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前的夏天,我作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和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法意”暑期学校。在一次餐叙闲聊时,我提到自己喜欢设计海报,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爱好很快被老师记在心里。不久后,我收到了第一份设计委托——为“有朋
一张海报的邀请
两年前的夏天,我作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和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法意”暑期学校。在一次餐叙闲聊时,我提到自己喜欢设计海报,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爱好很快被老师记在心里。不久后,我收到了第一份设计委托——为“有朋(Adventus amicorum)”系列研讨的第三讲“古典现实主义与大国竞争”制作海报。
“有朋”之名取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寓意中外思想交流与文明互鉴。这场讲座探讨的是古典现实主义在大国竞争时代的意义,主张“审慎”应成为政治领导者的核心美德。在设计构思上,我选取了古希腊黑绘风格的陶瓶图案作为主视觉,众神与英雄的剪影在红陶底色上徐徐铺展,记述了古典时代对美德和高尚的追求。
作者设计的“古典现实主义与大国竞争”海报
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区研院的公众号上,也成了我与这片学术沃土结缘的第一颗种子。
在思想碰撞中扎根
随着海报设计的“轻车熟路”,研究院的公众号也成了我的知识花园,我旁听了这里的许多讲座。封凯栋老师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演讲令我深受启发——他系统梳理了从“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创新”再到“新全球化”的战略转型历程,让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立体。而付巧妹老师“古DNA绘制东亚人群演化图谱”的研究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原来古人类学也能为建立中国区域国别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扎实的证据和独特的视角。
相关讲座海报
这些跨学科的讲座让我逐渐意识到,区研院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全球视野,更在于它鼓励多元背景的学者共同探索复杂问题。在博士申请季来临之际,尽管我的学术方向经历了较大调整,但研究院对在地化的区域国别研究、政治经济理论深耕、多元视角的包容,让我下定决心在未来结合自身技术和教育领域的背景,加入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这个大家庭。
从设计者到研究者
去年,我的身份已从“外包设计师”转变为“自家博士生”,在紧锣密鼓、倚马可待的学术生活中,海报设计工作常常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设计海报时,我需要根据讲座信息提取关键词、寻找视觉表达符号、根据已有材料设计版式——这与学术研究中界定问题、梳理文献、搭建框架的过程异曲同工。有些讲座涉及明确的国别、人物可以作为主体,素材“得来全不费工夫”;而有些讲座关注抽象的理论概念,我就需要像猎人在森林中搜寻猎物一样耐心探索。
作者设计的海报
为此,我养成了日常积累的习惯:关注知名设计师的作品、解析国内外博物馆展览海报。我渐渐领悟到,无论是设计还是研究,都需要厚积薄发,才能在关键时刻迅速捕捉灵感。设计赋予思想以生动的视觉语言,而学术则让创意获得思想的深度与重量。
区研院的日常:众人拾柴火焰高
昨天,我刚刚完成了“有朋”系列讲座的第50期海报设计。回望过去两年,我设计过两届植树节海报、两年的新年贺卡,还为“区域与国别研究前沿问题”课堂创作了15张系列海报。而每一场讲座、每一节课程的成功,都离不开师生团队的默契配合。
作者设计的海报
区研院的每一场讲座都是环环相扣、群策群力的。老师们负责邀请全球顶尖学者,并提前沟通讲座内容;行政老师团队负责整理需求文档,确保信息准确、与来访嘉宾不间断沟通、制作讲座宣传推送;而我则把抽象的文字与视觉表达联系起来,让大家看到海报能会心一笑,从而兴致勃勃地点开报名链接。如果讲座的报名人数超出预期,行政老师则会协调更换场地,我再配合调整海报上的地址信息。讲座当天,还有区研院的同学们负责记录内容,并整理成中英文新闻稿和学术简报。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工作,恰是学术薪火相传的“润物无声”,让区研院的每一场活动都成为思想交流的精品。
今年是区研院成立7周年,我以小院旁花神庙碑文 “一草一木,胥出神功”为灵感,为院庆创作官网宣传图:左侧草木葱茏的地球,象征着区研院师生在世界“田野”间深耕细作,“种下希望,收获喜悦”;右侧是一双双相互托举的手和一本本化作飞鸟的书,象征着代代学人以知识为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设计的院庆官网宣传图
设计是思想的绽放,学术是创意的根基。冀望他年回望,这片我们共同浇灌的学术园圃,已是“嘉树成蹊,繁花照眼”。祝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7岁生日快乐。
值此区研院成立7周年之际,精选一部分学术活动海报和相关设计作品以飨读者。精彩纷呈,不容错过。
精选学术活动海报和相关设计作品
作者:孙誉绮,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24级博士生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