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加:巍巍君子器,皎皎芝兰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08:25 3

摘要:法槌起落间,镌刻正义的回响;案卷翻动处,书写为民担当。从庭审驾驭的“艺术”到裁判文书的“法理与情理交融”,从数字时代审判思路创新到改革“破题”的智慧碰撞,他们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实务洞察和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诠释着“标兵”的内涵。

编者按:法槌起落间,镌刻正义的回响;案卷翻动处,书写为民担当。从庭审驾驭的“艺术”到裁判文书的“法理与情理交融”,从数字时代审判思路创新到改革“破题”的智慧碰撞,他们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实务洞察和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诠释着“标兵”的内涵。

让我们一起走近北京法院第七届司法业务技能比赛业务标兵,聆听大运河畔新时代法官吴可加的铿锵足音。

吴可加,通州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北京法院第七届司法业务技能比赛商事审判业务标兵。入额五年来审结2000余件后端民商事案件,无一错案改判,无一发回重审,曾获评北京市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青年榜样”“通州榜样”“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案例和论文连续五年在全国法院评选中获奖。

▲吴可加公开示范审理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案件

问:在您心中,您想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法官?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段和通州区有关的故事。通州区历史悠久,西周时期曾有一位召公在此地一棵甘棠大树下为百姓理政,相传通州区甘棠村的名字就是源于此。《诗经·召南》中“蔽芾甘棠,勿剪勿伐”流传的也是这段人们为了纪念召公亲民德政而不忍心砍伐甘棠树的佳话。千年已过,勿剪棠尤在,波澄水更清,这段故事也提醒着我们要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

每当触摸到我随身佩戴的法徽,我就会想起五年前在国旗下宣誓的场景。作为副中心法官,面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首都高质量发展重要任务,我们都应始终牢记“如我在诉、为民解忧”的初心,在新起点扛起让法治力量与首都发展互通共融的时代使命。在我经手的数千件案件审理过程中,我也会经常思考,什么是我理想中的法官模样?我想,君子、赤子就是中国法官的品格标识。一名法官应当践行“君子之器”的信念,常怀“赤子之心”的理念,让判决阐明事理、释明法理、融入情理,让司法有力量、有温度,这就是我孜孜追求的法官之道。

问:您审结的民商事案件中,哪件让您印象最深刻?

答:案无大小繁简,每一份卷宗在我手里的分量都是同等的,记忆都是鲜活的,如果一定要选一件印象最深刻的案件,我会想起我入额第一年经手的“小轿车内部空气异味索赔案”,这是副中心地区该类案件首案。消费者主张车辆存在异味影响身体健康,要求退一赔三;知名汽车生产企业承认其生产的部分批次汽车确有异味,但主张涉案车辆不存在质量问题。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我并没有简单依据鉴定报告的结果,而是大量检索汽车生产商、属地消保委关于异味批次汽车的公开处理信息,并进行辩证推理,最后结合案件事实在判决中依法准确认定了某4S店、某汽车生产企业行为不构成欺诈。我在判决末尾写上了这样一段话:“作为国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对于其生产的汽车,某公司应有更高的社会责任和执行标准,在汽车制造中使用环保材料,从根源上杜绝异味问题的产生。”这例首案既保护了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正常的商业模式,又让消费者的损害得到了补偿,维护了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问:随着新型案件越来越多,您如何保持知识更新与专业敏锐度?

