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哲:从阿里巴巴到泡泡玛特,本质都是效率为王|独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1:17 2

摘要:2023年底,嘉御资本宣布进入医疗行业。彼时,受“集采”等政策影响,医疗投资一度陷入谷底。“当时有句话说,等到嘉御进入,行业的低谷就到了,抄底的人来了。”卫哲说,确实这样,尽管赛道不热,但他看到了机会。

“真正的效率是投入产出比,而不是简单地挥起大刀来降本。”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张晓迪

头图摄影|邓攀

2025年3月,被外界称为投资“教父”的卫哲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效率为王》。

今年是卫哲发起成立嘉御资本的第15年,15年间,卫哲带领嘉御资本主导了多个成功投资案例,尤其在新消费、跨境电商、科技和互联网服务等领域。

近几年,嘉御资本共投了14家出海领域龙头公司,安克创新、泡泡玛特、京东物流、思摩尔国际、锅圈食汇等知名品牌背后,均有其投资、赋能的身影。

2023年底,嘉御资本宣布进入医疗行业。彼时,受“集采”等政策影响,医疗投资一度陷入谷底。“当时有句话说,等到嘉御进入,行业的低谷就到了,抄底的人来了。”卫哲说,确实这样,尽管赛道不热,但他看到了机会。

业界既惊叹于卫哲的投资眼光,又好奇他如何押中这些优质标的。但卫哲不喜欢“押中”这个词,“会让别人觉得这是赌,我们从来不赌”。

近期,《中国企业家》独家对话卫哲,他反复强调对效率的重视,即便是在当下的AI浪潮里,卫哲仍直言,永远不会单纯被科学技术打动,他的投资主张仍然是效率第一,效率为王。

卫哲说,太多企业不是倒在速度和规模上,而是倒在效率上,不是倒在没融到资的困境中,而恰恰是融了太多钱,由于钱太多,忽略了效率,最后轰然倒地。

“如今效率变得更加重要”——时隔20年后,卫哲带着他的《效率为王》,希望给广大创业者“当头一棒”:对于企业一把手而言,尤其要关注第一效率指标。他还劝诫所有人珍惜时间,做好高效时间管理。

阿里巴巴前CEO、知名投资人、企业家、创业导师……相比这些标签,卫哲更喜欢别人喊他“老师”。他说,他母亲做了一辈子老师,他自己也想过,等过了40岁就去当老师。后来发现,做投资跟当老师没区别,“都是帮助企业成长”,而且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也会倒逼自己进步。

本次对话内容核心要点如下:

1.当前效率应该高于增速和规模,这15年投资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太多企业不是倒在速度和规模上,而是倒在效率上,不是倒在没融到资的困境中,而恰恰是融了太多钱,由于钱太多,忽略了效率,最后轰然倒地。

2.一个公司一定要先去抓第一效率指标,第一效率指标是创始人亲自要抓的,这个不能让,低效率指标才能交给其他团队去做。

3.存量时代,钱少了。一方面,市场容量增长不再维持高速状态,但这不意味着没有细分领域的相对高速。另一方面,资本变少变贵,不代表没有资本,而是资本对企业的选择要求变得更高。在这个周期下,技术的进步也在加速,拥抱技术会是一个突围方法。

4.哪怕像AI这样的技术创新,也不能牺牲效率。我们永远不是一个被科学技术打动的投资机构,在我们心中,科技能不能走向市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效率。所以,科技投资,我们还是要看效率。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技术都是难以商业化的。

5.泡泡玛特的增长,除了市场认知,本质是个关于效率的故事。泡泡玛特的“杀手”秘籍之一,就是新的潮玩IP开发成功率极高,成功率高本身就是个高效的体现。爆款不是想象的那样,是押出来的,赌出来的。

《中国企业家》:你的新书《效率为王》备受期待,你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卫哲:我上一次写书是在2004年,书名叫《金领》,记录了我自己毕业10年怎么从总裁秘书做到世界500强中国区总裁的过程。当时有很多和我一样初出校门的年轻人,正好赶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量发展的时候,所以这也是一本教大家如何快速实现职场进阶的指南。

