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老李家闺女离婚带俩娃回家 我们都看不上 如今她养羊全村跟着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07:05 2

摘要:前几天我撞见王婶跟人侃大山,手里拿着个红色硅胶勺子舀豆腐脑,那勺子有点跑偏,豆腐脑差点洒在她那条新裙子上,她嘴里还在念叨:“李巧手真有一手,这豆腐脑嫩得像剥了壳的鸡蛋。”

前几天我撞见王婶跟人侃大山,手里拿着个红色硅胶勺子舀豆腐脑,那勺子有点跑偏,豆腐脑差点洒在她那条新裙子上,她嘴里还在念叨:“李巧手真有一手,这豆腐脑嫩得像剥了壳的鸡蛋。”

李巧手就是村口老李家的闺女,原名李巧云,不过这两年村里人都改口叫她”李巧手”了。

说起李巧云,我算是看着她长大的。

老李头一家住在村口那处有个歪脖子枣树的院子里,院墙是青砖的,门口有块铁锈斑斑的铁皮,上头印着”坚决响应计划生育政策”。那是八十年代末贴上去的,字都褪色了,就是没人去撕。老李头说留着好,能挡挡西北风。

李巧云是老李头第三胎,来得不容易。头两胎都是男娃,老李头硬是想要个闺女。那时候计生严,罚款罚得老李家卖了两头猪,还借了邻居家五百块。我记得那年腊月,雪下得老大,老李头媳妇躲在娘家生下李巧云,抱回来时把孩子藏在棉袄里,像偷回来的似的。

日子一晃就到了九十年代末,李巧云在县城职高读书。那时她长得水灵,一张瓜子脸,大眼睛,说话声音轻,却带着股子韧劲。每次放假回来,都给村里娃娃带点小玩意,糖啊,铅笔啊,我家那不成器的小子就总盼着她回来。

职高没毕业,李巧云就被介绍到县城一服装厂上班。没过多久,一个开小摩托车载着她回村的小伙子出现了。那小伙叫张建军,县城人,在服装厂开叉车,人高马大,说话利索。老李头挺满意这门亲事,没两个月就把闺女嫁了。

我还记得李巧云出嫁那天,村口停了辆破旧面包车,车顶绑着两个大红气球,一路”突突突”地响,把村里的狗都吓得狂叫。张建军穿着件发亮的西装,看着老实,进门就给老李头递了根烟。我爱人张罗着帮忙,回来后摇头说:“嫁妆不多,一台缝纫机,一床棉被,连个像样的电器都没有。”

结婚后李巧云很少回村,偶尔回来也是匆匆的。村里人打听到她在县城生活得不错,张建军在厂里当了小组长,每月有固定工资。他们租了套两居室,李巧云还在附近菜市场摆了个小摊卖袜子挣零花钱。

日子看似顺风顺水,谁知道2008年那场大雪会改变一切。那年冬天,县城那服装厂的车间屋顶被大雪压塌了,砸死两人,伤了十几个。张建军腿被砸断,在医院躺了大半年。厂里赔了点钱,但远不够后续的治疗费。李巧云挺着七个月的肚子,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四处借钱。

等张建军出院,厂子也倒闭了。他腿虽然保住了,但留下个跛脚,干不了重活。李巧云生下大儿子后,小两口只得转战各种零工:保安、售货员、餐馆帮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两年后,小儿子也出生了,日子更加捉襟见肘。

我和爱人去县城赶集,曾在路边摊看见李巧云抱着小儿子,一边给人修衣服,一边看顾大儿子写作业。她脸上的青春气没了,眼角爬上了细纹,看见我们时笑得有点勉强。她说:“叔叔阿姨,坐会儿吧,我这有热水。”她从保温杯里倒出水来,杯盖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缝,用透明胶带缠了几圈。

后来听说张建军经常喝闷酒,动不动就冲李巧云发火。有次酒后把家里唯一一台缝纫机砸了,李巧云哭了整整一夜。再后来,他认识了几个狐朋狗友,沉迷赌博,把家底都赌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2015年的春节前,李巧云带着两个孩子回了老李家,说是过年,其实是回来躲债的。她那时瘦得不成样子,两个男娃倒是壮实,但衣服破旧,裤子上打着补丁。

村里人背后议论纷纷,大多不看好她的处境。我那不争气的小子还说:“巧云姐当年要是嫁给村里的就好了,至少不会过这种日子。”

