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针对水资源节约使用、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卡点堵点问题,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从科技改革创新入手,调动科技力量,激发科技动能,形成了“研究什么、依托什么平台研究、依靠什么研究、采取什么方式转化应用、建立什么机制”的“五个什么”科技改革创新模式,有力推进
河套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是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针对水资源节约使用、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卡点堵点问题,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从科技改革创新入手,调动科技力量,激发科技动能,形成了“研究什么、依托什么平台研究、依靠什么研究、采取什么方式转化应用、建立什么机制”的“五个什么”科技改革创新模式,有力推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对灌区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聚焦“研究什么”,梳理生产需求。围绕高质量发展总目标,聚焦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现代化建设等主责主业,组织动员灌区干部职工查找短板不足,提出拟攻克关键技术和科研课题39项,明确研究形式、实施主体、经费预算。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沟通对接,通过多种形式、多个途径争取立项并组织实施项目8项,实现从“配合做课题”到“主动找课题”的转变。
——聚焦“依托什么平台研究”,整合科研力量。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科研力量,形成不同层面科研主体联合科研攻关的良好局面。自主开展研究,依靠灌区科研团队力量,研究分凌防洪、供水调度、测流量水、水权确权等生产课题,形成利用分凌水进行春汇替代秋浇、粮食作物“干播湿出”、自动化测流量水、供水调度方案优化等一批研究成果并转化应用,“水权到户”项目居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际节水管理奖;“信息化关键技术”解决了干渠自动化测量水难题,打造了全国水利行业首个4G专网。牵头联合研究,通过牵头组织申请项目课题,与水利部灌排中心、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水科院等30多家科研院校联合承担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13项,参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达80多人。参与合作研究,邀请到康绍忠院士及黄冠华、张会敏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合作开展研究;积极邀请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围绕河套灌区需求设立课题,申请“揭榜挂帅”“科技兴蒙”等项目,参与“黄河宁蒙灌区节水—控盐—减污—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内蒙古引黄灌区水资源时空调控与节约集约利用技术集成示范”等项目的研发。
——聚焦“依靠什么研究”,争取研发资源。依靠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在科研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科研项目安排、运行经费拨付、试验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研发项目推广应用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灌区科技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依靠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与水利部水利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成立河套灌区试验基地、河套试验站等14个研究平台,为研发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依靠多渠道筹集的科研经费,围绕灌区研究课题,依靠申报科研项目、财政专项拨付、工程配套科研经费和中心自筹资金以及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累计筹集研发、转化经费3亿多元支持科技创新。依靠全方位的服务,依靠灌区人员全过程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前期对接需求、中期深度参与、后期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灌区组织、联络、协调等全方位服务配合作用,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实施。依靠灌区积累的数据资料和基础条件,利用灌区多年积累的30多亿条数据资源和800多亩试验场地、4000多平方米科研用房以及配套的仪器设备,为开展研究创造条件。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大楼,将进一步提升灌区科研基础保障能力。
——聚焦“采取什么方式转化应用”,激发科技生产力。采取“研究成果在生产中转化,在应用中提升,成熟后全面推广”模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引黄滴灌、渠道衬砌、自动量测水、水肥一体化、水权到户管理等一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推动“钢丝网片现浇混凝土防冻胀衬砌技术”在“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盟市间水权转让二期等工程中应用。采取组织旗县乡镇共同实施的方式,推广水权确权管理试用面积100多万亩,并应用到灌区2761个计量收费直口渠断面。正在规划建设的水利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试验示范区,计划通过多种技术集中展示方式推进成果应用。同时,通过组织灌区科研人员实地参观、现场培训、座谈交流等方式,切实提高转化效果。
——聚焦“建立什么机制”,保障科研健康发展。成立河套灌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单独设立科技服务处、信息化处,建立水利科技试验中心,对4个基层试验站进行整合,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制定《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组织实施、成果转化等进行统一规范。健全“目标统一确定、任务统一下达、工作统一考核、结果统一评价”的“四统一”科技考核评价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职称评审、人才扶持等激励机制,激发干部职工的科技创新活力。
来源:掌上巴彦淖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