别人说“10年磨一剑”,我这两本书隔了20年。中间有好几次,我萌发过要写书的冲动,但都不如2023年来得这么强烈。所以,2024年我完成了《效率为王》。因为我能明显感受到,过去三年,中国经济从增量发展快速切换到了存量阶段,而很多企业家和创业者明显感到不适应。

嘉御资本成立15年来,我们至少收到过上万份Business Plan(商业计划书),在商业计划书中,所有人都描绘的未来蓝图是什么?我的增速有多快,我的规模有多大,可能只有1%不到的商业计划书会说,除此之外,我的效率有多高。

摄影:邓攀

在增量经济时代,效率可能被放在增速和规模后的第三位,但到了存量经济时代,效率应该高于增速和规模。这15年投资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太多企业不是倒在速度和规模上,而是倒在效率上,不是倒在没融到资的困境中,而恰恰是融了太多钱,由于钱太多,忽略了效率,最后轰然倒地。

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至少是“当头一棒”,让企业家和创业者在周期切换时,调整企业发展优先级,把效率放到第一位,把增速和规模放到第二和第三位。

《中国企业家》:你在新书中提到,“效率”是存量时代的关键。在存量时代,企业应该如何重新定义“效率”?

卫哲:效率像一个企业的DNA。其实人类和大猩猩的DNA就差一点点。同样,如果一个企业的DNA错了,就可能会长成大猩猩,而成不了伟人,成不了巨人。

在日常业务指标中,以“效”字和“率”字结束的词都是指效率,比如人效、坪效、毛利率、净利润率、库存周转率等等,本质上都是效率指标。

一个公司一定要先去抓第一效率指标,什么是第一效率指标?我书中也写到,第一效率指标是创始人亲自要抓的,不能让出去,低效率指标才能交给其他团队去做。

阿里巴巴的成功,创始人马云很了不起。别人可能看到,马云比较强调速度和规模,但其实他骨子里也是非常强调效率的人。阿里巴巴前几个业务品牌,无论是阿里B2B、淘宝还是支付宝,都在第一天由马云亲自授予第一效率指标,而且都是人效。

因为互联网公司到今天为止,最大开支还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你开支最大的财务科目,或者占有你资金最多的财务科目,就是公司的第一效率指标,而第一效率指标是决定公司DNA基因最关键的要素。

《中国企业家》:告别高增长带来的惯性是很艰难的,现在企业是否要适应赚慢钱、赚小钱、赚细水长流的钱的状态?

卫哲:讲效率不一定是赚慢钱,也不一定是要细水长流的钱。打个比方,做企业很像开车,以前我只拼速度,不太注重每百公里的油耗,也就是说,当我时速100公里的时候,每100公里耗10公升油,我提高到150公里,哪怕耗20公升油也是值得的。在增量经济时代,这样开车的方法也没有错。

那么,什么是油?银行的钱、投资机构的钱,就是企业的油。以前我开得快,比同行更早开到下一个加油站,我可以加满油继续开,而且那时候油多、便宜。资金成本低,企业估值高。所以当时在油多且便宜的环境下,也就是增量时代拼速度,一路狂奔是对的。

什么叫拼规模?我是5吨的卡车,每百公里耗10公升油,我开20吨的卡车,每百公里哪怕耗30公升油也是值得的,因为我拉的东西多。但现在,没有这么大一车货给你拉,油耗还高的话,车就危险了。所以我们比拼什么?先比拼每百公里的油耗,效率就是比拼油耗,我们要做到每百公里5公升油。

所以,效率为王不一定要牺牲速度,只是调整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的思想以及公司的管理重心,也就是先把油耗降下来。当然,降低油耗过程中,你学乌龟爬也不行。未来的企业要成长的一课是,我油耗低,但我速度也不慢,而不是为了速度不惜代价。

《中国企业家》:很多创业者一想到提升效率,往往会想到降本增效,会感到恐惧或谨慎,会担心赚的钱更少了,这是认知层面的问题。

卫哲:我任CFO的时候,心中是没有成本意识的,团队听了很惊讶,怎么CFO会没有成本意识。我说我这个CFO是投资银行出身,我心中只有投入产出比,在公司没有一分钱是成本。

