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恋,越来越短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04:44 2

摘要:马洛有一次和朋友分享异地之苦。他说,久别重逢的时候,女友从站台远处朝他跑来,他扫视人群却认不出她。拥抱之后,两人进入地铁车厢,他还是恍恍惚惚。那股陌生感变成顽固的记忆,让马洛替异地恋的双方抱屈。

在异地恋成本越来越小的时代,异地恋生存概率却越来越小。基于国内一家婚恋网站的调研,近五成人在2022年后,更加不能接受异地恋。

理性、自我、注重体验、情境式恋爱……人们的恋爱观正在转向。两地相隔时的长年守望,原本是爱情存在的有力证明,如今正逐渐成为旧时代的遗迹。

异地的失落

马洛有一次和朋友分享异地之苦。他说,久别重逢的时候,女友从站台远处朝他跑来,他扫视人群却认不出她。拥抱之后,两人进入地铁车厢,他还是恍恍惚惚。那股陌生感变成顽固的记忆,让马洛替异地恋的双方抱屈。

2018年,女友到马洛的大学交换半年,开始了持续4年的恋爱,直到2022年因异地分手。异地之后,两个人的共同记忆,仅仅是狭窄视频窗口里的日常,她吃了什么,他在上什么课。睡前两人互道晚安,挂掉视频后又在朋友圈点赞相遇。

马洛亲历的异地恋的真相,是美好感情会在距离中被浪费。结束这段持续4年的异地后,2023年,他在新的恋爱中又一次陷入异地,却只坚持了4个月。最后,当一段恋爱可能异地,他根本不加考虑。异地恋在马洛的人生中,生存期越来越短,直至彻底失去土壤。

至今,异地恋的萎缩都是马洛的心结。他仍在自省,作为一种靠精神维系的感情,如果连异地恋都不敢去谈,是不是自己失去了爱的能力?

今年27岁的小玉,也见证了自己异地恋生存周期的断崖式下降:从初恋时的6年异地,到第二段的2年,到如今面对异地时直接放弃。她也开始怀疑:为什么自己无法像以前那样坚定地谈异地恋了?两地相隔时的长年守望,原本是让她感受到爱情存在的有力证明,如今是否已成为一种复古的奢侈品?

两段八年的异地恋生涯,几乎贯穿了小玉的整个校园时光。曾经,她肯付出沉重代价去维系关系,大学时频繁翘掉公选课,买车票在北京与上海间奔波。中学时即便手机被没收,也要和外地男友通过书信联系:一周一次,她总会去家附近的一家文具店等待来信。

但在北京工作几年后,第3次面临异地恋的决策,她却发现自己的心态变了。恋爱几个月后,当对方提出要离开北京、出国发展时,小玉开始理性审视这段关系的付出与回报。最初,她曾考虑追随对方移民国外,申请当地大学的硕士学位,在当地找工作。但当两人认真商量异国的未来时,小玉又在一个深夜忍不住坦白心声:我为什么要为一个未知的终点,付出这么多可见的代价?

与过往八年在异地恋中的坚定不同,这次,小玉开始用一种近乎经济学的理性考量来评估两人的关系:在当前就业局势下,放弃一段在北京维持几年的工作,去国外从头开始,风险更大,作为收益的感情,看起来却并不那么经得起考验。

相比普通恋爱,异地付出更多成本,也要求更高收益。想到关系中当前就有的不少摩擦和维持异地的高昂代价,这次,小玉坚定地选择分手。

图丨2017年11月,小玉奔赴异地看望男友并合影

在当下社会,异地恋的生存期正在缩短。一家国内大型婚恋网站,发起了一次针对后疫情时代单身人群婚恋观的调研,近万人参与。其中近五成(44.88%)的人在2022年后,表示更不能接受异地恋了。

豆瓣小组中关于异地恋的活跃社群,正在沉寂。“异地恋:爱是最大救赎”是其中最大的小组,有10万成员,但在2015年就有8万人,多年来人数鲜少增长。一条记录双方距离的热帖,有六千多回复,也在2020年之后逐渐冷却。坚定踏入异地恋的人越来越少。

异地恋被直接解读为对感情的放弃。情感主播李诞在直播中对异地恋有过精准概括,“异地恋说明,对方的人生中有比你更重要的事情。”网络上也不乏揶揄异地恋的流行语:“异地恋狗都不谈”,表明仇恨异地恋的共识;“你的异地恋慢热对象”,表达异地恋中的极端不安全感。因为异地恋分手,更是一个不需多解释的理由。

