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万物葱茏,乌蒙山杜鹃花海绚烂如霞,层层叠叠的油菜花为梯田镶上金边,苗岭深处的竹林在细雨中舒展新叶,黔贵大地宛如一幅被春风精心点染的生态画卷。
绿色经济占比48%,林业产值4654亿元,生态红利惠及民生——
那山那水那人构成的生态图景
4月,万物葱茏,乌蒙山杜鹃花海绚烂如霞,层层叠叠的油菜花为梯田镶上金边,苗岭深处的竹林在细雨中舒展新叶,黔贵大地宛如一幅被春风精心点染的生态画卷。
4月14日,游客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景区赏花游玩。陈鹤 摄
从“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再到“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贵州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奋进,于攻坚克难中跨越险阻,以“试验”示范的勇气开拓创新,以“先行”引领的姿态推进改革实践,奋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走前列、作示范。
看山,绿意盎然“家底”更厚
20世纪80年代,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是极度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典型。海雀村护林队队长王光德回忆:“那时的海雀,水源枯竭、山体光秃、石头遍地,土地广种薄收。”
村民传唱的山歌满是苦涩:“海雀土坪子,荞麦洋芋过日子,要吃苞谷饭,除非媳妇坐月子,要吃大米饭,除非下辈子!”
1987年,在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的带领下,村民们在荒坡上、石缝间开始植树造林。
荒山在锄头的开垦下逐渐变绿,曾经的乱石岗变成万亩林海,松涛阵阵取代了风沙呼啸。如今,77.21%的森林覆盖率不仅让海雀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称号,还催生出林下天麻、乡村旅游等产业。
贵州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人民群众不断收获生态红利。2024年,全省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8%,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654亿元,绿色家底愈发厚实。
看水,水清岸绿景色更秀
在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的乌江水域,我国大陆岩溶发育地区修建的第一座高坝水电站——乌江渡发电厂横跨江面。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乌江渡发电厂党委书记刘欣,这位“老水电”,20多年来工作足迹遍布乌江上中下游各水电站,亲眼见证了乌江从“牛奶河”逐步蜕变为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模样。
乌江,作为贵州的母亲河,滋养着黔贵大地。然而,因污染严重,曾一度沦为“污江”。
沿岸化工企业关停、改造、搬迁、转型;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速补齐……经过多年铁腕治污,乌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现在乌江的水清澈见底,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大坝上常常能看到河中的鱼群游来游去。”刘欣欣慰地说。
看人,“两山”转化干劲更足
“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客房天天满订。”近日,铜仁市梵净山脚下寨沙侗寨“过云山居”民宿老板邱兆影正忙着筹备“五一”长假的游客接待工作。
“梵净山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名气越来越大,我们山下的老百姓也跟着受益!”邱兆影感慨,事实证明,把山保护好,“靠山吃山”才能“靠得住”。
贵州因山得名、因水而美,“九山半水半分田”,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的山地旅游资源吸引着四方游客。同时,良好的生态孕育出无限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黔贵山珍”。
赤水市18万竹农依靠茫茫竹海这一“绿色银行”,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湄潭县凭借6.94万吨茶叶年产量,创造69.13亿元产值,综合收入突破166亿元;荔波小七孔景区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捧起“生态饭碗”……如今的贵州大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与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那山、那水、那人,构成一幅幅生态图景,绿色成为贵州大地的主色调,绿水青山孕育出无数创新成果。
贵州启动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完成首批省级林业碳票签约交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从深耕“试验”到勇毅“先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秉持破冰的勇气,一系列政策精准有力,一项项措施扎实深入,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制度成果逐步形成,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贵州智慧与力量。
当下,贵州正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目标,持续向“新”突破,向“质”攀登。从“试验区”到“先行区”,这片曾“地无三里平”的土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正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耕地保护的硬核答卷
千方百计增耕地
“变成耕地后用来种生姜,每亩一年能多挣一万多元。”4月9日,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沃田村村民鲁小芳对记者说。这是当地引导农户将低效土地转化为新增耕地的生动实践。
贵州是中国喀斯特地质地貌典型地区,土地资源极其宝贵。近年来,镇宁自治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细致摸排、引导改种、土地整治等措施,在该县51.92万亩耕地面积基础上,两年新增耕地2.56万亩,交出了一份喀斯特山区耕地保护的“硬核答卷”。
唤醒“沉睡”的土地
为摸清耕地“家底”,2023年以来,镇宁自治县采用“政府摸排+农户复耕”模式,把坡度太陡、耕种条件差的区域剔除,精准划定适合农户耕种的区域。
“镇宁地形复杂、山地广布、土壤质量分布不均,加之生态保护的严格要求,大大增加了划定易耕范围的难度。”县自然资源局调查规划所所长王华回忆说,经过两年努力,通过大量实地勘察和严谨验证,该县各地共找到2.56万亩适宜耕种的区域,主要为低效园地和灌木林地。
在沃田村后山的坡地上,记者看到,村民罗发玉正操作微耕机开垦土地。他说,这片16亩坡地去年还是低效梨园,亩均收益不足800元,今年改种生姜后,经济效益翻了几番。
“政府免费发种子,购买化肥和农机也有补贴,只要管理好一点,肯定会有好的收成。”村民王勇说,他打算着将自家的10亩低效园地开垦来种植生姜和辣椒,还想流转其他村民的10亩低效园地扩大种植范围。
此外,该县还有约1000亩潜力新增耕地,已完成外业踏勘工作,正在完善实施方案,预计今年秋季可开展种植。
土地整治让贫地变沃土
清晨,在白马湖街道民族村的坡地上,村民韦文开在微耕机的轰鸣声中碎土开沟,准备套种四季豆、花生和玉米。
“以前路窄,机器进不来,要用牛来耕地,土层薄得暴雨一冲就‘秃’。”韦文开指着新筑的梯田埂说,现在有3米宽机耕道,土层增厚50厘米,坡上还有3个蓄水池。
变化源于去年6月该村启动土地整治项目,韦文开家的10亩灌木林地经过整治后成为沃土。街道执法大队队长苏克永介绍,过去耕种条件不好,村民不想种地,丢荒后逐渐形成灌木林地。项目共投入268万元,去年8月完工后实现新增耕地92亩。
