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了30多首《忆江南》,说尽苏州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08:17 2

摘要:《忆江南》这个词牌名是因白居易依前调作《忆江南》三首而流行开来。其中第一首极为脍炙人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这个词牌名是因白居易依前调作《忆江南》三首而流行开来。其中第一首极为脍炙人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之后,依《忆江南》调填词的内容,鲜有真正主打“江南”元素而盛名远播的。不过与白居易同时代有一个叫殷尧藩的诗人,笔墨酣畅地写了30首《忆江南》,着笔全在江南。而且殷尧藩的诗还得到白居易的青睐与盛赞:“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但可惜的是,这组诗早已不存。

到了清代,苏州人沈朝初做了一组《忆江南》,也多达30余首。内容涉及苏州风物、风俗、山水、园林、饮食等,虽然这组词在文学地位上远不及白居易的《忆江南》,但因内容全是与苏州相关,颇具文献价值。更重要的是,沈朝初将苏州水乡风光、吴中风情及雅致生活描绘成一幅幅画,且开头都是“苏州好”,简直就是苏州的最美代言。

@火之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提到苏州的美,自然让人想到“园林”这张名片。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根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自然成了文人雅士歌咏的题材。沈朝初就作了一首词写苏州园林:

忆江南

苏州好,城里半园亭。

几片太湖堆崒嵂(zú lǜ),

一篙新涨接沙汀。

山水自清灵。

通过上面的数字,我们知道,在明清时,苏州园林达到鼎盛期,园林之多,让沈朝初不禁感叹“城里半园亭”。

接着沈朝初紧紧抓住苏州园林的特色,即假山和曲水来写:“几片太湖堆崒嵂,一篙新涨接沙汀。”“崒嵂”意为“高峻貌”,说的是园林里的假山高峻有气势,多以太湖山石累叠成山。假山又多以曲水相绕,园中之水又与园外河水相通,每当河水涨时便有了“一篙新涨接沙汀”的景致。

@双子阳光的豆豆

苏州园林是士大夫园林,其间蕴含着主人的人格精神,审美情趣。他们借一石一水,表达自己对寄寓山水的精神追求。所以现代著名建筑师童寯曾对中国园林有一个评价,说它是“一处真实的梦幻佳境,一个小的假想世界”。

因此,园林里自然少不得“山”与“水”的元素,这也是园林的基本元素,一如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所说“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

沈朝初正是抓住了苏州园林叠山理水的基本特征,主写了苏州园林的山水之美,最后又总结出苏州园林“山水自清灵”的特点。

@白墙下的花园

苏州还有一张极雅致的名片,当属昆曲。沈朝初也为昆曲作了一首词:

忆江南

苏州好,戏曲协宫商。

院本爱看新乐谱,

舞衣不数旧霓裳。

昆调出吴阊。

昆曲乃我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那咿咿呀呀的水磨腔含蓄蕴藉,足以牵人心魂。

据资料显示,在明以后,苏州简直就是中国一个戏剧的大舞台,“戏曲协宫商”,繁盛至极。

词中的“院本”,简单来说就是金、元时代行(háng)院演唱用的戏曲脚本,明清泛指杂剧、传奇。那一时期,各种昆剧自然“遍地开花”,讲世俗生活,讲文人雅事,俗中有雅,雅不离俗,受众极广,传播极远,在明清时曾于剧坛独领风骚,传遍大江南北,红极一时。

据载,当时在苏州各种大大小小的演出舞台数不胜数。《姑苏繁华图》中也有昆曲演出场所的描绘,大园林、小庭院,甚至山野处搭台的,自家宅里自乐的,真是让人惊叹。

各种新乐谱自然层出不穷,引人入胜,表演者又不知换了多少身戏服。一声儒雅的念白,一段清丽的唱腔,婉转缠绵之中,让多少人陶醉痴迷。

@白墙下的花园

“吴人好游”,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苏州山水人文资源丰富,苏州人自古以来就有郊游览胜的情趣,已成传统。其渊源可谓久矣,《吴县志》上就有详细的记载。

也是因为好游赏,沈朝初对此作了好几首词,总结出苏州人最喜爱的几种游赏传统:

探梅:苏州好,鼓棹去探梅。公子清歌山顶度,佳人油壁树间来。玄墓正花开。

看菜花:苏州好,城北菜花黄。齐女门边脂粉腻,桃花坞口酒卮香。比户弄笙簧。

赏荷:苏州好,廿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画鹢,水晶冰窖劈西瓜,痛饮对流霞。

游石湖:苏州好,串月有长桥。桥面重重湖面阔,月亮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

从这组词中不难看出,苏州人一年四季都有游赏方式,冬时探梅,春来看花,盛夏赏荷,中秋串月,生在苏州,生活变得尤其优雅。

@莫修-文

就拿“探梅”来说,“鼓棹去探梅”一句一起,风雅之风扑面而来。“玄墓”位于太湖之滨的光福镇南,与邓尉山相连。邓尉山两峰连体,北峰一般称为邓尉,南峰则称玄墓。光福梅花极有名气,梅花开时,引人纷至沓来。冬末早春探梅遂成吴地民间一优雅风俗。“公子清歌山顶度,佳人油壁树间来”,人花相映,颇多佳趣。

盛夏时,吴人就开启了赏荷消夏模式。词中所记六月二十四日,是为荷花生日,苏州人对此当重大节日来过。《清嘉录》有记载曰:“画船萧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在苏州,赏荷地特别多,赏荷往往配以各种娱乐节目,尤其热闹。

而观赏“石湖串月”在吴地则是别有雅趣的民间习俗。每年中秋节,各地都有赏月的习惯,但苏州人表现得尤其热衷。不管是七里山塘,还是沧浪亭、石湖,都成为赏月佳地。沈朝初《忆江南》中记载的则是“石湖串月”的习俗,于中秋后三日观月,称为看串月。词中所说的“长桥”即石湖的行春桥。在此词后,沈朝初自注云:“行春桥跨石湖上,八月十八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串月”就是天上一个月亮,月光映照,行春桥每个桥洞下,都会倒映出一个圆月,人们就能看到一串九个月亮的影子荡漾湖面,既美不胜收,又颇有雅趣。

图一 @小小影月,图二 @酒窝的碎碎念

苏州人对吃的讲究,绝对让人刮目相看。到什么时节吃什么,极有仪式感,就连一碗汤面,吃的学问也可以称得上“高深莫测”。因此,苏州美食,一直以精致著称。但其精致不仅体现在用料上的考究、烹饪上的用心,最主要是体现在“不时不食”这一特点上,即尊重自然,顺应四季。迄今在苏州,这一饮食特点仍让人感受深刻。沈朝初认为“苏州好”,饮食之精自然少不了:

食冰鲜:苏州好,夏日食冰鲜,石首带黄荷叶裹,鲥鱼似雪柳条穿,到处接鲜船。

名馔:苏州好,鱼味爱三春,刀鲜去鳞光错落,河豚焙乳腹膨脾,新韭带姜烹。

香笋:苏州好,香笋出阳山。纤手剥来浑似玉,银刀劈处气如兰,鲜嫩砌瓷盘。

芡实: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蚕豆:苏州好,豆荚趁新蚕,花底摘来和笋嫩,僧房煮后伴茶鲜,熏炙似神仙。

吴门水乡,水生作物异常丰富,品种之多位于全国之首。自古以来,茭白、莲藕、水芹、茨菰、荸荠、莼菜、菱角和芡实被誉为“水八仙”,久负盛名。

就拿“鸡头米”来说,苏州人尤其爱吃。鸡头米是人们对芡实的俗称,因其果球上的绿瓣状如鸡头而得名。沈朝初词中说的“葑水种鸡头”就是指葑门南塘出产的鸡头米。鸡头米上市时节,葑门横街四处可见剥卖鸡头米的老人家,阊门外山塘街上亦有很多卖鸡头米糖粥的小吃店。苏州作家王稼句先生在他的《姑苏食话》中曾写道:“用清水加冰糖做成芡实汤,清隽无匹,芡实汤与绿豆汤、冰西瓜、青莲藕一样,都是消暑的妙品。”

当然,鱼啊笋啊,甚至极常见的蚕豆,每到上市时节,苏州人便可以尽情地享受一场接一场的味蕾盛宴。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吃得讲究而精致的苏州人,自然少不了对水果的喜爱。沈朝初在词中记载了两种水果:

一是枇杷,词云:

苏州好,沙上枇杷黄。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甘液胜琼浆。

二是杨梅,词云:

苏州好,光福紫杨梅。色比火珠还径寸,味同甘露降瑶台,小嚼沁桃腮。

这些产于吴地的特产水果每每上市之际,街头巷尾的话题里似乎都多了水果的香味。“东山白玉枇杷”可是久负盛名,其果肉晶莹剔透、白如玉雕,其味清香甘甜,沈朝初评为“甘液胜琼浆”毫不为过。明代王世懋的《学圃杂疏》曾评价说“洞庭枇杷天下最”。

枇杷下市不久,杨梅又登场了。光福镇居太湖之滨,水气充沛,丘陵小山,土壤肥厚,使得此地杨梅个大肉厚。沈朝初词中对光福杨梅的色泽、大小、味道都做了描写,而且还写出了吃后的感受。苏州紫杨梅,自古至今,美誉远播,被誉为“绝味”。

@秦淮桑

相信喜欢过节的人,一定也会禁不住称赞“苏州好”,因为苏州的节庆民俗特别丰富。沈朝初在词中对此也大书特书了一番:

新年:苏州好,到处庆新年。北寺笙歌声似沸,玄都士女拥如烟。衣服尽鲜妍。

送灶:苏州好,腊尽火盆红。玉屑饧糖成锭脆,紫花香豆著皮松。媚灶最精工。

轧神仙:苏州好,生日庆纯阳。玉洞神仙天上度,青楼脂粉庙中香。花市绕回廊。

香会:苏州好,二月到支硎。大士焚香开宝座,小姑联袂门芳轩。放鹤半山亭。

新年时北寺地“笙歌声似沸”,玄妙观处“士女拥如烟”,这些新岁游观地的欢乐场面,真是让人向往。除了全国性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苏州还有很多本土的节庆民俗。

比如“轧神仙”,非常苏式。“轧”读作gá,可别搞错了,意思就是人多拥挤。词中“生日庆纯阳”说的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生日,据说这天吕纯阳要化身乞丐、小贩,混在人群之中济世度人。如此,你挤挤我,我也挤挤你,就会得到仙气,交上好运,这样你挤我挤的,就被称为“轧神仙”。

在苏州做过太守的唐诗人韦应物就曾对苏州丰富的节庆民俗作诗说:“俗繁节又喧”。想想“轧神仙”这样的节日,真是让人向往不已。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明清时,苏州文人之盛也是一绝,苏州文人的雅致生活更是堪称教科书级的。我们来看看沈朝初词中都记载了哪些闲情之趣:

茶馆:苏州好,茶社最清幽。阳羡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灸鸡油。花草满街头。

酒肆:苏州好,酒肆半朱楼。迟日芳樽开槛畔,明月灯火照街头。雅座列珍馐。

船宴: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冰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沈朝初的《忆江南》系列,确实不敌白居易的大作,但是每首小词,读来真的是别有意趣。比如苏州人喜吃茶,自然茶馆多,沈朝初起笔写苏州茶馆的环境,最清幽,接着落笔茶馆,写茶写点心,写得“活色生香”,颇有烟火味,结尾收束时又落笔在环境,不同凡响。

苏州人特别好吃茶,茶馆多,《吴县志》载,苏州“同衙僻地,茗肆纷开,”“十家店肆三茶室”。这些茶馆多临河而开,小桥流水茶香,真是美哉。茶具和茶也特别讲究,用的是“阳羡时壶”。阳羡,即宜兴,以出产陶器特别是红泥壶而闻名。时壶,就是宜兴制陶壶名家时大彬所制的壶。“绿雪”凡指佳味绿茶,在苏州多指名茶碧螺春。吃着茶,还得配以小点心才更有滋味吧,于是就来点“眉公饼”,据《艮斋杂说》载,此饼是陈继儒(字眉公)独创美味。

@酒窝的碎碎念

享受着名茶美味,这时再看一眼窗外,花草满街头,茶本醉人,这一眼花,又醉人一二分。

这时忍不住会叫人赞一句:苏州美,苏州好!忆江南,最江南是苏州。苏州的好,都被沈朝初说尽了。

来源:景观那些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