我们自有异地恋的文化基因。“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类同异地恋人计算两座城市的距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未来的规划里有你。宋代词人秦观所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最能概括异地恋的情深义重。

但马洛的体会不是这样。异地之苦中,马洛难过地拿出手机,向女友打去视频,又担心此刻哭得面目可憎,满脸通红,挂断了通话。他想让女友知道自己此刻有多难过,不停发消息说自己哭得厉害。女友安慰道,“等你回国我们就在一起了。”马洛却觉得听起来不痛不痒,缺乏情感。

女友解释道,她还在外面走路。原来八小时时差外的世界还是白天。马洛想,如果此刻她在身边,他们其实什么都不用讲。随后,他告诉女友,“你从大二到大五,明明是很好的年纪。如果我们不是异地恋,能过得更好,感觉很浪费你的青春。”

马洛想起来,还未异地的半年,自己大清早等在落叶满地的交换生宿舍外,猜女友是不是现在正窜下楼的脚步声。另一个雪后的夜晚,昏黄灯光照亮厚厚雪地,被自己拖着滑行的女友,蹲下仰起脸,双目明亮又快乐,嘴笑得咧开。

像她这样可爱的女孩,假如和身边人恋爱,能制造多少幸福回忆?马洛忍不住幻想另一种可能,两个人在异地前就放弃感情,可以少吃多少苦,至少不会在沉闷的每日报备中相看两厌。他幡然醒悟:异地本身就反对爱情,如果真心相爱,就应该尽力走到一起,或者彻底分开,不要让情感变质。

异地恋是一种消费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在《爱的终结》一书中所写,“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处于流动的状态,离开又进入、进入又离开越来越多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是异地恋增多的原由,也是异地恋速朽的病因。

从20世纪末至今,资本、信息、人口,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地图上超高速流动。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2003年出版的《液态之爱》中论述,现代社会的流动性,要求个体保持灵活,避免长期承诺。这是一种流动的液态爱,个体为保持流动,会避免稳定的情感羁绊,“上岸先斩意中人。”

异地恋却要在不稳定的时空中维系关系,逆势而为,与当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在各大社交媒体中,成功的异地恋人都会分享经验,“把彼此放进未来的规划里”、“明确结束异地恋的时间节点”……

作为流动性的苦果,异地恋是最反对液态的感情形式,一种水泥之爱,藏在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墙面之下。

然而2022年后,社会焦虑,人们对陪伴、安稳的需求增加。反感流动性,就更加难以支持异地。

马洛在留学期间认识了新的女友。当时国外的物价上涨,就业紧缩,留学生找工作获得签证越来越困难。对方已经找到了当地工作,而马洛却无意在国外生活。趁着留学热出国的马洛,就读的一年中,经历流行病、国际局势变化,还有当地袭击华人的新闻,全球化的退潮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专业不能支撑留学生在国外生存,其中就包括马洛所学的英语。

异地恋的维系费用过于高昂。临别前,女友给他计算,年假、居家办公……要把她全年种种假期凑出来,攒够一个月回国团聚。背后还有跨国机票往返、旅行开销等高额费用,而女友在国外已经负担了逐渐上涨的巨大生活成本,马洛在国内的工作也还遥遥无期。

跨国流动的困难,已经让异地恋没有奔头了。女友考虑过放弃国外工作,接受一份体制内工作,结束异地。这份国内工作也随着就业市场变化而有落差,待遇逐年下调,无法和目前的工作相比。女友又提议让马洛等她拿到国外永居身份后再结束异地,意味着严格的5年分离。

生活压力是人们越来越明显的感受,异地恋的心理代价也相应增加。国内一家心理学媒体针对当代人单身状况的一项调查,人们不愿进入关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感觉恋爱/婚姻生活太累、太麻烦,没精力维系」。在种种权衡中,异地恋是一种“不对”、“太麻烦”的关系,又在原本独立的生活中平添一道无形的束缚。

对如今的小玉来说,异地恋更加成为一种她不加考虑的选择。最近,小玉又重新开始约会,频繁地尝试“情景式恋爱”,最短的关系只有三天。

情境式恋爱(situationship),是一种随异地恋此消彼长的关系。2023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将“situationship”收录进年度热词时,如此解释该词:“非正式浪漫关系”(a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 which the couple are not official partners)。没有承诺,只有共度时光和短暂陪伴。

