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1世纪初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奥萨马·本·拉登这个名字,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之一。他出身超级富豪家庭,本可享受优渥的生活,却走上了一条与美国激烈对抗的道路,最终成为美国全球通缉的“头号公敌”。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寻他充满争议与谜团的一生,揭开“9·11”恐
在21世纪初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奥萨马·本·拉登这个名字,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之一。他出身超级富豪家庭,本可享受优渥的生活,却走上了一条与美国激烈对抗的道路,最终成为美国全球通缉的“头号公敌”。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寻他充满争议与谜团的一生,揭开“9·11”恐怖袭击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需声明,以下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具任何不良引导意图)
本·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吉达的显赫家族,他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是沙特建筑行业的巨擘,与阿拉伯皇室往来密切。凭借这层关系,他在石油、军火等多个利润丰厚的领域都有涉足。穆罕默德一生共迎娶11位妻子,孕育了52个子女,本·拉登是他最后一任妻子所生,在家中排行十七。本·拉登的全名是奥萨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按照阿拉伯人的命名习惯,“奥萨马”是他本人名字,“本·穆罕默德”表明他是穆罕默德之子,“本·阿瓦德”代表他爷爷是阿瓦德,“本·拉登”则显示其曾祖父为拉登。在阿拉伯文化里,名字顺序通常如此,且严格来讲,阿拉伯人没有西方或中国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姓氏。不过在现代语境中,“本·拉登”常被用来代指他的家族,宛如一个家族标识,这一独特的命名方式,也从侧面反映出阿拉伯文化的独特性。为便于理解,后文我们依旧称他为本·拉登。
本·拉登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改嫁,此后他便跟随母亲生活,与亲生父亲接触甚少。1967年,本·拉登年仅十岁,父亲在一场飞机失事中不幸离世。尽管自幼与父亲见面次数不多,但作为家族成员,本·拉登依旧从400亿美金的巨额遗产中分得3.5亿美金。有了这笔财富,他从小便就读于当地精英学校。传言他并非天赋异禀,但在学习上也颇为努力。1971年,14岁的本·拉登被母亲送往英国,与哥哥姐姐一同学习英语。自幼信奉伊斯兰教的他,对西方文化有着强烈抵触情绪,而他的兄弟姐妹大多是亲美派,不少人后来定居美国和英国,本·拉登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在英国期间,他加入了一个由叙利亚教师领导的伊斯兰教组织,这位教师对本·拉登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组织秉持着恢复伊斯兰教早期纯洁性和传统教义的理念,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一系列政策,诸如扶持亲美政权、干涉他国内政、支持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扩张等行为,被他们视作西方对伊斯兰世界的入侵与压迫,这也使得本·拉登对美国产生了深深的恨意。
和许多富二代一样,本·拉登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他钟情豪车,热爱观看牛仔电影和李小龙的影片,但他最钟爱的还是马。在伊斯兰教文化里,马被赋予特殊地位,象征着力量、速度与高贵,这一文化元素深深烙印在本·拉登的心中。17岁时,母亲带他前往叙利亚,在那里,他迎娶了15岁的表妹为妻。婚后不久,他们搬回沙特的豪宅,次年孩子诞生,而这一年本·拉登刚刚高中毕业。
进入大学后,本·拉登结识了贾迈勒,经其介绍,他初次见到了阿布杜拉·阿扎姆。阿扎姆是巴勒斯坦逊尼派伊斯兰教的学者,也是极具影响力的萨拉菲圣战分子。1967年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时,阿扎姆曾组织反抗游击队,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本·拉登由此接触到组织核心,并秘密出资支持他们的活动。大学毕业后,本·拉登继续在家族企业中从事承包工程、石油贸易等业务,积累着财富。
