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与老师苏轼齐名而并称“苏黄”,词与同学秦观齐名,书法位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的文学创作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理论核心,追求语言锤炼与意境创新,对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与老师苏轼齐名而并称“苏黄”,词与同学秦观齐名,书法位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的文学创作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理论核心,追求语言锤炼与意境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黄庭坚的诗以“瘦硬奇崛”著称,注重用典、炼字,风格独特,南宋末年,许多人效法黄庭坚作诗,他也因此被尊为“江西诗派”开山宗师。
黄庭坚是真正的书香门第,祖上共有十代中进士,其中有人官至副宰相。黄庭坚不仅在文学、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品行也非常好,他侍奉母亲至孝,每天为其洗涤便桶,其事迹被编入《二十四孝》,名曰:涤亲溺器。
宋神宗时的太监李公义设计制造出一种疏浚河道的工具,但并无太大实际效果,黄庭坚在编修《神宗实录》时,把“用铁龙爪治河,如同儿戏”写进实录书中,从而被新党罗织为铁龙抓文字狱,对他进行威逼利诱,让他承认诬陷宋神宗。然而黄庭坚宁死不屈,始终不承认有此大逆不道之举,最后被除名罢官,这无不体现出他的铮铮铁骨。
黄庭坚和他的老师苏轼一样,虽然命运坎坷,但对苏轼一直敬重有加。苏轼被贬谪海南时,黄庭坚名气很高,甚至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名声不相上下。黄庭坚听后,惊慌离座,称自己相比于东坡而言,一直是老师,怎能搞错师生次序呢,现在江南诸君称“苏黄”齐名,这并非我的本意。黄庭坚在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清早起来,穿好衣帽为老师上香,再很恭敬地作揖施礼。
原文: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解读:
此诗写对友人黄几复的思念,首联化用《左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典故,表达相隔遥远、音信难通,越是这样越能体现思念的深切和情谊的深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对比昔日欢聚与今日漂泊,用极简的意象浓缩人生况味,被誉为“千古奇句”。后两联赞黄几复清贫自守、精于治学,末句以瘴溪猿啼渲染凄凉,暗含对友人处境的关切。原文: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读:
此诗写于江西太和县,表现官场疲惫后登高抒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以壮阔秋景反衬内心孤寂,境界高远,堪比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后两联用伯牙绝弦(知音难觅)、阮籍青眼(知己难逢)典故,表达归隐之志,也抒发孤寂的心境,心事无人能懂。原文: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解读:
此诗题咏李公麟画作,前四句写画中牧童与老牛,后四句突发奇想,担心牛角磨损石头、牛斗毁坏竹子,体现黄庭坚“以文为戏”的幽默风格。原文: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解读:
以牧童的逍遥对比官场争名逐利,为了功名利禄,机关算尽倒不如牧童潇洒自在。语言质朴却哲理深刻,体现黄庭坚晚年禅悟后的超脱。黄庭坚词风多样,早期婉约,晚年豪放,甚至被后人视为苏轼、辛弃疾之间的过渡人物。
原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解读:
此词写惜春之情,构思新奇,富有生机,将春拟人化,想要与春一起居住。但是春归无迹,最后以黄鹂飞过蔷薇暗示春已消逝,空灵隽永。王国维《人间词话》赞其“语意高妙”。原文: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解读:
写相思之苦,语言直白却深情,末句“秋将暮”暗含时光流逝、书信难通的无奈。原文: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解读:
此词写于贬谪期间,却气势豪迈,上阕写雨后秋空澄澈,下阕写与友人痛饮高歌,“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一句尽显洒脱。风格近苏轼,被视作豪放词代表作之一。黄庭坚的散文以题跋、书信见长,语言精炼,见解独到。
以兰喻君子:“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强调君子之德需在困境中方显高洁。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理论,主张化用前人诗句而自出新意。来源:迪迪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