情境式恋爱基于一种成本节约的恋爱精神。下楼就能谈的恋爱,连共享单车都不用扫,散步时手掌可以自然摆到一起。近距离、易接近,意味着身体和经济的成本近乎于零。情景式恋爱两次约会就达到的高温,异地恋人要等半年积攒三天年假,再乘飞机转滴滴,斥巨资才能等来一次;情景式恋爱分别时,迫不及待等下周末再约,异地恋人则是生离死别泪眼婆娑,向对方承诺找到新工作就永远在一起。

挑挑拣拣之后,小玉同时面临两个选择:嘉宾1号是名校毕业生,人帅,学历高,互联网工作,幽默风趣;嘉宾2号相比起来略有差距,最突出的优异条件,则是办公地点在国贸,骑车到小玉的公司,只需十分钟路程。

这次建立关系前,小玉考虑的首要因素变成距离。她选择和国贸的打工人继续聊下去,距离带来的优势也立刻发挥作用:加微信的第三天,对方下班后骑车10分钟,就手捧鲜花站到了小玉的办公楼下,接她下班开始约会。而另一位则因为距离和加班原因,迟迟未能定下约见时间。

人们对于情感距离的体感发生了变化,异地恋的生存圈缩得越来越小。嘉宾1号离自己的距离只是多了20分钟,却好像精神上多了层隔阂,变成一段需要费心培植的关系。嘉宾2号的近在咫尺,则有一种不需要培养的亲密感。

图丨小玉在上班路上,对嘉宾2号的办公楼挥手

对更多北漂情侣来说,不在一个大区,就可以沦为异地,周末交通时间超过三小时,车马劳顿。工作的996和夜班撞在一起,也能形成活动的时差。对治都市寂寞病,方便快捷的情境式恋爱是一种速效药。

情境式恋爱的流行,背后离不开扩大的市场环境。根据一份有关2024年约会APP的市场调查报告,2024年中国约会类APP市场规模达到363.4亿元,同比上涨6.3%,预计仍将稳步发展。其中,大数据精准获取匹配用户数据,推动了约会市场的发展。

如今,各式各样的恋爱机会,呈现在线下交友活动、线上约会软件当中,就好像十九世纪,商品第一次摆上拱廊街的橱窗。伊娃·易洛斯指出,“浪漫恋爱的关系不仅在市场中被组织起来,而且它已经成为流水线上生产的商品,可以快速、高效、廉价且大批量地被人们消费。”

排斥异地恋的新恋爱精神,是一种理性消费,追求投入产出的最佳比例。一如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爱欲之死》里所写的那样,爱成为了一种必须只包含积极体验的享受:“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愉悦感受,不应该有情节、有故事,或者带有戏剧性,而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的市场足够大,永远被最优选择诱惑、被最小伤害刺痛时,距离和效率是首当其冲的衡量。异地恋生存期的缩短,恰恰是现代人爱欲萎缩,在距离这一问题上的体现。

利己的爱情

在爱的语境中,理性占据上风,也让曾经属于异地恋的浪漫随之陌生。

本不方便的异地恋也开始追求更好的“恋爱体验”:视频、消息秒回、语音同步睡觉、一同看电影玩游戏、随时报备……“连续不断的感情和刺激”可以实现,但并不现实。异地恋人们强求一种虚假的陪伴感,却使得现实生活的感知变得虚浮。

马洛曾经从各个社媒平台的博主分享那里,学习维持异地恋的方式,最终都令人沮丧:晚上连麦睡觉,其实耳机里全是电流的白噪音,还有硌痛耳朵的异物感;每天互相报备三餐,渐渐地失去兴趣,不知道如何回复;每天视频聊天,常常是相对无言在镜头里干自己的事……

异地恋变成了消费行为,付出时间精力金钱,模仿一些推荐的活动,才能维持恋爱的氛围和形式感。这种消费化的爱情,是无可挽回的堕落吗?在计量与模仿中,爱情是否从神像,沦为神像品类的义乌小商品?