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平整地表、清除石块、覆盖厚土、种绿肥植物等措施,让贫瘠或受损土地恢复“健康”。同时,新建机耕道、蓄水池等设施,方便农户种收,提高耕种积极性。县自然资源局土地整治股股长刘卫东表示,土地整治项目不仅增加耕地面积,还为该县粮食安全提供保障,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设置1836名“耕地管家”
春耕时节,镇宁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东侧空地上,农户忙着施撒牛粪,翻耕玉米地——这块地由厂方无偿提供,收成尽归农户所有。
这场特殊的春耕背后,是一场从“违法占耕”到“纠违复耕”的整治行动。时间倒回2021年6月,县自然资源局收到自然资源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反馈,经核实其中一个图斑为污水处理厂未批占用耕地建设问题。
执法人员吴能科现场核查后,立即叫停施工:“施工已破坏耕作层,必须拆除复垦。”污水处理厂随即投入9万元实施复垦,土地验收达标后交由农户代耕。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该县实现对耕地保护情况的全方位、全天候监管,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2023年以来发现各类违法用地行为89起,立案查处违法用地32宗,整改处置率达90%以上。
同时,构建“人防+技防”监管机制,完善县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管理,发挥人防巡查优势,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该县共设置1836名“耕地管家”守护良田,2023年至今,违法占耕地面积从155亩下降至25.02亩。
【多彩新论】
不断壮大生存之本
谢巍娥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陡、碎、薄、干是贵州耕地的独特标签。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贵州耕地面积为5208.9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3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耕地资源稀缺的先天不足,镇宁自治县新增2.56万亩耕地,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国家战略中交出了“硬核答卷”。
科技赋能精准施策,破解“无地可耕”困境。运用卫星影像分析和无人机巡查技术,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镇宁两年新增2.56万亩耕地,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型产粮基地,展现出科技手段在耕地保护中的乘数效应。
系统整治提质增效,激活“沉睡土地”潜能。将坡地变梯田、灌木林变沃土,2024年,贵州新增耕地77万亩。以“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贵州走出了一条喀斯特山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新路。
严守红线动态监管,彰显“零容忍”态度。创建“人防+技防”监管体系,镇宁1836名“耕地管家”全天候巡查。污水处理厂违法占耕案例的处理,彰显“零容忍”态度。这种将耕地保护纳入法治轨道的实践,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对贵州更是生存之本。为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贵州正以“织密天罗地网”的严劲、“保生态惠民生”的巧劲,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喀斯特山区书写着耕地保护的“贵州奇迹”。
我省开展专项行动严打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
4月14日,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省自然资源厅、省公安厅、省应急管理厅、省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专项行动从方案下发之日起持续至2025年年底,旨在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依法惩治矿产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方案要求,各市州相关部门要全面开展宣传,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非法开采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对非法采矿点,在取缔后要建立警示牌,防止再次出现私自开挖盗采。露天开采的矿山,要在矿区范围边界埋设界桩。地下开采矿山越界的,要在越界处采取永久性密闭措施。对以各类工程施工为名盗采矿产资源的,除依法处罚外,主管部门要督促指导工程主体责任单位重新编制报批有关方案,细化明确各类工程措施及工程量,并加强日常施工监管,杜绝再次发生非法采矿行为。
贵州去年成功避让地灾40起
近日,记者从2025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2024年全省各级各部门通过系统化防治举措,成功避让地灾40起,处置险情112起,紧急转移群众10230户32844人,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损失,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地质灾害风险,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印发《2024年度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年度任务、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属三大地勘局,建立“厅长包片、处长包县”暗访督导体系,汛期每月深入各地开展暗访督导。动态做好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人类工程活动区的隐患排查。依托全省已建成的10445处自动化监测站点,开展24小时不间断监测,共发出红、橙、黄三级预警1.1万余条,实现风险动态管控。
2025年,我省各级各部门将持续健全防灾体系、坚定推行风险管控模式、不断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努力优化搬迁安置机制、扎实筑牢基层防灾网络,切实履行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竭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贵阳一季度空气质量观山湖区第一
4月14日,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3月和今年一季度贵阳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月,清镇市在14个区(市、县、开发区)中排名第一;第一季度,观山湖区获得第一。
3月,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6.8%,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98,同比上升8.4%。1至3月,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8.9%,同比持平;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0%;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97,同比上升1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王瑶 彭林元 王剑 徐涛
编辑 张弘弢
二审 谢巍娥
三审 干江东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