1979年12月26日,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一事件成为本·拉登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身为虔诚且激进的伊斯兰主义者,本·拉登认为苏联的侵略行为是对穆斯林世界的公然侵犯。在他的观念里,帮助阿富汗抵抗苏联入侵,是捍卫伊斯兰教、履行圣战义务的必要之举,旨在保护穆斯林同胞及其信仰。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购置大量武器,提供给阿富汗抵抗组织,这些抵抗者被称为“圣战者”。同时,本·拉登与阿扎姆共同建立了阿富汗服务局,致力于筹集资金、招募全球圣战者加入抵抗队伍。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迅速集结,人数多达3.5万余人,由阿扎姆负责统一军事训练,持续与苏联军队展开战斗。彼时,美国出于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战略考量,也向阿扎姆的抵抗组织提供了大量援助,涵盖武器装备与军事训练。此时的本·拉登尚未直接参与实战,主要由导师阿扎姆负责指挥。
战争持续四年后,本·拉登首次踏上阿富汗土地。眼前残酷的战争景象和牺牲的组织成员,让他心生恐惧,而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又使他深感自责与内疚。回到沙特后,他立即调集大量资金,助力世界各地穆斯林成员投身战斗,还创办并发行了多份圣战杂志,在全球50多个国家传播,呼吁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在此期间,本·拉登连续迎娶五位妻子,共育有25个孩子,他将此解释为让更多穆斯林降临世间。
1986年起,本·拉登频繁穿越巴勒斯坦边境前往阿富汗,以游击队指挥官的身份,带领阿拉伯人投身与苏联军队的战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与阿扎姆在圣战理念上出现分歧。本·拉登主张单独组建一支独立的阿拉伯敢死队对抗苏联,阿扎姆则认为这一行为会脱离阿富汗抵抗组织,不利于圣战行动的整体推进。尽管如此,本·拉登依旧带领自己的队伍来到阿富汗东部,建立新基地。出于利益考量,他与阿扎姆仍维持着合作关系,阿扎姆需要本·拉登的资金支持,本·拉登也依赖阿扎姆的影响力。凭借雄厚财力,本·拉登在当地迅速建立众多避难所和掩体,队伍不断壮大,武器装备也得以升级,其中以AK - 47步枪和火箭榴弹最为常见。他们将成员分成40人一组,对苏联军队发动小规模偷袭,令苏军防不胜防、头疼不已。本·拉登还不时回到沙特,在清真寺发表演讲,强烈谴责以色列吞并巴勒斯坦的行径,呼吁民众抵制美国商品和以色列犹太人,这一行为引起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
1988年8月,本·拉登创立的伊斯兰派系正式成立,其成员多为狂热分子,该组织的首要规则便是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次年,苏联在阿富汗战场失败,宣布撤军,本·拉登一跃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然而,阿扎姆及其两个儿子却被不知名刺客暗杀,这使得本·拉登顺理成章地成为阿拉伯世界无可争议的领袖。
1990年8月12日,萨达姆·侯赛因下令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沙特皇室危在旦夕。本·拉登主动请缨,申请出战抗击萨达姆,却遭到沙特皇室拒绝。皇室更倾向于寻求美国的军事援助,相信美国人能够保护他们,这一举动让本就痛恨美国的本·拉登怒火中烧,他开始公开反对沙特政府。彼时,本·拉登吸收了阿扎姆的部队,麾下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员多达4万余人,沙特政府对他发出严厉警告,限制其离开沙特。1991年,本·拉登以去巴勒斯坦旅游为借口,离开沙特,辗转来到苏丹。在苏丹政府批准下,他购置产业,大量采购毒刺导弹、AK - 47步枪和PK机枪,建立新基地。不久后,他的旧部纷纷前来投奔,这些人既是他企业的工人,也是随时待命的战士。本·拉登安顿好家人后,继续抨击沙特皇室是美国的傀儡,沙特政府随即剥夺他的公民身份,取消每年700万美元的津贴。与此同时,苏丹政府授予本·拉登合法公民身份。
1992年12月,也门一家美军常光顾的酒店发生恐怖袭击,两名奥地利游客不幸丧生。美国专家怀疑此次袭击由本·拉登策划,但苦于缺乏确凿证据。1993年,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遭遇爆炸袭击,造成6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调查显示此次事件与基地组织有关,不过是否为本·拉登策划尚不明确。同年10月,美军在索马里摩加迪沙执行人道主义任务时遭到伏击,18名美国士兵全部丧生,本·拉登公开承认是自己策划了此次行动。1995年,本·拉登试图暗杀亲美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美国对本·拉登的一系列行径忍无可忍,指责苏丹政府支持恐怖主义,要求其交出本·拉登,遭到拒绝后,本·拉登继续在中东地区制造混乱,号召当地民众袭击驻扎在沙特的美军。美国开始在苏丹搜寻本·拉登的踪迹,试图将其铲除。1996年5月,在国际舆论压力下,苏丹政府将本·拉登及其同伙驱逐出境,本·拉登被迫逃往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接待了他,并提供大片土地作为新的总部基地。曾经享受豪车美女、衣食无忧生活的本·拉登,如今却不得不栖身于狭小山洞,连日常饮水都成问题,这巨大的生活反差令人唏嘘。但本·拉登财力雄厚,很快便获得塔利班支持,掌控了阿里亚纳阿富汗航空公司。他利用该公司客机和包机,运输基地组织武装成员、武器、现金和鸦片等物资,组织成员还凭借公司假证件在中东地区机场通行无阻。此外,本·拉登通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勒斯坦,为众多基地组织成员获取虚假身份证明。
