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舆论上有对卫生巾不信任的声音,就代表这痛点能转化为市场潜能,但后续互联网也冒出不少标榜安全、设计性的产品,反馈等各种原因都没彻底应征这个想法。
谁能想到黄子韬的转型,是从卫生巾开始。
而且他还自述专门研究,并非代工厂,绝非玩票性质等,甚至豪言赌上一切。
3.15卫生巾的事件可能大家都有所耳闻,或许也是他创业梦开始的源头。
舆论上有对卫生巾不信任的声音,就代表这痛点能转化为市场潜能,但后续互联网也冒出不少标榜安全、设计性的产品,反馈等各种原因都没彻底应征这个想法。
黄子韬这次高调进场,是流量噱头还是社会责任,还是要等「真做出来」才能评价。
但说起而立之年的黄子韬,转型似乎真要从卫生巾做起了。
毋庸置疑,黄子韬是真当过顶流。
但顶流这东西肯定不是永久的,毕竟「归国四子」里一个坐牢,一个最近开始隐身,一个发力当演员,黄子韬常年在话题榜上,已经算发光发热了。
站过高峰的公众人物,忍受「光环褪去」无疑是接受慢性死亡。
话虽如此,但叫黄子韬顶着「霸总」头衔去和刚满十八岁的后辈们职场竞争,斗舞卖唱似乎也不太现实。
韩娱是内娱的前瞻版本,那一个在韩国出道摸爬滚打多年的艺人,显然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娱乐需求」;
话题度=生存力。
就像上期说的:行业在缩圈,光景无法维持所有人都共享长红,不例外的黄子韬也要在「自求生路」和「体面退圈」间选一个。
黄子韬荧幕上的「固执、直白、热血」人设确实也迎合了正义商人的想象,但不足以铺平进军市场信心不足的卫生巾领域。
那「高调创业」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隐秘结婚,直播送车,当卫生巾厂长...实际上都是一个思路,用话题续人气。
这并不新鲜,也不掉格。
贾乃亮卖货并没有影响娱乐圈事业,反而某种程度成为「利益输送」的角色,继续在舆论场保持活力。
黄子韬的粉丝粘度也不低,不管是出于事业重心转变,甚至说单纯为利益考虑,这选择都包含「合理」成分。
「赛道」向来是人越多就越窄的。
现在还有「旧顶流」的标签,时不时还有节目保持曝光,先入为主占位置时机很重要;
随着娱乐产业界限逐渐发散化,万一后面咖位更大的进场竞争了,晚来的后路就成为死路了。
风浪越大鱼越贵,但大家就真愿意顶着风浪捕鱼么?
黄子韬能想到,观众不一定想不到。
黄子韬上次出圈还是因为「直播送车」,但这事并不光鲜;
从胯下海口,到后来车型限制、商务活动、使用权等争议让事件变味,甚至引发不少舆论负评;
这次黄子韬虽然提前罗列一推诚意:收购工厂、全新生产线、高标准严把控、秒杀预热等,但结果是#官宣做卫生巾后黄子韬掉粉46万#成为热搜。
过往「明星背刺」的故事层出不穷,让公众对娱乐明星转型良心商人的信心不足,尤其是严肃的「卫生用品」领域下,重建消费体验并不容易。
所谓靠情绪营造的「真心论」、「男生给女生买卫生巾」等噱头就像直播话术,乏味又难以共鸣。
也间接说明流量除了光环,也有脆弱性的一面。
套路被前辈们用太多,偶像的魅力在见识广的群体意识下显得格外薄弱,质疑没法消解前,成品才能说服一切。
这时候,黄子韬更不能退场了。
明星为什么那么多入场直播,就是因为即使社会面的舆论崩盘,但还有存量的粉丝粘度。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撕裂的画面:普通粉丝质疑或观望,深度粉丝非理性消费。
如果因为效益、争议等问题直接退场,不仅「坐实」割韭菜的形象,还容易触及深度粉丝的基本盘。
不管是为了转型不半路翻车,还是保住舆论优势,将这番事业成为「长期标签」是当下硬头皮都要坚持下去的答案。
所以当高调做事时,事情发展就不会如想象般顺利,舆论面既期待务实主义的标杆,也期待因营销问题而落水。
我不清楚黄子韬真实初衷是什么,但站上台阶的那时候,想法就是不是他能决定了,摆在面前似乎只有两条前路:
要么承受整个互联网的批判,玩砸退场承受负面,后期在公关与流量间反复;
要么狠心把里子面子全领了,成为明星商业化的教科书案例,享受争议和红利。
卫生巾产品所背负的社会属性+流量环境下的性别、消费、阶级等多元问题,决定了事件无法高高举起后,还能轻轻放下。
黄子韬作为厂长的新身份下,接下来很长时间里都会有不同的话题事务要处理。
来源:村里的姑娘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