所以,我并不是要降本,对公司来说,花出去的每一分钱、每一块钱都是投资,增加一个人是投资,增加广告也是投资。所以,真正的效率是投入产出比,而不是简单地挥起大刀来降本。

存量时代,钱少了。一方面,市场容量增长不再维持高速状态,但这不意味着没有细分领域的相对高速。另一方面,资本变少变贵,不代表没有资本,而是资本对企业的选择要求变得更高。当然在这个周期下,技术的进步也在加速,拥抱技术会是一个突围方法。

此外,企业今天面临的是90后、95后甚至是00后的新员工、新团队,他们和80后 、85后很不一样,如果这样的年轻团队能形成新的组织效率,也会焕发创造力。

《中国企业家》:DeepSeek近期的惊艳表现,验证了您对AIGC的一个预想——相比“用得上”和“用得好”,“用得起”最关键。您这个观念是怎么思考得出的?

卫哲:这次的AIGC就是深层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诞生,本质就是三点: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但决胜是用得起,所以DeepSeek的腾空出世证明了,用得起是关键。他们自己也承认,相比ChatGPT最新的版本,水平还差一点,DeepSeek的核心是,把训练成本降到别人的1/10甚至1/20。

用得起就意味着创新,哪怕像AI这样的技术创新,也不能牺牲效率。我认为DeepSeek是世界上目前效率最高的。而这样的创新也要基于用得起,甚至不能打着创新旗号,不惜代价创新。这是DeepSeek给所有想做创新的人的最大启发。

DeepSeek不是简单的国产替代,不像其他很多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那样,基本逆向复刻国外。自古华山不是一条路,我们要尊重国外一些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但不要迷信。我相信90后、95后、00后创业者,相信中国工程师红利,他们将不仅仅是数量的红利,也是质量和创意的。

《中国企业家》:工程师红利下,文科还重要吗?

卫哲:我是读文科的。我们学什么?学历史、学政治、学地理,学一些文学、语言、艺术等等。我很喜欢历史,很多人说怎么预测未来,其实人类一直在重复历史。如果你了解PC和移动互联网一路怎么走来的,你对AI也会有认知。

《中国企业家》:泡泡玛特和安克创新都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样本,也是嘉御资本的投资案例。业内外都很好奇你的投资眼光,你是怎么押中他们的?

卫哲:“押中”这个词,会让别人觉得这是“赌”,但我们从来不赌。我们看得很清楚,所以成功率非常高。安克创新与泡泡玛特两家公司既有共性,又有不同。

共性是两家都是我们特别重视或看好的模式。他们作为产品驱动的公司,背后都是设计驱动,只不过一个是基于科技角度的设计驱动,一个是基于IP角度设计的驱动。而且,两家公司从诞生第一天起,都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只做中国企业。他们的设计都要做到全球最优秀的。

比如,安克所有新品的首发地,挑的是消费电子领域最挑剔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他们认为,只要拿下德国和日本,让当地消费者满意,全球消费者都会满意。大家都知道,潮玩类产品,中国深受日韩市场的影响,而泡泡玛特出海第一站,敢于出海去韩国,成为韩国首选的品牌。

摄影:赵东山

说到泡泡玛特,本质上我们为什么会看明白这么一家公司,其实就回到了我们对95后、00后消费者的认知,泡泡玛特很少有送人的,它有个特点叫“悦己大于悦人”。比如,69块钱一个盲盒,就能随时随地满足一个悦己的需求。

此外,很少有人知道,泡泡玛特在IP研发阶段的效率是业界最高的,因为使用了很多互联网方法。这是我们最惊讶的。什么叫文化潮流效率,就是新品成功率,MOLLY之后还有这么多IP的成功,说明他们并没有盲目砸钱,并没有盲目开放。

为什么很多手办潮玩公司跑不出来,就是只靠一款IP打天下,没有第二。游戏也是一样的,很多游戏开发动辄几年几个亿成本,最后没成功。所以,互联网的效率是,如何让试错成本最低,确保新品开发成功率。我们被投企业“沪上阿姨”,奶茶一年上新30%,也有一套爆款方法论。

爆款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是押出来的,赌出来的。成功率高本身就是个高效的体现。泡泡玛特的“杀手”秘籍之一,就是新的潮玩IP开发成功率极高。

《中国企业家》:对你而言,安克创新的秘籍体现在哪儿?

