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只用10个字,划下了一道时代分界线。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只用10个字,划下了一道时代分界线。
-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这不是一次例行措辞,而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铁饭碗-的黄金时代开始落幕。
这不是危言耸听。
01 -铁饭碗-不再稳定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体制化的最后黄金十年。
考公热、编制热、体制热一路高烧不退,因为它们代表着-稳定-——稳定收入、稳定身份、稳定预期。
可现在,稳定的堡垒开始松动。
从教师、医生,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国企职工,都开始面临行业震荡。
1⃣教育行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一项研究预测:
到2035年,我国教师岗位将会出现过剩。
天津西青区率先撕开裂口,教师聘期从-终身制-改为考核续聘,不合格的直接出局。
一位深圳南山区的清北毕业教师坦言:-当年冲着30万年薪和寒暑假挤进来,现在班级数砍了一半,绩效工资跟着缩水。
-
更扎心的是-学历通胀-。
网易有一篇文章报道,2024年,某二线城市的幼儿园招聘10名幼师,收到632份简历,其中86人拥有硕士学历。
而不少幼教专业毕业生转行去做美甲、直播、房产中介。
出生率的下降,导致招不到学生、关停的学校越来越多。
根据财新网的报道,2013年至2022年,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三省的小学生在校人数持续下降,其中黑龙江减少了近50万人,辽宁和吉林也分别减少了上百万名小学生。
随之而来的,就是成千上万教师的裁员危机。
教师曾是-待遇体面+节假日多-的典范岗位,但现在,编制进不去,进去保不住,留下卷不赢。
2⃣医疗行业
你以为医生是稳定专业的天花板?现实可能更冷峻。
先是三四线城市医院-关停潮-,再是部分公立医院启动-控编降本-改革。
医生护士原本是公认的-刚需职业-,现在却要面对:
公立医院编制内岗位收紧,外聘医生干着一样的活,拿着一半的薪水;
私立医院薪资不稳,劳动关系模糊,裁员频繁;
进大医院难,转行困难,区域资源极度不均衡。
更何况,学医从本科到规培,再到主治,前后得将近十年。
投入产出比低,发展路径窄,真正能-稳定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学医的-信仰-也在动摇。
有人揶揄道:-现在只有两种医学生能活得体面:要么挤进顶级三甲当‘手术机器’,要么转型做医美咨询。
-
这不是段子,是当代就业生态的真实剪影。
3⃣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
公务员聘任制已从试点走向铺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铁饭碗-开始具备-试用期-+-考核制-属性,你不是一进体制就养老,而是要随时接受绩效评估和淘汰机制。
事业单位也类似,退编转聘、大量签订劳动合同,而最具代表性的国企也没躲过去。
近几年,-市场化用工-成为主旋律,岗位定薪、绩效淘汰、-高干子弟稳坐钓鱼台-的时代,正一点点退出历史舞台。
我认识一个在央企做工程的朋友,前几年日子滋润,买房买车,一副-下半生都有谱-的样子。
去年下半年,他所在部门被打散,大裁员,他也没能幸免。
从前是-只要不犯法就能干到退休-,现在是-每季度KPI达标才能保住饭碗-——-稳定-的定义正在被重写。
02 真正的稳定是什么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该怎么选?
我的答案是:
编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体制,不是庇护所,而是你能力暂存的仓库。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转向副业、自由职业、自雇型工作、远程岗位,他们都在告别身份带来的幻觉,把人生的-安全感-重新绑定在自己的成长上。
来源: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