对当代人来说,爱情的价值开始与自我紧密关联。当利己的理性排斥高投入低回报的异地恋,人们也开始以利己之心寻求异地恋的意义。

2024年8月,国内一家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份基于问卷调研的《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报告中,在“00后”和“90后”女性的选择中,“提升自我,共同实现人生理想”是选择婚姻的首要原因,超过“陪伴”或者“家庭”的重要性。参与上述调研的上海大学副教授项军,基于这一报告分析道:“情感的变迁也是一个客观上的社会变迁过程,总体来说,这个变化是越来越个体化了。”

利己的理性折射出更强的不信任感、挑剔与被挑剔的冷酷关系。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在《独立时代》中描述了九十年代迅速富裕后的台北都市男女的情感困境。在人心浮动的时代,人人盯着谋取更好生活的机会,于是一切情感都好像是为了拉关系、谋利益,“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得比真的还像。”

利己心驱使的爱情,正是用人对自我的稳定掌控,来平衡人与外在世界的不稳定关系。异地恋则逐渐沦为复古的玩意儿,和我们想象“从前慢”的全部时代一样,因其中自我的渺小而接受歌颂。

图丨2022年冬马洛和女友在布达佩斯俯瞰匈牙利国会大厦

马洛看来,异地恋是一种未能放下的状态。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固执里,异地恋是明明条件不允许,却靠“我偏要”来维系一段关系。

从其不便而言,异地恋正是对自我的打破。对异地恋来说,一段关系的延续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个人可以把自己对亲密的需求,延宕、委屈,塞进可怜兮兮的电话视频里。它不幸福,更不方便。它只是在眼前的生活之外,提供一种获取幸福的希望。

马洛记得,在自己曾经想要联手克服困难、证明爱情的心情里,有着异地恋的致命浪漫。他记得那个下午,他陪女友去收拾行李,送她出校门,因为学期末她已结束交换,启程返回她就读的香港。他们终于迎来命定的分别,即将展开一段长期的异地恋。女友交给他一封信,让他回去再看。

马洛在校门口送走女友,一个人拿着信回到宿舍,缩在桌前拆封。信的内容被遗忘,却记得有一句话,道出了他们爱情的关键,令他读后痛哭很久。

女友在信里写道:我们早知道将来会异地,会有种种困难,但在你表白的那个时刻,我还是愿意接受你,并且愿意和你去面对将来的种种不确定。

马洛记得表白的那个晚上,约会很愉快,最后他把女孩送回寝室。黑暗的校园里,他坐在路口的石墩,舍不得离开,也不敢开口。明明两个人彼此喜欢,可是半年后就要分隔,这一切值得吗,是对方想要的吗?突然,勇气占满了他的心。他从石墩上跳起来,打去电话。电话接通了,马洛正想开口,对方却兴奋地阻止了他,“你等我下楼去找你……”

接着,他们牵手在校园里走到凌晨。遥想未来的阻碍,两人却振奋起来,好像靠双腿翻越孤独的高山。他们的自我没有变得更小或更大,而是一起变得坚固。他感觉假使校园夜景是一幅山水画,他们就是其中两粒不可或缺的画眼,行使着某种创造的魔力,一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讲,“爱的能力”。异地恋是他们刚刚共同作出的决定。

弗洛姆写道:“爱的成功的主要条件乃是克服自恋……(自恋中)外部世界的现象毫无真实性,而且总是从对人们有利或有害的观点上被感知。”

恐惧是一种自我怜悯,勇气则是对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的正视。

现在的马洛认为,可以不看好异地恋,却不能没有接受异地的勇气。2025年4月,经历过两段失败的异地恋后,马洛从德国作家米歇尔·纳斯特的《爱无能的时代》中,发现了反思的起点。

米歇尔指出,现代人的爱无能,与过度的自我有关。区别于父母一辈有工作也有生活,现代人“将一切投注在‘实现自我’这项庞大的计划上,工作不过是其中一个细节。我们不间断地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将自己经营成一个品牌。”

2021年,异地三年后,在第一个有望结束异地的节点,一如米歇尔所说,马洛做出了自私的选择,当时女友也对他表示了支持:申请留学时,马洛没去对方所在的香港,而是去了英国。英国学校的排名显然更高。可是如果他去了香港,会不会一切更顺畅,这份感情会继续下去?QS世界排名,能战胜两种文化的差异、八小时时差,和一段靠近婚姻的感情吗?

做出“理性”的选择之后,马洛后知后觉地远离了爱情。

*应讲述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来源:人类调研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