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周际赛#摘要:在满族姓氏中,叶赫那拉氏是为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种姓氏。叶赫那拉氏的始祖最初是蒙古人,他们到了扈伦部,并逐渐发展起来。那拉有爱的意思,又因为这个姓氏所建立的城市位于叶赫的河边。因此,其名叫做叶赫那拉氏。在满族姓氏中,叶赫那拉氏是八大姓氏之一。并且先后出过许多文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一)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本姓叶赫那拉,满族,后成为加拿大籍华人。
叶赫那拉姓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满洲八旗通谱考》世居内蒙土默特,本是蒙古部族,后迁居东北一带,逐渐满洲化,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在满族姓氏中,叶赫那拉氏是为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种姓氏。叶赫那拉氏的始祖最初是蒙古人,他们到了扈伦部,并逐渐发展起来。那拉有爱的意思,又因为这个姓氏所建立的城市位于叶赫的河边。因此,其名叫做叶赫那拉氏。在满族姓氏中,叶赫那拉氏是八大姓氏之一。并且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比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他就姓叶赫那拉。清代叶赫那拉氏一共出过三位皇后,以及六位后宫主位。吴京是北京的叶赫那拉后人。满族正白旗出身代表作包括《战狼》、《金刚川》《杀破狼》《小李飞刀》、《策马啸西风》、《太极宗师》和《南少林》。与同样是叶赫那拉后人的那英有所不同,他的多才多艺和出色的演技使他在华语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
北京辅仁大学1913年英敛之、马相伯创立“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乃取《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英敛之是《大公报》的主要创办人,他因揭露慈禧太后暴政、袁世凯卖国、斥责清政府杀害徐锡麟和秋瑾而名震海内外;马相伯学识渊博,不惜变卖家产办学。二人共同聘请了史学一代宗师陈垣先生出任校长。
三岁的叶嘉莹与小舅(左)及大弟(右)合影1924年7月2日,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察院胡同一个书香世家,刚开蒙时,姨母教授她《论语》、语文、数学和书法。
1925年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更名为“天主教辅仁大学”。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驰名于中华民国高等教育界。
1927 年辅仁社升格为辅仁大学。
1931年在南京中央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
1932年鲁迅曾在这里发表抗日演说,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警察围住学校,校长陈垣递纸条示意鲁迅从后门离去。抗日战争时期,辅仁大学成立以研究顾炎武为名的“炎社”,激发师生爱国热情,反抗日本侵略。抗战时期,学子欧阳可详冒着生命危险给西山抗日根据地送发报机,不幸遭日寇枪击遇难,年仅21岁;著名的《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的原型是辅仁大学的学生文立征。1945年在山东临城的一次突袭中牺牲,年仅34岁。
1932年,叶嘉莹考入私立笃志小学,插班五年级,开始学习英文课程,十多岁时填写诗词。
1935年,叶嘉莹以同等学力考入北京市立女二中。抗战爆发后,叶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叶母忧思成疾,身染重病去世,叶嘉莹遂在伯父教导下成长。
1941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大学二年级时遇到顾随,并得到赏识,后跟随顾随受读“唐宋诗”课程。
1945 年叶嘉莹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大学毕业先后在北平志成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等三所中学任教。
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
1948年3月29日,叶嘉莹离开北平到上海结婚,婚后与丈夫去往南京,在私立中学圣三学校教书,11月底,随丈夫工作调动迁往台湾省,经友人介绍在彰化女中任教,一年后,产下一女。
1949年12月,丈夫被海军监押,半年后叶嘉莹与彰化女中其他几位教师同时被拘捕,后查无实据获得释放,但失去教职,暑期末由堂兄介绍,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任教。
1950年10月北京辅仁大学由中央人民政府接办。
1952年在中国大陆高校调整过程中被撤销,校区划归北京师范大学,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至此历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注册入学的学生共12355人,历届毕业本科学生4812人,研究生76人。
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台湾“纸业大王”吴祖坪、美国的高能物理学家邓昌黎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药物学家彭勤淄、美国迈阿密大学化学研究所夏松谰、日本驻华第一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都曾是辅仁大学的学子。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作家萧乾等也都曾在这里就读。
1953年,叶嘉莹因诞下次女,身体虚弱,工作繁重,从台南转往台北,在台北女二中任教。
1954年,经许世瑛、戴君仁介绍,进入台湾大学任教,教授大一“国文”,次年被聘为专任教授(共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同时兼教中学,后在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兼职讲授诗选、词选、曲选等课程,期间,还在台湾教育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讲大学“国文”及古诗十九首。
1956年,叶嘉莹在台北教书1960年,经由罗马教廷和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核准,辅仁大学正式在台湾地区复校,位于中国台湾省新北市新庄区,拥有11个学院和25000余名在校生与淡江大学和东海大学并列为台湾地区仅有的曾入选“世界大学500强”的私立大学 。
1966年,叶嘉莹应邀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任教,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与哈佛大学教授、亚洲系主任、汉学家海陶韦合作研究陶渊明。
1969年,举家移民加拿大温哥华,任教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半年后获聘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生活逐渐安定。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燕京图书馆1970年,加拿大与中国建交。
1973年,叶嘉莹提出回国探亲申请,于1974年获得批准。
1974年,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写下2700字长诗《祖国行》。
1977年,再度回国探亲旅游时,有了申请回国教书的念头。
1978年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学校需要教师,便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申请得到批准,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回国讲学。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时已经55岁,回到国内,在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应李霁野邀请转到南开大学任教。叶嘉莹回来全是自费,讲课也不要任何报酬。每周上课两次,在南开大学中文系主楼一间约可坐300人的大阶梯教室讲授汉魏南北朝诗。她穿着蓝色中式上衣,京腔婉转。叶嘉莹继承了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讲课风格,在黑板上的板书竖排繁体,一边说一边写,速度很快,很多外校的学生也赶到南开大学旁听。学校无奈:只有持听课证的同学方可入场。每回上课,教室的阶梯和墙边依然挤满了人。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直到熄灯的号角吹起。她做了一首诗:“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岐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形容当时的场面。此后多年,叶嘉莹的身影曾出现在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
1987年,应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委老干部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联合邀请,叶嘉莹在国家教委礼堂举行唐宋词系列讲座,共讲10余次,反应热烈。
1989年,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正式退休,应邀赴台湾清华大学讲学一年,同时在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等校作演讲。
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1991年,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1999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与研究生讨论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2002年,叶嘉莹提出在华永久居住要求,并办理在国内长期居留的身份以及相关手续。
2012年6月,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4获评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5年10月17日,“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嘉莹正式定居南开园。
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词写道:“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生前, 她陆续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
叶嘉莹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历史学家汪荣祖评价叶嘉莹:“其热心与努力可比宣教士,故能于古典式微之世,继绝学于不坠,使中国古典诗词得以新生,厥功至伟。”
学者戴建业表示,“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学术和教育的巨大损失,但先生之德和先生之业将山高水长。”
来源:人文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