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洲曾帮助中国学习制造汽车,现在形势正在改变。”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16日刊登长文,指出中国车企已经是各种先进技术的引领者,越来越多的欧洲车企为防止在关键领域落后,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欧盟也试图用市场准入换取关键技术的方法,追赶中国的创新。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崛起,让欧洲老牌车企面临严峻挑战。
“欧洲曾帮助中国学习制造汽车,现在形势正在改变。”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16日刊登长文,指出中国车企已经是各种先进技术的引领者,越来越多的欧洲车企为防止在关键领域落后,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欧盟也试图用市场准入换取关键技术的方法,追赶中国的创新。
报道开头用一个故事讲述了中欧汽车产业此消彼长的现象。二十年前,德国工程师们经常拿中国合资伙伴展示的新车原型开玩笑,说有些原型是从德国车型的广告上直接剪切粘贴的。
一家德国汽车制造商的软件高管嘲讽道:“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在抄袭。”
但最近,这位工程师收到了一份他的公司希望开发的汽车操作系统的愿望清单。这份清单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已经推出的功能如出一辙。
“我们绕了一大圈回到了起点。”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感叹。
随着中国汽车企业迅速崛起,欧盟从去年开始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原有10%税率的基础上,加征17%-35.3%的所谓反补贴税。但与此同时,欧盟和欧洲车企也在寻求利用中国的专业知识。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4日,2024年巴黎车展拉开帷幕,中国多个知名车企参展。 视觉中国
报道称,为了防止自己在软件、电池、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等关乎汽车行业未来的核心领域落后,欧洲企业正越来越多地与它们的中国竞争对手达成合作。大众、奔驰、Stellantis、宝马都已经和中国企业签署协议,以获取相关技术。
根据欧盟委员会上个月发布的汽车行业行动计划,其正考虑要求进入欧盟汽车市场的中国公司与欧洲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转让部分技术许可。
报道指出,如果欧盟的这些提议得到满足,将成为近代经济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转折点,意味着欧洲正试图用过去中国使用过的方法——用市场准入换取关键技术,来追赶中国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转变,因为它欢迎外国投资进入欧洲工业发展引以为傲的领域。”伦敦智库“欧洲改革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科纳戈(Elisabetta Cornago)说。她补充道:“这也是承认了欧洲本土技术与外部技术之间存在差距。”
欧洲的业内高管一致认为,欧盟的汽车行业行动计划坦率地承认,欧洲汽车制造商需要那些比他们晚成立几十年的公司的技术专长。
“我们高估了自己,也绝对低估了别人,”瑞典无人驾驶卡车初创企业Einrid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法尔克(Robert Falck)表示,“我们需要做的是认清现实。”
管理咨询公司贝恩驻上海的汽车技术专家曾伟民(Raymond Tsang)说,自2020年以来,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他们“别无选择”,只能与中国技术公司合作,才能获得生存机会。
“深入研究他们失败的原因,当然,电动汽车转型是一件大事,但他们对信息娱乐系统、车联网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方面也重视不足。如果他们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没有机会了。”曾伟民补充道。
眼下,全球汽车行业正处于剧烈动荡之中,面临的问题包括欧洲汽车需求停滞不前、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等。
一些行业高管认为,欧盟应该对当前欧洲汽车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负责。“欧洲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后指责中国举着枪。”一名高管说。他指的是欧洲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实施严厉的排放处罚以及切断与俄罗斯廉价能源的联系。
这些行业高管还警告说,欧盟去年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使技术共享变得更加困难。
梅赛德斯-奔驰首席执行官、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主席康林松(Ola Kallenius)直言,保护主义加剧将使欧洲遭受最大损失,因为欧洲企业从全球化中获益最多。他呼吁开放市场,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最好的市场参与者胜出”。
报道指出,没有哪个国家比德国更能捕捉到全球汽车秩序的逆转。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财富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中国的出口上。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宝马、奔驰都是这领域的先锋,数十年来,其很大一部分收入和利润来自中国市场。
报道提及,过去几十年来,参加两年一度的上海车展的德国企业高管们总会谈论中国品牌模仿其畅销车型的故事,但这些嘲讽在2023年戛然而止,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软件和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2023年7月,大众汽车宣布向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获得后者近5%的股份,并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次年,两家公司宣布将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智能网联汽车。与此同时,数百名大众工程师一直在广州和合肥与小鹏汽车合作,学习这家中国企业在开发智能驾驶架构方面的专业知识。
2024年7月,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 小鹏汽车官网
尽管中国企业进步明显,但一位在中国工作的欧洲高管表示,西方技术存在优势的“旧观念”在某些领域仍挥之不去。
“很多人难以适应中国创新的新现实。”上述人士表示。他补充说,这可能是由于某种形式的傲慢或天真,或认为只有所谓的“自由社会”才能产生真正的创新。
瑞士工程软件公司AutoForm中国业务负责人克里斯托夫·韦伯(Christoph Weber)指出:“在开发竞争性软件方面,(西方品牌)尝试过,但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在情感上接受”中国的崛起。
他补充说:“有些人愿意相信,我们仍然可以把问题拖延下去,他们忽视了电动汽车技术的绝对优势,以及由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即将到来”。
《金融时报》指出,西方公司曾担心他们在中国做生意时会被“窃取”知识产权,但现在他们发现,中国也有类似担忧。汽车行业高管表示,北京方面正在努力确保中国开发的技术不会因合作协议而流入欧洲。
另一方面,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业内高管们表示,布鲁塞尔和中国需要找到一种合作方式。
耐火材料供应商RHI Magnesita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博尔加斯(Stefan Borgas)说:“欧洲工业遭受的损失比美国更大,因此,认识到这一点(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的速度要更快。”
来源:观察者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