答:法官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祖国蓬勃发展,社会日新月异,面对新类型案件,我能做的也只有不断的学习和钻研。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份“痴”,更有一份“乐”。

审理新型案件时,我会用三步拆解法,先啃透新型专业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再制作对照表梳理争议焦点,最后通过类案检索验证裁判思路。当我还是一名法官助理时,为了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公司类、金融类案件,我就学习了证券、银行、会计等专业知识,这些跨学科养分最终都转化为了判决书里的“裁判密码”。对我而言,法律不是孤岛,它是连接时代需求与司法公正的桥梁;而持续学习,就是保持这座桥梁坚固的钢筋混凝土。

去年,我承办了一起涉及虚拟主播“中之人”的合同纠纷案件,这起案件涉及了很多新概念。为了更准确地查清事实,我看完了这个虚拟主播所有的直播回放视频,用户粘度超过该主播99%的粉丝。该案中的“中之人”指的是虚拟卡通形象的幕后真人扮演者,因为虚拟主播的魅力在于其虚拟形象与幕后真人扮演者“中之人”真实身份的分离,因此网络平台公司往往会要求“中之人”严格保密个人身份,以维持角色的神秘感。原告公司正是因为被告“中之人”在直播中说漏自己真名而向其索赔30万违约金。面对这起新颖又具备普法意义的案件,我积极鼓励助理和书记员参与新就业形态相关法律课题研究,一起学习新就业形态下的行业资料,并通过研究成果转化、类案延伸讨论等方式不断打磨提升业务水平。在判决送达当天,当事人也向我表示,“我们特别认可这份判决!”

问:对于调研工作,您有哪些经验和心得想和青年法官分享?

答:对于调研工作,我始终觉得自己是“赶考人”。如果说有什么心得,首先是《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调研不是完成任务式的写作,而是要像匠人雕玉般反复推敲。2024年,在《新公司法》即将出台的背景下,我们庭室集中研究企业减资案件审判实践问题,梳理了2016年以来所有副中心涉民营企业商事案件的审理情况,实地走访通州区运河商务区、中关村产业园等多家民营企业,精准锚定了企业最关切的商事活动法律风险点。我想这些带着“热气”的一手资料,比任何图书馆的文字资料都更有说服力。最后这本白皮书的传播热度也让我更坚信真正的调研不是空中楼阁,精雕细琢背后的真功夫正是调研深深扎根于大地的根基。

当然,赶考的路上,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民二庭的“通商青年说”系列活动已经坚持了11期,在这个平台上,青年法官及助理都可以站上讲台开展授课分享活动,我也接受庭室的委派通过跟教示范的方式指导干警们以典型案例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全面系统梳理商事案件相关问题。在这个平台上,我们通过业务交流增加学识、通过技能分享提升审判水平,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计划着共同进行平台成果转化。我相信,当我们把资深法官的裁判智慧、青年干警的创新思维、审判实践的经验沉淀熔铸成一篇又一篇调研成果时,这都将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钥匙。

法官是个经验性很强的职业,审案的过程就是积累自己法律经验的过程;法官也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学习的过程就是丰富自己法律理论的过程。而调研的过程,就是将经验和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接,以有效解决审判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丰富理论中的研究素材的过程。这三方的有机结合,一定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问:您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答:司法工作确实占据了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但这不是单向的牺牲——它赋予了我职业荣誉感,见证着我从法官助理到审判员的成长轨迹,更让我真切感受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的重量。这份事业塑造了我的人生价值,也实现了我的职业理想,我对其怀有真挚的热爱。

工作与生活之间,我想关键是要建立良性的互动循环。我会在午休间隙做做舒展身形的运动,也会在披着月色下班后回家静心写写字。书写时的屏息静气和庭审时捕捉当事人微表情的专注略有相通,至于运动,想起上次持续六个小时的庭审,结束后还能保持聚精会神、坐姿挺拔,就忍不住感谢自己平时的锻炼。读书、写字、运动......这些看似生活的碎片,反而滋养着我的职业敏感度。当然,家人的理解至关重要,我先生常说“守护好你的法槌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国”,这种精神共鸣让我们形成了独特的家庭默契。

法官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我们经手的每个案件都牵连着真实人生经历的起承转折。所谓平衡,从来不是时间的机械分割,而是让职业信仰与生活诗意在生命里同频共振。当我们学会把每个加班的夜晚当作守护公正的星光,把每份判决当作书写时代的记录,工作与生活,自会在热爱中殊途同归。(来源: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