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缅怀诗卷(八)燃臂孝母成绝响》,通过多重文化符号的叠合(燃臂苦行、伪经教义、复合仪式),完成对佛教孝道叙事的中国化诠释。其价值不仅在于再现本焕长老的宗教实践,更在于构建起“印度佛典—中土伪经—民间传说—高僧行迹”的叙事链条,使孝道伦理在不同文化维度中获得持续
“诗化高僧行迹”的文学创作
——
《缅怀诗卷(八)燃臂孝母成绝响》,通过多重文化符号的叠合(燃臂苦行、伪经教义、复合仪式),完成对佛教孝道叙事的中国化诠释。其价值不仅在于再现本焕长老的宗教实践,更在于构建起“印度佛典—中土伪经—民间传说—高僧行迹”的叙事链条,使孝道伦理在不同文化维度中获得持续再生产的能量。该诗所诠释的佛教文化义理与社会意义,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
一、佛教文化义理诠释。
孝道与苦行的宗教升华:本焕长老“燃臂点灯”的行为源自《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假使两肩荷父母,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的教义,以肉身供养实现“超度母灵”的终极孝道。其“裸露臂膀点灯灵”的苦行,既呼应《法华经》药王菩萨“燃身供佛”的圣徒精神,又突破儒家“身体发肤不可毁伤”的伦理框架,展现佛教孝道超越生死的终极关怀。
修行与报恩的圆融实践:诗中“白昼侍母喂药,夜间诵经回向”的细节,体现《梵网经》“孝顺至道之法”的修行逻辑。本焕通过“世间孝行”(侍母)与“出世间功德”(诵经)的融合,将个人孝亲升华为普度众生的菩萨行,暗合《华严经》“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的菩提心义理。
临终关怀的仪式重构:“守孝七七四十九日”的仪轨,既保留儒家丧礼的时间规制,又融入佛教《地藏经》超度法门,形成“中阴救度”的复合型临终关怀体系。这种本土化实践,使佛教义理在民俗层面获得传播土壤。
二、社会意义解析.
宗教伦理的现代转化:本焕长老以“燃臂”极端方式唤醒社会对孝道的敬畏,其事迹通过诗歌传播,成为对抗当代家庭伦理淡化的精神符号。正如大洪山禅宗文化研讨会强调的,此类实践“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伦理参照。
圣俗价值的桥梁构建:“报恩寺结夏安居”期间每日往返30里侍母的细节,打破“出家即弃亲”的世俗偏见。这种“红尘炼心”模式,为现代人平衡事业与家庭责任提供启示,印证佛教协会对其“人间佛教思想实践者”的评价。
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诗中提及的“佛足圣迹”(源自唐代善信祖师割足祈雨典故)与当代重建大洪山慈恩寺的工程形成历史呼应,使千年禅宗法脉通过具象化叙事得以延续。这种“诗史互证”模式,强化了佛教文化在民族记忆中的在场性。
综合起来看,该诗篇以本焕长老“燃臂孝母”为叙事核心,在佛教义理层面实现孝道升维(从赡养到救度)、修行破执(融世俗责任于宗教实践);在社会意义层面则形成伦理示范(对抗孝道危机)与文化认同(勾连禅宗历史记忆)的双重价值。这一“诗化高僧行迹”的创作,本身即成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载体,其传播广度可从2022年大洪山研讨会吸引200余位学者参与的现象得到印证。
附录:
缅怀诗卷(八)
——燃臂孝母成绝响
护送金塔到上海,
碧普济寺修行在。
二哥自家把信转,
母亲病危显厉害。
回忆当时四八年,
三月乍寒母挂牵。
冥冥之中在呼唤
作诗一首表心念:
死别诚难忍,
生离实亦伤。
子出山关外,
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
流泪数千行。
如猿泣爱子,
寸寸断肝肠。
离开上海回仓埠,
报恩寺里结安居。
每天往返数十里,
两头赶忙不误期。
白昼照顾老母亲,
夜晚回庙念诵经。
九月中旬母去世,
悲痛苦唤孝母心。
裸露臂膀点灯灵,
任其吱吱烧肌心。
无我状态显孝道,
佛子行愿偘情真。
忏悔业障报恩亲,
本幻发誓修道正。
永弘佛法光明土,
道高孝重乡邻敬。
“燃臂送母”是本幻法师感人肺腑、闻后难忘的一段经历。
1948年1月的一天,本幻法师(接虚云临济宗法后改为本焕)突然接到二哥“母亲病重”的来信。他当即从上海赶回湖北老家,到仓子埠报恩寺结夏安居。坚持每天清晨坐禅,早餐后步行15华里,回家照料母亲,晚上又返回寺内,攻读三藏,还天天放焰囗回向。回家近6个月时间,本幻法师侍候老母,端茶送水,喂药喂食,细致入微,天天如此。
时至9月,母病危。在老母临终前的一夜,本幻法师在自己肩窝里装上菜油,放上灯草点燃,双膝跪在老母床前,行孝送终,直至老母亲离开人间。老母病逝后,他请来僧尼为老母亲超度7天,自己在老母亲坟旁设灵堂守孝“七七”49天。本幻法师在母亲灵前对天发誓:“安息吧,母亲!作为佛子本幻,一定遵佛教诲,上报四恩,下济三途,永不忘父母养育大恩,修好八正道,永弘佛法,建设光明的佛土。”
来源:心里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