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休老人的智能生活更安心了!"——但这份安心背后,可能藏着您意想不到的风险。国家安全部4月10日发布紧急提醒:您家中那个会放音乐、能定闹钟的智能音箱,或是每天帮您扫地的机器人,很可能正在成为泄露个人隐私甚至国家秘密的"隐形间谍"!
"退休老人的智能生活更安心了!"——但这份安心背后,可能藏着您意想不到的风险。国家安全部4月10日发布紧急提醒:您家中那个会放音乐、能定闹钟的智能音箱,或是每天帮您扫地的机器人,很可能正在成为泄露个人隐私甚至国家秘密的"隐形间谍"!
试想这样的画面:周末午后,您正和家人讨论孩子的升学计划,客厅的智能音箱突然闪烁指示灯;深夜加班时,您通过手机查看家中摄像头,却发现画面角度莫名偏移...这些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可能藏着境外黑客组织操控的监听程序。国家安全部最新通报显示,2025年单季度已侦破23起通过智能家居设备窃密案件,涉密场所违规使用智能门锁导致的泄密损失最高达百万元。
1. "会偷听的音乐管家"——智能音箱暗藏玄机
您可能不知道,那些贴着"智能语音助手"标签的音箱,即便没被"小X小X"唤醒,也可能通过预装木马程序持续录音。黑客利用设备初始密码未修改的漏洞,就能远程调取对话记录。更危险的是,某涉密单位会议室内曾被查出使用带语音功能的智能温控器,境外间谍仅用4小时便破解了设备。
2. "24小时直播的电子眼"——智能摄像头成泄密渠道
安装在书房、客厅的摄像头,如果使用出厂设置的简单密码,相当于把家门钥匙挂在互联网上。技术人员实测发现,某些品牌设备云端加密等级不足,黑客不仅能查看实时画面,还能下载三个月内的历史录像。2024年西安某企业就因会议室摄像头被入侵,导致商业谈判策略外泄。
3. "认贼作父的电子锁"——智能门锁反成帮凶
那些宣称"指纹识别+手机控制"的高科技门锁,若采购了劣质产品,可能比传统机械锁更危险。测试显示,部分低价智能锁能被强磁铁干扰开锁,更有黑客通过伪基站模仿业主手机信号,5秒内破解蓝牙连接。某军工单位员工宿舍就因使用此类门锁,遭境外情报人员潜入安装窃听装置。
密码升级要彻底
别再用"姓名+生日"的组合,给每个设备设置独立密码。国家安全部专家特别提醒:修改初始密码后,务必关闭"记住密码"功能。
设备体检不能少
每月登录一次厂商APP,检查固件更新状态。就像给手机系统升级,那些标着"安全补丁"的更新包,往往是堵住漏洞的关键。家中2018年前购置的老款设备,建议直接更换。
网络隔离有妙招
在路由器设置中将智能设备与手机、电脑分属不同网络。简单来说,就是让扫地机器人、智能冰箱"住"在独立的电子小区,即使被攻破也接触不到重要数据。
物理防护显奇效
给摄像头加装可滑动遮挡盖,不用时直接遮盖镜头;智能音箱不用时拔掉电源。这些"笨办法"往往比电子防护更可靠,就像给数字生活加上实体防盗门。
国家安全部重点强调:涉密场所严禁使用任何联网智能设备!普通家庭也要避免在书房、卧室等私密区域安装带摄像头的设备。若发现设备异常发热、指示灯无故闪烁,应立即断电并拨打相关电话举报。
来源:康康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