卫哲:安克的新品成功率非常高。他们原来只做充电宝,后来做耳机、音响、扫地机器人,还做家庭安防,一个品类一个品类地碾压过去,新品开发成功率也很高。新品开发成功率是技术产品驱动公司最重要的效率之一。安克的研发费用一年有十几个亿,如果没有效率来保证,研发费用就打水漂了。

《中国企业家》:这些企业出海过程中,对你和所在机构来讲,给钱也许是最简单的事。

卫哲:他们都不缺钱。泡泡玛特创始人为了感谢我们的赋能,为我们单独创造了一次投资机会。泡泡玛特全套会员体系,是我们从0开始共同搭建的。

安克这边,我们从组织效率咨询开始,上市后,安克在中国A股市场做的股权激励设计方案我们也有参与。

最有创新的是我们第一个实现了,在我们内部叫“全国粮票地方粮票紧密结合”,保证这样多产品线多事业部的公司不吃大锅饭,都能在自己创新的成功下获得可兑现的股票。

我们帮助出海企业可能比帮助国内的企业,花的精力更多。

《中国企业家》:你最近两年在医疗方向布局不少,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卫哲:当别人退的时候,我们要进,道理很简单。还是巴菲特那句话,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过去两三年,由于集采和反腐,整个行业几乎处于断崖状态。医疗投资也冷到谷底,几乎所有投资机构都在退出。我们逆向而行,2023年底宣布进入医疗行业。

当时有句话说,等到嘉御进入,看来行业低谷到了,一个抄底的人来了,确实这样。尽管赛道不热,但我们看到的是交叉行业带来的机会。包括AI,我们认为AI拥抱行业,最应该拥抱的就是医疗。

我们以前做消费,消费有降级,但拥抱严肃医疗的消费,或者说消费中如果有严肃医疗成分的,消费都不会降级。

我们不是为了医疗做医疗,而是因为我们有科技,有出海,有消费,我们发现,医疗也可以出海,医疗和消费的结合,医疗和科技的结合,可以有很多空间。

《中国企业家》:当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从阿里巴巴到嘉御资本,你的投资理念经历了哪些转变?

卫哲:我的理念就是,一次迈一步。中国很多企业在高速增长的时候往往一次迈两步,迈两步就可能会撤,我们一次迈一步。

我们既然懂消费,就再走向出海的消费;我们还可以从互联网走向互联网相关的硬核科技,从硬核科技半导体的一些投资,我们开始对材料研究,进入材料;因为我们布局了消费、硬科技和材料,中间很多我们投的企业开始涉足到医疗,因为这些通用的能力,我们在医疗行业又有了一些沉淀。

所以嘉御资本十几年走过来,有经验也有教训,本质就是一件事,一次站稳一条腿,再迈下一步。我们并没有所谓的全面布局。一定要在上一个行业有了一定相关性和沉淀后,才能迈向下一步。

《中国企业家》:嘉御资本这15年,沉淀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

卫哲:我们内部的团队,包括我们失败的案例,这些都很重要,为什么?是为了以后不再付学费。经验可复制的不多,教训一定要沉淀。而沉淀这些教训很重要的载体就是团队。公司是没有记忆的,而是停留在每个人脑海中的,如果团队沉淀不下来,前人的学费,后人又得继续付。

《中国企业家》:对于公司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会是什么?

卫哲:嘉御资本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所有企业家都必须面临的,我们又不可能把公司传给自己的孩子。我们2021年就定了一个事,用10年时间做好嘉御资本的传承,但毕竟时间还没有过半,所以传承是否是唯一的不确定性,还不确定。

《中国企业家》:你喜欢回忆或复盘吗?