春节刚过,张建军找上门来,又吵又闹,非要把老婆孩子带回去。老李头气得拿扁担出来撵人,大冷天的,额头上全是汗,嘴唇哆嗦着:“你要敢再祸害我闺女,我跟你没完!”张建军被邻居们轰走了,但第二天又来,脸上带着酒气和伤。这一闹腾,全村人都知道李巧云的婚姻彻底完了。

离婚是在2015年清明前办的。张建军拿了五千块钱就算了结,两个孩子判给了李巧云。从法院出来的当天,李巧云在县城市场租了个十平米的小店面,卖起了针头线脑和修改衣服的活计。李巧云和两个孩子就睡在店后面的隔间里,晚上拉个帘子,铺上床垫就是家。

那年夏天,老李头摔了一跤,右腿骨折。李巧云无奈之下只好关了小店,带着两个孩子回村照顾父母。这一回来,就是村里人眼中的”离婚带俩娃回家”的故事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年端午,村里摆流水席,大家见了李巧云都客气地打招呼,但转身就议论纷纷。有人说她命不好,嫁了个酒鬼;有人说她没本事,连个体面工作都找不到;更有人担心她回村会给儿子们带坏影响,毕竟是个”离过婚”的。

我爱人看不下去,悄悄塞给她一千块钱,被她婉拒了。她眼睛红红的,但没掉泪,只说:“谢谢婶子好意,我能行的。”

那时候,我家后院有几只羊,是我闲着没事养着玩的。一天傍晚,李巧云来我家,问我能不能教她养羊。我有点惊讶,但还是仔细给她讲了饲料配比、疫苗防疫和产羔期的各种注意事项。她听得特别认真,不时拿出个小本子记上几笔。那本子是个红色的,上面印着”农行”两个字,估计是哪次去银行拿的赠品。

我问她:“你咋想到养羊了?”

她说:“我看村里现在城里人来得多,都喜欢吃烤全羊、手抓羊肉,价钱不低。我盘算了下,养殖成本不算高,见效也快,我家后院空着,正好用起来。”

她这话让我刮目相看。之前那个柔弱的李巧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有主意的女人。

老李头起先不同意,怕她亏本,毕竟家里没有多余的钱折腾。李巧云却早有安排,她拿出了一个装满钱的旧暖水袋,这是她这几年在县城攒下的,有一万多块。她像个男人似的拍着胸脯保证:“爸,相信我,不会亏的。”

就这样,李巧云开始了她的养羊事业。她从我这买了两只母羊,又跑到隔壁村买了一只小公羊,还专门去县城农业局参加了养殖培训。她把老李家后院收拾出来,搭了个简易羊棚,还特意买了本《科学养羊》的书,晚上打着手电筒看。

刚开始,村里人还笑话她:“女人家懂啥养殖,怕是要赔本。”有几个老头甚至打赌她撑不过三个月。李巧云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每天早出晚归,带着两个孩子割草、喂羊、打扫羊棚。孩子们也懂事,放学就帮着干活,从不喊苦。

说来也巧,李巧云的羊特别好养,半年不到就下了四只小羊羔。她的羊肉质特别好,肉质鲜嫩,膻味小。这消息不知怎么传到了县城,有家烤羊店的老板专门来村里找她,要收购她的羊。

我记得那天,那老板开着辆白色面包车来的,车尾巴上贴着”羊肉香”三个大字。老板穿着件体恤,肚子挺大,一口县城腔,跟李巧云讨价还价。李巧云不慌不忙,给他讲她的羊吃的都是山上的野草,不打激素,肉质好。说着,她还从冰箱里拿出一小块烤好的羊肉让老板尝。那老板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当场就拍板按李巧云的价收了。

这一单,李巧云赚了小两万。这在村里可不是小数目。她没急着花,而是扩大了羊棚,又买了十只小母羊。到了2016年底,她的羊已经有三十多只了。

真正让村里人惊讶的是2017年春节前。李巧云租了辆货车,把十几只肥羊拉到县城卖了个好价钱。过年那天,她给父母买了新衣服,给孩子们买了书包和玩具,还给村里几个帮过她的老人送了礼物。她家的院子也收拾一新,换了大门,刷了墙,甚至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老李头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闺女有出息。那股子骄傲劲,像极了当年李巧云刚出生时他的模样。

