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点糟糕的是,路上我老妈走路都有些不稳了!我老姨赶紧用力搀扶着,这个时候她们身边路过一位陌生人,男的。那个男人看到后,就赶紧热心地问:“咋地啦?需要帮一把不?”
这个世界挺有意思的,有时候可能就仅仅因为来自身边某位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人的帮助,就会让你感觉温暖好一段时间,并值得记在心里。
曾经我老妈在老家的时候,有一天有些头晕,恰巧我老姨在身边,于是陪着我老妈去医院。因为老妈家距离医院很近,所以就直接走路过去。
有点糟糕的是,路上我老妈走路都有些不稳了!我老姨赶紧用力搀扶着,这个时候她们身边路过一位陌生人,男的。那个男人看到后,就赶紧热心地问:“咋地啦?需要帮一把不?”
我老姨赶紧求着人家帮帮忙!
那位路过的陌生男人于是就赶紧过来,帮着一起搀扶我老妈走到医院去看医生。进了诊室之后,人家都打了个招呼告别了。我老姨赶紧说谢谢人家,人家也很客气地说“没啥”,然后就走了。
我事后给我妈电话的时候才知道的。我妈说“人家心眼挺好的,帮助搀扶着去了医院......”
我听到之后心里也暖呼呼的!在心里也感谢及问候那位陌生人。
借着这个小故事,让我想起曾经和大家聊过的关于“弱关系”。回到职场话题,“弱关系”对于职场人而言,其作用可能还挺强的。
弱关系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他在 1973 年发表的论文《弱关系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中指出,弱关系在社会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资源连接角色。与强关系(如家人、密友等)相比,弱关系通常是指那些联系频率较低、情感强度较弱、亲密程度较低但社交距离较远的社会关系。
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专门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是怎么找到工作的。 他找到282人,然后从中随机选取100人做面对面的访问,发现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
当宅男们绞尽脑汁纠结于简历时,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经让那些有关系的人先拿走了。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每周至少见两次面,55.6%的人每年至少能见到一次。另有27.8%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这样我们非常清晰强烈地看到,所谓的“弱关系”,其实在关键时刻的作用,是很强大的!
尤其在中国社会,人情社会的底子很厚,再加上当下信息时代各种关系工具的加持,尤其针对职场人群,“弱关系”的作用日益显见!
所以,这里也再次建议各位朋友们,重视建立我们的“弱关系”网络。
曾看到这样一个研究数字:
从熟人到普通朋友,需要共处40~60个小时,成为好朋友需要80~100个小时,成为至交则需要超过200个小时。从这个数字结果看,大家大部分时间在一起相处的工作同事们,是很有条件成为朋友的。比如可以约着和同事一块儿吃个饭、喝个咖啡、聊聊天儿。
在培训课程上,我经常建议学员们,每天的工作午餐,或者午后咖啡,尽量别一个人享用,每次都找找不同的同事和自己一起,大家边吃边喝边聊。包括如果工作紧张时需要透透气的时候,看看能否找个其他同事聊上几句,别一个人苦闷憋着......
所以,放下偏见或顾虑,如果和周围一起工作的人能有一个良好关系的建立,这更会让每天的上班工作,更多些心情愉悦的。
当然除了办公室,工作之余更加可以利用起来。少刷点手机,多出去走走多些社交多认识些朋友。如今社会有很多活动资源值得利用,比如打个球啊,参加个沙龙活动、读书会、车友团、城市行走等等。
对了,有科学研究显示,有朋友的人寿命更长啊。所以你看,朋友们多重要!
今天中午的工作午餐,你准备和谁一起吃?
约起来吧!
来源:爱开车的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