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里形容美好品德形成过程的诗句,展现了2000多年前琢玉成器时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匠人之心,可谓最早对技能状态的文字描述。
文/图 何春林 凌应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里形容美好品德形成过程的诗句,展现了2000多年前琢玉成器时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匠人之心,可谓最早对技能状态的文字描述。
匠心传承,薪火永续。16日至18日,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株洲开赛。这场“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广”的赛事中,来自全省的1187名技能人才将同台“切磋”“琢磨”,再现职业技能的登峰造极。
这是属于株洲的荣耀时刻。助“工”成“匠”、由“匠”成“师”,株洲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培育体系。一直以来,株洲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构筑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培育制造名城与建设幸福株洲提供了坚实支撑。
强化顶层设计
助技能人才成“城市之星”
株洲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起家,目前正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格局,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300多项第一。
“第一”,离不开强大的产业工人、技能人才队伍支撑。目前,全市产业工人已突破5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13.1万人。
技能人才层出不穷,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健全的政策体系。
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站台、打CALL,让技能人才倍感尊崇。市委书记曹慧泉多次强调:全力培育更多劳动模范、湖湘工匠、大国工匠,为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凝聚磅礴力量。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多次强调:要更加尊重产业技术人才,加强全方位宣传,提高各方面待遇,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和学习产业技术人才的浓厚氛围。
健全的政策体系让技能人才获得感十足。在全省首创设立“株洲工匠日”,以城市之名向工匠致敬;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拿出真金白银奖励国省市“技能大师”“湖湘工匠”;对每年为市内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00人以上的职业技工院校,给予育才留才奖励;开设“人才服务专窗”,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贴心服务。
目前,株洲已构建起以《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设新时代技能人才强省若干措施》《株洲市关于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30条措施》《株洲市培育激励“株洲工匠”10条措施》等10余项政策措施相互衔接的“1+1+N”政策框架体系,为技能人才培育、激励保驾护航。
“在株洲受重视、获认可,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株冶集团全国技术能手柳祥国、中航南方公司特级技师邓元山、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特级技师文照辉等人在各种场合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让高技能人才‘有名有实’。”“让产业工人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在株洲,技能人才受尊崇、产业工人有地位,成了各行各业追捧的“明星”。
构筑竞赛体系
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能让年轻人脱颖而出的金钥匙。
株洲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构建了“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融,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
市人社局局长肖锦霞介绍,株洲已连续15年开展“技能月”主题活动,连续10年举办“技能天下”职业技能网络直播大赛,连续5年举办“株洲职教杯”系列竞赛。每年参与竞赛的企事业单位1000余家,参赛一线技能劳动者超过5万人,网络直播场均在线观众超100万人次。先后承办“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国技能大赛焊接决赛、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能力大赛湖南选拔赛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2022年圆满承办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得到人社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组织最好、标准最高、影响最大”的高度评价。
一批批技能“小白”通过一次次大赛的淬炼,成为技能新星。
中车株洲所职工邓金龙是2021年“技能天下”职业技能大赛车钳复合项目冠军。从业15年,他从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车工成长为高级车工、高级装配钳工、“株洲市技术能手”。“技能实现了我的梦想,技能竞赛给了我舞台,照亮了我的前程。”邓金龙说。
株洲技能人才有多硬核?全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株洲斩获34块金牌,16块银牌,11块铜牌,金牌数与奖牌数“双第一”。2023年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株洲选手斩获2枚银牌、3枚铜牌、20名优胜奖(4个项目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3个项目选手入选国家集训队)。全省首批特级技师中,株洲占了19名,数量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近300人获得“湖湘工匠”“湖南省技能大师”“湖南省技术能手”等省级荣誉,60人获得“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国家级荣誉。
株洲市职业技能竞赛现场。
专注融合共育
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
制造名城与技能人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一方面,株洲坚持先进制造业当家,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另一方面,立志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广大技能人才亟需养分。
基于此,株洲以打造“高技能人才基地”为抓手,注重结合“装备制造产业、先进硬质材料、电力新能源”三个千亿制造产业的集群优势和“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优势,构建起全方位、全链条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市人社局获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中车株洲所职工刘少杰领衔的“金蓝领创新工作室”和“株洲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养了21名技师和41名高级工。他说,在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求学期间,来自企业的专家和工匠们,经常走进校园授课,让他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让他掌握了更多实操技能。
株洲在省内首批试点“四单培训”,实行培训学员点单、人社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企业优质岗位订单。2019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5.5万余人次,带动近8万人实现更高质量转移就业。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里聚集了9所职业技工院校,建立轨道交通、航空、服饰等10大重点产业特色专业群,在校学生超10万人,每年毕业生达3万人。
市人社局每年组织技能人才走进学校、企业传经送宝。
株洲是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组建湖南省智能制造和新餐饮两大技工教育联盟。在全市布局2个国家级、6个省级、8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3个国家级、16个省级、3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双师”互派(把行业企业的“技能大师”请上高校讲台,把职业院校的“教学名师”请进企业车间)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大力实施“株洲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湖湘工匠引领计划”,把职业院校建到“厂门口”、成立7所“园区产业学院”、创立9所“社区二级学院”,打造了“醴陵陶瓷工匠”“芦淞服饰人”等省级特色劳务品牌。
4月的株洲草木葱茏,春意正浓。50万名产业工人、13.1万名高技能人才大军,如万木竞秀、千帆竞发,正全力支撑株洲先进制造业再攀高峰。
制造名城,匠星闪耀;幸福株洲,阔步向前。株洲将以全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为新起点,以更强使命感、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全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提供澎湃动力。
编辑:李毅哲
二审:王建设
三审:高晓燕
来源:湖南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