卫哲:人生复盘很重要。孔子说“每日三省吾身”,太多了,每年三省吾身很重要,我们要定期复盘,找到不成功的地方,避免再掉进一样的坑,找到对的事去坚持。

我会复盘,但从来不回忆。很多人问我,回首人生走过的每一步棋,会不会重新更换一下?我说不会,我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最好的。一堵墙砌起来,每块砖都很重要。不能说哪块更重要,或者说换掉哪块砖会不会变得更好。

《中国企业家》:今年初你发布了对于未来的三个预测,流传很广。这段时间有没有收到一些反馈?

卫哲:他们都很喜欢这三个预测。这也是在偶然场合被拍下来放网上了,不是我自己想传播,但我也不后悔。这三个预测也是我坚信的,都是跟AI相关的预测。

第一个是最浅的预测,三年内我们手机中APP少一半,或者你没有删它,现在还有一半可能你还用得比较多,三年内可能那一半你就不用了。你很快能感受到AI在手机端的作用,agent会成为你的助手或助理。

第二个预测,大家听了就很开心,10年内人类工作时间4天以内。10年前,我们都是工作6天甚至6天半的人,后来一周工作5天的规定也有很多年了。很多人担心AI会带来就业问题,但其实人类不需要工作这么多天,当AI加入机器人以后,很多工作不需要我们去干。

10年内,人形机器人走入家庭、工作是肯定的,会让我们的工作时间变短。那也是人类的一个拐点。你到底是生活为了工作,还是工作为了生活,拐点就在于你大于还是小于4天。一旦小于4天,工作真的是以兴趣为主了。

第三个预测,大家听了也很开心,就是AI对医疗的革命,20年内,人类平均寿命在100岁左右。这也充分考虑了医疗立法,医疗是个受监管行业,有滞后性,如果医疗立法不滞后,我甚至可以更大胆地说,10年左右人类寿命逼近100岁。

《中国企业家》:技术浪潮背后,你如何判断一家科技公司值得投资?

卫哲:我们永远不是一个被科学技术打动的投资机构,就像我们说的,连AI领域的DeepSeek,我还是认为它是一个效率极强的公司。在我们心中,科技能不能走向市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效率。所以,科技投资,我们还是要看效率。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技术都是难以商业化的。

《中国企业家》:你是一个技术现实主义者吗?

卫哲:有团队帮我把技术关,我把商业关和效率关。

《中国企业家》:外界给你加了很多标签,你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卫哲:我妈妈做了一辈子老师,可能是受家庭影响,我比较好为人师,所以我也喜欢别人叫我老师。做投资跟当老师也没区别,都是帮助每个企业成长。

我觉得做好一个老师挺不容易的,老师自己也要学习,老师不能脱离实战,不能变成一个纯做学术的老师,尤其在企业界,你给企业家做老师,你自己就得边打边学边总结,教学相长。有时候,当你去教别人的时候,你也会倒逼自己,把自己天天埋头干的那些实战的事儿提炼出来。

如果对我有一个标签,或者只有一个标签,老师就很好。

《中国企业家》: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创业者如何抵抗内心焦虑,寻找确定性的自己?

卫哲:创业跟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外部市场不好,创业的人少,拿到钱的也少,可能你的存活率还变高了。所以创业无需过多关心大环境,创业都是针足够细,要能扎进去。当你开始要改变世界时,起步做的事儿都很小。不要人为地给自己创业不成功找很多理由,这是第一点。

创业第一件事就是先活下来,尤其是,如果你有一帮团队跟着你。我听到一个创业者跟我说了一句话,我挺感动的,他说,我不求创业给社会带来什么变化,不要给社会添麻烦就行。比如你雇了十几个二十几个人,哪天工资发不出来了,又要社会去解决,这都是你给社会添麻烦的表现。

所以今天的创业者想要改变世界,仰望星空很好,也要脚踏实地,你不要以创业为借口给社会添麻烦,你哪怕只雇两三个人,也是我很尊重的创业者。所以创业的核心就是活下来,不给社会添麻烦。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