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 Man》没落真相:Gary下车后,这档神综到底丢了什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6 07:13 2

摘要:2016年10月31日,当Gary在《Running Man》最后一期节目中摘下名牌时,无数观众意识到:这档统治亚洲综艺13年的“国民综艺”,正在经历一场无法挽回的崩塌。此后七年,节目收视率从巅峰期的20%跌至个位数,成员换血、话题流失、口碑争议接踵而至。人们

2016年10月31日,当Gary在《Running Man》最后一期节目中摘下名牌时,无数观众意识到:这档统治亚洲综艺13年的“国民综艺”,正在经历一场无法挽回的崩塌。此后七年,节目收视率从巅峰期的20%跌至个位数,成员换血、话题流失、口碑争议接踵而至。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Gary的下车成了RM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一、黄金三角瓦解:化学反应的致命缺口

Gary的离开不仅带走了一个成员,更撕裂了RM的“铁三角”结构:

刘在石+金钟国+Gary的“三角攻防”:

三人组成的“能力者联盟”曾是节目最大看点。金钟国的暴力撕名牌、Gary的智商碾压、刘在石的控场能力形成完美互补。例如在“监狱暴动特辑”中,Gary用纸巾做绳索逃脱,金钟国单挑全场,刘在石负责穿针引线,三人配合行云流水。

CP线终结:

Gary与宋智孝的“周一情侣”贡献了无数名场面:雨中牵手、超市约会、互喂甜点。这对“意难平CP”的消失,让观众直呼“少了80%的糖分”。

综艺经验断层:

Gary是唯一拥有音乐创作、综艺编剧双重背景的成员。他设计的“撕名牌升级版”(根据线索解密撕名牌)曾被观众评为“年度最佳游戏”。他的离开让节目失去“智囊团”角色。

数据佐证:Gary下车后的2017年,RM收视率从15%暴跌至8.3%,创下十年最大跌幅 。

二、游戏创意枯竭:从“颠覆性玩法”到“流水线作业”

Gary时代,RM以“每月一个新概念”封神。他下车后,节目陷入“换汤不换药”的恶性循环:

经典游戏无限复刻:

撕名牌、间谍战、指压板等玩法被反复使用。例如2023年节目仍在用“撕名牌+限时逃亡”,观众吐槽:“连背景音乐都没换”。

背叛机制失效:

李光洙的“背叛者”人设因过度使用失去新鲜感。当他在2021年某期节目中第12次背叛队友时,弹幕飘过一片“可以退休了”。

嘉宾依赖症加重:

为弥补成员减少,节目疯狂邀请流量明星。但“流量特辑”往往沦为粉丝控评现场,例如BLACKPINK成员参与时,70%镜头集中在偶像身上,游戏环节被压缩至10分钟 。

对比案例:Gary在时,RM曾首创“撕名牌+密室逃脱”玩法(2014年“监狱风云”特辑),豆瓣评分9.2;而2024年同类特辑评分仅5.7。

三、成员老龄化:从“跑男”到“养老院”

Gary时代的RM是“体力竞技队”,如今成员平均年龄45岁,连跑5分钟都气喘吁吁:

金钟国痛风发作:

2022年录制时因膝盖积液打封闭针,被拍到录制间隙拄拐离开。

刘在石体力透支:

52岁的他在“水上马拉松”特辑中晕眩落水,事后坦言:“拍完想去住院”。

新人填补失败:

2023年加入的梁世灿和全昭旻被批“像工具人”。当全昭旻因恶评退出时,观众直言:“她只是来当气氛组的,走得悄无声息”。

行业对比:同期中国《奔跑吧》通过“黄河篇”“延安篇”等主题特辑维持热度,而RM仍困在“撕名牌”框架里。

四、观众审美疲劳:情怀滤镜破碎后

Gary时代,观众为“意难平CP”刷屏;如今,观众为“强行煽情”吐槽:

强行制造泪点:

2023年李光洙下车特辑,制作组播放十年前刘在石吐槽李光洙的片段,结果被嘲“尬到脚趾扣地”。

过度消费经典:

“周一情侣”未公开的NG花絮被翻出来炒了五次,网友哀嚎:“能不能放过我们的青春?”

饭圈化争议:

宋智孝因“女权言论”遭抵制,节目组为保收视强行洗白,导致路人缘崩塌。

数据佐证:Gary下车后的十年间,RM在Naver实时热搜TOP10的次数从年均87次降至12次。

五、制作组战略失误:从“冒险创新”到“保守求稳”

Gary参与制作的最后一期节目(2016年“时间旅行者”特辑),曾大胆让成员穿越到朝鲜时代。而如今,节目组彻底放弃创新:

安全牌优先:

2024年全年节目70%内容为“嘉宾访谈+室内游戏”,被批“像老年茶话会”。

拒绝技术革新:

当中国《奔跑吧》用AR技术打造“全息撕名牌”时,RM仍在用十年前的绿幕抠图。

全球化战略失败:

试图用越南版、印尼版复制成功,结果因文化差异翻车。越南版因“抄袭争议”仅播3期就被腰斩。

行业警示:韩国三大台综艺总监曾坦言:“RM的没落证明,吃老本最多只能维持五年。”

结语:神综陨落给中国综艺的启示

《Running Man》的衰落不是偶然,而是综艺工业发展的必然——当创意枯竭、成员老化、制作僵化三重危机爆发,再经典的模式也会崩塌。反观中国综艺,与其迷信“综N代”,不如学习RM早期的“敢玩敢疯”:

建立可持续创意库:像Gary那样把音乐、推理等元素融入游戏;

控制成员迭代节奏:避免“一年换一季固定班底”的乱象;

敬畏观众智商:别再把观众当“流量韭菜”。

毕竟,观众可以接受成员老去,但无法忍受一台没有灵魂的“综艺复读机”。

来源:莫多摩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