经验、留下的经典案例、形成的光荣传统、锻造的优良作风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至今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源源不断地为新时代司法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深刻影响着人民司法的现在和未来。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红色司法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守司法初心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学习和研究红色司法历史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红色司法文化的丰富厚重,更加敬畏和敬佩中国共产党自创建初期就勇于把“追求社会和国家的公平正义”写在自己旗帜上并付诸实践的智慧和胆识。
张丹认为,红色司法传承不仅需要司法人员责无旁贷地学习和传承,更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参与,达成一致的学习共识、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要深入挖掘红色司法的历史,精准细致解读红色司法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法治文化、法治精神,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有力、可靠、牢固的历史根基。
红色基因百年赓续,司法初心历久弥坚。江西法院系统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担当作为,必将矢志不渝、续写华章。
(原题:“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系列报道之五 | 薪火百年赓续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解锁红色司法传承的江西密码)
所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民主与法制》
2025,与您不见不散
《民主与法制》社融媒体出品
实习编辑:刘晨朦
审 读:宋鑫鑫
审 核:张 驰
投稿、合作邮箱:332633477@qq.com
视频素材征集邮箱:fxhrmt@163.com
《民主与法制》社是中国法学会主管的中央级新闻事业单位,拥有《民主与法制》杂志、《民主与法制时报》等传统媒体,以及民主与法制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矩阵。
来源:民主与法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