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建构起以内容生态为基石,育人生态为架构,人才生态为源泉,实践生态为支撑的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更好担负起立德树人新使命。
积极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
张国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建构起以内容生态为基石,育人生态为架构,人才生态为源泉,实践生态为支撑的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更好担负起立德树人新使命。
打造核心突出、特色鲜明的内容生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力构建“理论性、湖湘味、青年化”的高校思政内容生态。一方面,要围绕核心内容打造一批思政金课、理论优课、实践强课,形成协同效应为目标,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要突出文化内容的重要地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发一批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喜闻乐见的品牌课程。
建设多元联动、多育融合的育人生态。高校思政教育要形成“大思政”合力,形成“领导有力、育人有效、活动有料”的育人生态。要做到思想引领、多育融合,在注重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要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同频共振。要整合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理论名家、道德模范、优秀企业家进校园活动。要加强“大思政课”资源建设,立足区域红色资源禀赋,围绕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构建场景化、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体系。要将各类主题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互通联动,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积极作用。
培育生机勃勃、教研并重的人才生态。高校党委要坚决扛起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着力培育“成长有机会、研究有能力、考核有标准”的人才生态。围绕“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开展理论培训和教学教法的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加快形成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的选育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和师德为先的考核机制,以师道正风,以教育育心。
构筑内外畅通、学思结合的实践生态。高校思政教育要走出学校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实践“大舞台”,构筑“关注前沿、关心民生、关切现实”的实践生态。一方面,开展理论宣传实践,推动理论大讲堂、青年讲师团等宣传队伍的建设,扩大理论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让青年学生成为理论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另一方面,深化科学研究实践,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注重国家发展所需与专业所学的紧密结合;坚持实事求是,深入一线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理论宣传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切实引导学生在“知”中坚定“信”,在“信”中促进“行”,在“行”中升华“知”,实现“知信行”有机统一。
(作者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岳阳市基地研究员)
选自《新湘评论》2025年第8期
编辑:陈家琦
↓ 新湘评论官方视频号 ↓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5年第8期
进入电子刊
来源:新湘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