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亮相《新闻联播》,江岸区这所小学“出彩”又“出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11:30 2

摘要:专业师资:配备专职京剧教师,二年级每周一节戏曲课,研发戏曲校本课程,因材施教。

古琴

中华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承载着三千年的文化密码。

京剧

被誉为“东方歌剧”,

唱念做打演绎中华文化的悲欢离合。

如今,

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古琴和京剧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粹的百年风华

校园里的梨园新声

⊙学生演绎《卖水》

学校自2008年启动“戏曲进校园”,让国粹扎根课堂。

⊙与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同台演绎《贵妃醉酒》

专业师资:配备专职京剧教师,二年级每周一节戏曲课,研发戏曲校本课程,因材施教。

⊙京剧社团学生排练

⊙王雨老师指导学生

活动丰富多样:通过开展“戏曲进课堂”“戏曲进社团”“戏曲大师进课堂”,观摩“戏曲名家演出”以及举办“戏曲剧目艺术展演”“戏曲千校千场进校园”等活动来弘扬国粹艺术。

⊙中宣部、教育部、各省市领导到校调研戏曲进校园

⊙武汉京剧院院长刘子微来校指导

谭派掌门人谭孝增亲临校园,与学生同台演绎《定军山》,点燃传承之火。

⊙谭孝增来校指导

多元路径:“三进三传一创”策略(进校园、课堂、家庭;传国学、传传统、传经典;创时代),戏曲与诗词、歌曲融合,传统与现代碰撞。

⊙常规课堂 刘思睿演唱《苏三起解》

成果斐然:学校六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两次报道,学生作品在省市比赛中屡获一等奖。舞台上的小生、花旦,不仅是演员,更是文化自信的代言人!

⊙新闻联播报道片段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文化瑰宝。

从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到嵇康绝响的《广陵散》,古琴不仅是音乐,更是文人精神的象征。

校园里的诗意传承

2019年,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成立古琴琴歌艺术社团,定期开展古琴和琴歌传唱课程,让千年古琴“活”在课堂。


⊙社团琴歌传唱

分级课程:低年级吟诵琴歌、体验汉服礼仪;中高年级学习基础指法、创作诗词琴曲。

⊙穿着汉服演奏古琴

创新实践:学生化身“小小琴歌创作者”,为古诗谱曲、录制视频,让经典焕发新声!

⊙学生自己谱曲作品片段

社团活动更是趣味横生:孩子们身着汉服,指尖勾挑抹剔,吟唱诗词琴歌,仿佛穿越千年时空。

⊙指尖勾挑抹剔

⊙团队教研

学校定期开展古琴文化月活动,举办“古琴名家进校园”讲座,非遗传承人现场演奏《流水》,让古琴从“博物馆”走进孩童心间。

⊙古琴名家进校园

⊙非遗传承人现场演奏《流水》

当古琴遇见诗词,当京剧碰撞课堂,非遗真正“活”起来:

语文课品读《伯牙绝弦》,美术课绘制古琴纹样,音乐课探索琴史脉络。

⊙琴歌课例《关山月》荣获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京剧+课程:脸谱绘制、戏服设计,课堂上绽放梨园色彩。

⊙校本课程

创新表达:学生原创琴歌视频、戏曲短视频,用新媒体传递传统之美。

让非遗传承打破围墙,辐射更多学子。

“以前觉得古琴是爷爷辈的东西,现在发现它超酷!”——五年级学生陈柏瑞说。

“穿上戏服那一刻,我好像懂了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京剧演员刘思睿说。

非遗进校园,

不仅是技艺传承,

更是一场文化启蒙。

孩子们在琴声中读懂诗意,

在唱腔里感悟历史,

传统文化悄然浸润心灵。

策划/文案:李灏

通讯员:钱芳 王雨

美编:李灏 何丹

责编:吴雪菲 凌静

编审:陈浩

来源:武汉教育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