1997年,本·拉登通过电视讲话,正式向美国宣战,甚至签署声明,宣称杀害美国人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无论身处何地。八个月后,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遭遇袭击,造成224人死亡、450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12名美国人。作为报复,克林顿总统下令用巡航导弹轰炸本·拉登在阿富汗的基地,不巧的是,本·拉登此前刚刚离开,仅有少数成员被炸死,主要骨干得以幸存。1998年,本·拉登被美国起诉,面临224项谋杀罪指控,并被列入十大通缉名单,美国悬赏500万美元征集其线索。此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已获情报,本·拉登正在策划一场针对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但其具体细节不得而知。
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尽管当时许多人认为本·拉登是幕后主谋,但诸多证据显示,此次袭击的实际策划者是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穆罕默德16岁加入穆斯林兄弟会,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大学,之后前往巴基斯坦,越境加入阿富汗圣战行动。早在多年前,他就谋划在亚洲炸毁十几架美国飞机,虽阴谋未遂,但他从未放弃攻击美国本土的想法。1996年,穆罕默德终于见到本·拉登,向其阐述自己的计划并获得同意后,便开始训练飞行员,精心策划袭击过程。参与此次袭击的是由19人组成的敢死队,其中4人担任飞行员,他们通过假身份从其他国家入境美国。为避免暴露,成员间交流使用密语。经过长时间缜密筹备,最终决定在2001年9月11日发动袭击。若想了解具体行动过程和结局,可点击我的主页查看相关视频,此处不再赘述。“9·11”事件发生后,本·拉登成为美国的主要嫌疑人,悬赏金额飙升至2500万美元。本·拉登通过卡塔尔电视台发表声明,否认与该事件有关,不知是真的与此无关,还是出于对舆论压力和国际谴责的恐惧。毕竟“9·11”事件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丧生,国际社会一片哗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次袭击可能是塔利班支持实施,而非本·拉登所为。同月,小布什总统宣布发动反恐战争,要求阿富汗塔利班交出本·拉登接受审判,尽管美国持续轰炸,塔利班仍拒绝提供本·拉登的线索。随后,美国以塔利班拒绝交出本·拉登为由,正式发动阿富汗战争。不管“9·11”事件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受苦的终究是普通百姓。据统计,阿富汗战争导致36万平民死亡。战争爆发后,塔利班和本·拉登的伊斯兰组织显然不是美军对手,本·拉登和奥马尔逃往巴基斯坦。
剧情在此出现反转,2004年,本·拉登通过电视讲话,宣称是自己亲自指挥了19名劫机者袭击美国双子塔。推测其原因,或许是当时国际舆论压力巨大,他为避免遭受更猛烈的军事打击,同时向全世界彰显组织的能力与决心,以吸引更多人加入圣战组织,才做出这一声明。但好景不长,2011年5月1日,24名美国海军特种突击队抵达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上空,执行代号为“海神之矛”的军事行动。经过40分钟激战,包括本·拉登在内的5人被击毙。据当地人透露,本·拉登已在那座房子里隐匿了五年,从未外出。当时报道称,美军带走本·拉登尸体,经人脸识别确认身份后,将其抛入大海。此后,巴基斯坦政府一直否认知晓本·拉登藏身本国,或许是忌惮美国的军事报复。
本·拉登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争议,他从超级富豪家庭走出,却选择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为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宗教信仰的冲突,也有地缘政治的博弈。他的故事,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
来源:读历史正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