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地,让文学与山海共呼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07:54 2

摘要:2020年秋季,在原党委书记、知名作家马俊杰的倡导下,我校与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共同创建了驻校作家制度,邀请了几位来自协会的作家进驻学校,成为我校首批驻校作家。与此同时,学校还成立了文学创作中心,由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国栋先生主持。

每周一晚上七点到九点

总有一间教室灯火通明

总有一位作家侃侃而谈

总有一批学生聚精会神

在这里,他们共同徜徉于文学的时空

将此地化作科学与诗意交融的磁场

历经四载春秋

“创意写作——作家谈写作与表达”系列讲座

已成为数万名北地学子的

文学启蒙与心灵归宿

跨界共振:当五十余位作家齐聚北地

2020年秋季,在原党委书记、知名作家马俊杰的倡导下,我校与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共同创建了驻校作家制度,邀请了几位来自协会的作家进驻学校,成为我校首批驻校作家。与此同时,学校还成立了文学创作中心,由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国栋先生主持。

驻校作家在校期间,除了观察和体验北地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参与野外考察,以及从事文学创作之外,还于每周定期为全校师生开设“创意写作”系列讲座。我校“创意写作——作家谈写作与表达”系列讲座自2021年春季学期启动,除了邀请我校驻校作家、特聘作家,还广泛邀请社会知名作家、期刊编辑等前来授课。四年来,在学校开展“创意写作”讲座的作家、资深编辑、报刊主编等共五十余名,举行讲座六十余场,覆盖师生一万余人。讲座内容涵盖诗词曲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及各类文创作品的欣赏与写作,旨在培养学生的作品理解力、评判力和创作能力。

陈国栋教授讲授创意写作中的纪实文学

马俊杰教授授课“写作是一个人的合唱”

作家、文学评论家李一鸣讲授“文学的哲学世界”

作家徐剑讲授“行走的无限与文学的边界”

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创意写作》已被纳入学校公共选修课体系,许多北地学子也已习惯在固定的时间,来到固定的地点,赴一场“文学之约”。

创意写作讲座开课目录

我校与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携手,创建“驻校作家”和“特聘作家”制度,开创了行业特色院校文学教育的新范式。这些深耕文坛的作家、主编们,不仅以系列讲座浸润校园,更以各种形式指导学生们参加文学创作比赛,全面提升学生们的文学创作水平。在他们的倾囊相授下,近年来,我校学子先后在《中国校园文学》《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华诗词》《大地文学》等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获评“重庆地质杯”全国大学生自然文学大赛优秀奖、全国高校“爱江山杯”中华通韵诗词创作大赛传承奖、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入围奖等荣誉。

知行合一:在天地课堂书写青春

在驻校作家制度建立的同时,我校举办了第一届校大学生“创意写作大赛”,这项赛事是由学校教务处与自然文化研究院联合创办的校级文科类学科竞赛,如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在“创意写作——作家谈写作与表达”系列讲座的课堂上,嘉宾们讲述自己的读书、创作和编辑经历,学生们侧重于“听”,是信息的输入;而“创意写作大赛”则是学生们根据生活体验自己创作,侧重于“写”,是信息的输出,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魏晋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地质工作者的文学创作是科学精神、哲理思考与文学书写的有机统一,是科学思维和人文思辨的有效结合

1928年,我校第一代院士(学部委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著名矿床学家冯景兰,在考察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的堡垒状的山峰、奇石和石洞时,把这一地质现象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一词源自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中的“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之句。这一术语既具有科学的准确性,又有着文学的美感,可谓科学与文学融合的典范。

“创意写作大赛”的设立秉承了一代代地学专家、院士学者们为山河作赋的优良传统,旨在通过这一活动,助力学生个人成长、思想提升、知识结构完善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四年来,每届大赛均吸引数百名学生踊跃参与并提交作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数十名,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对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4年,由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期刊(季刊)《大地文学》秋季卷,特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四届大学生“创意写作大赛”的获奖作品设立了专栏,刊登了2023年度我校学生的十篇获奖佳作。这些作品包括:孙冰的《老李》,潘哲的《江流风》,邹科宇的《麦》,高佳昕的《信》,赵俊翔的《老梁》,潘佳琳的《四季北地》,赵妤馨的《心火》,付蕊的《山那边的呼唤》,张君平的《寻昼》,刘朝戈的《雪夜抒怀》,梁超然的《国韵之光,岁月之谣》,尚羽彤的《胆小鬼》,沈诗芸的《天地之间》,夏听雨的《心安处是故乡》,冀建汀的《答案》,胡毓靖的《凰玉》,刘祖方的《跨越四亿公里的信念》,邓泽锴的《寻找我的师傅》,马力嘉的《缺失的一角》,以及康艺馨的《花开》。

写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学习写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开始往往无法形成完整构思,需要在写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思考和完善。就像余华所说,“写就像是人生里的经历,没有经历就构不成你的人生,不去写的话不会拥有你的作品。”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古以来,汉语写作始终在不断创新中孕育出文明的新芽。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科学写作,皆需要创意的滋养。创作是科学研究、哲学思考和文学书写的高度融合,是科学思维和人文思辨的有效结合,也是感性审美和理性思辨的有机统一,正如《大地文学》2024年秋季卷获奖作品专栏所写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四届创意写作大赛获奖作品专栏带给读者朋友青春的畅想、迷茫与呓语,所有与青春关联的元素都指向希望,哪怕天空暂时转阴,在强大而蓬勃的青春面前,那终究是“一朵不起眼的乌云”。校园有四季,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不仅仅是四季,也是成长的进度。

秋光倾泻,旷野斑斓,没有哪个季节比秋天更饱满,田垄藏不住丰收的喜悦,以成熟之色回报大地。

秋天足够宽广博大,它容纳所有色彩。

——编者

更多课程预告

将在北地文化公众号发布

北地文化传播北地及地学文化,发布北地人物、地质教育、地质学史、地学哲学、地学科普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头等大事,事关你我!

北地文创,等你来创!🤩

C U G B

主办: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素材来源:自然文化研究院

文字:阙建华 林梦圆

版式编排:王楠楠

校审:林梦圆 韦佳妤

责编 :王启祥

来源:甲古文化艺术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