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内知名第三方开源社区Linux中国开源社区官网正式宣布关闭,其实在2024年社区就已经停止更新,但官网仍可以访问。不过从2025年3月20日开始,Linux.cn域名被注册商设置为clientHold(永久冻结)状态,这意味着该域名在DNS系统中被禁止
近日,国内知名第三方开源社区Linux中国开源社区官网正式宣布关闭,其实在2024年社区就已经停止更新,但官网仍可以访问。不过从2025年3月20日开始,Linux.cn域名被注册商设置为clientHold(永久冻结)状态,这意味着该域名在DNS系统中被禁止解析、访问、使用、变更和交易,导致网站完全无法使用。
虽然这个域名仍然在Linux中国站长账号下,但由于clientHold状态,这个域名当前已经完全无法使用。至于clientHold状态的原因,Linux中国站长解释称域名注册商按上级要求设置为冻结状态,域名注册商无权进行解封,“其实到现在,我们甚至连具体的原因也不知道。”
一个运营近20年的技术社区,为何会在无声中陨落?域名冻结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业困境与制度矛盾?这场突如其来的“技术性死亡”,或许正是开源运动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生存状态的缩影。
技术社区的无声陨落
2025年3月20日,Linux.cn域名被注册商设置为“clientHold”状态,这意味着,域名无法解析、访问、变更或交易,社区官网彻底失去入口。站长仅被告知“按上级要求冻结”,具体原因至今不明。这种模糊的行政化表述,让技术社区陷入合规困境的迷雾。
临时域名Linux.net.cn的启用,虽缓解了内容断档的燃眉之急,但新域名未来是否面临同样命运,仍是悬在社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不确定性,让技术社区的运营者如履薄冰。
从历史来看,Linux中国开源社区曾是国内开源生态的拓荒者,其旗下的LCTT(Linux中国翻译团队)累计翻译技术文档超千万字,将国外前沿技术引入国内。通过论坛、文章与线下活动,培养了早期开源开发者群体,如Deepin社区创始人刘闻欢、openKylin社区李剑峰等均受其影响。
在社区运营的近20年间,开源理念从“小众极客文化”逐渐走向大众视野,推动了国内开发者对自由软件的理解与接受。
开源生态的脆弱性暴露
域名冻结事件,撕开了开源社区在合规领域的隐性伤口。开源社区常因转载国外技术文档涉及版权问题,而国内开源项目又缺乏系统的版权审核机制。
同时,开源内容的传播边界在国内法律体系中尚存灰色地带,如技术文档的翻译是否需原作者授权、开源代码的二次分发是否合规等问题,缺乏明确指引。
当然,此次事件对开源生态的连锁影响,远比表面更为深远。Linux中国官网关闭导致大量技术文档失去官方入口,虽然数据已开源至GitHub,但碎片化存储增加了用户获取成本。
后记:开源运动的“中国命题”
Linux中国开源社区的关闭,是开源运动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开源理念与技术自由是互联网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另一方面,法律合规与政策监管是维护网络秩序的必要手段。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既是技术社区的挑战,也是监管者的课题。
或许,正如Linux内核创始人林纳斯·托瓦兹所说:“开源不仅仅是代码的自由,更是思想的自由。”
来源:咫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