到了2018年,李巧云的羊场已经小有规模了。她请村里几个闲着的大爷帮忙,每月给工钱。羊场旁边,她开辟了块地,种上了紫花苜蓿和皇竹草,专门用来喂羊。她还在县城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每周去两次,卖鲜羊肉和她自制的羊肉香肠。

有次赶集,我在市场看见她的摊位前排着长队。她穿着件干净的围裙,戴着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麻利地切肉、称重、收钱。摊位上放着个老式的收音机,正放着戏曲,时不时她还跟着哼两句。看见我,她咧嘴一笑:“叔,来两斤羊腿肉不?今天的特别嫩。”

那年夏天,县里举办了个农产品展销会,李巧云的羊肉制品获了个”优质农产品”奖,还上了县电视台。这下可给她长脸了,连县里的超市都主动联系她,要进她的羊肉香肠和羊肉干。

村里人的态度也慢慢变了。以前背后议论她的人,现在见了她都笑脸相迎,问这问那的,打听她是怎么把羊养得这么好的。有几家甚至动了心思,也想跟着养羊。李巧云不藏私,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他们,还帮着联系销路。

2019年,村里已经有五六家养起了羊。李巧云索性注册了个小公司,叫”巧云羊业”,带着这几家一起做。她设计了统一的包装,做了微信公众号,甚至请县城一个年轻人帮她做了网店。我那时候还笑她:“你小学都没毕业完,现在倒成电商了。”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跟着时代走嘛,不学点新东西怎么行。”

那年中秋,李巧云请全村人吃了顿饭,摆了十几桌。她穿着件淡蓝色的连衣裙,头发剪短了,看起来精神多了。饭桌上,她给每家都敬了酒,说感谢大家这些年的支持。老李头在一旁抹眼泪,说啥也不肯上桌,就在厨房里帮着端菜。

席间,村支书提议以后把村里的羊产业做大做强,挂靠在李巧云的公司名下,走统一品牌路线。这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就这样,我们村成了县里有名的”羊肉村”。

到了2020年初,疫情突然来袭,全国都陷入了防疫状态。李巧云的线下销售受到了影响,但她早已把重心转向了网络。她每天在直播间卖羊肉,教大家做羊肉泡馍、手抓羊肉,顺便推销自己的产品。那段时间,她家的快递单子多得堆成了小山。我去她家送东西,看见她的大儿子正在电脑前帮忙处理订单,小儿子则在一旁打包,配合得很是默契。

这两年,李巧云的生意越做越大。她不光卖羊肉,还琢磨出了羊奶制品,做起了酸奶和奶片。2022年,她在县城开了家实体店,专卖她的羊肉羊奶制品,生意兴隆得很。

现在村里人提起李巧云,都亲切地叫她”李巧手”。因为她不但把羊养得好,还有双巧手,能把羊肉加工成各种美味。她还带动了全村致富,现在村里有二十多家养羊户,都跟着她的公司走,年收入少说也有七八万。

前些天,我去她家串门,看见她正在教几个村妇做羊奶糕点。院子里晒着一摞摞真空包装的羊肉干,墙上挂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状。她的两个儿子都长高了,大儿子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小儿子今年初中毕业,也是班里的佼佼者。

我们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喝着她自制的酸奶,聊起这些年的变化。她说:“其实当初回村,我也没想那么多,就是不甘心,不想让两个孩子跟着我吃苦。”

说着,她指了指院墙上那块褪色的铁皮标语,笑道:“小时候我总觉得这标语碍眼,现在倒觉得挺好的,提醒我无论多难,都要坚决响应自己内心的声音。”

夕阳照在她脸上,我突然发现,李巧云其实还年轻,不过四十出头,但她的眼神里已经有了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她起身去厨房忙活,我坐在院子里,望着那棵歪脖子枣树。它早已长得笔直高大,果实累累。就像李巧云和她的人生,从弯曲到挺拔,从贫瘠到丰盈。

回家路上,我遇见了王婶,她刚从李巧云家买了瓶酸奶。看见我,她笑呵呵地说:“李巧手这闺女真有出息,离了婚反而活出了样子。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带着俩娃回家的可怜人,如今能让全村跟着吃上’羊财’呢!”

我点点头,心想,这世上哪有什么一眼看得透的人生呢?就像那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不认命,路总会在脚下延伸开来。而李巧云,她不仅为自己找到了路,还把这条路修得宽阔,让全村人都能跟着走向更好的未来。

想到这,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院子里那几只羊好好看了看——这些羊可都是李巧云送的良种啊!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