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文明形象展示地 昂扬向上新侨乡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2:52 2

摘要:精神文明建设为何重要?150多年前出生于江门新会的梁启超给出了答案:“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

精神文明建设为何重要?150多年前出生于江门新会的梁启超给出了答案:“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

近年来,江门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补短板、强弱项、治顽疾、建机制、惠民生,擦亮“文明形象展示地”城市文化名片,让文明之风持续浸润民众心灵、文明之花开遍五邑大地,加快迈向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理想之城。4月16日,《南方日报·江门观察》推出“文明形象展示地 昂扬向上新侨乡”江门精神文明建设一线实践报告,从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文明乡风等方面,深度观察建设城市文明的“江门之路”。

△江门推进文明培育,滋养城市气质,擦亮文明侨乡新形象。

通过四个版面

解读这份

江门精神文明建设一线实践报告

1

奏响文明培育“三重奏”

以文明培育夯实文明理念,城市精神气质昂扬勃发。江门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奏响“强化宣传宣讲、突出示范带动、注重以文化人”文明培育“三重奏”,持续以主流价值构建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让文明新风尚在侨乡大地蔚然成风,城市软实力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双提升”。

艺术点睛

“花式”宣讲

让理论“声”入人心

近期,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在新会人民会堂举行。课堂融入了党史金句传诵、现场拉歌比拼、全体合唱、党史故事讲解等环节,现场气氛热烈,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

这种将党史理论转化为艺术形式的创新,正是江门破解理论宣讲难题,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密钥之一。

△“音乐党课”让党的声音深入乡村,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新活力。

据统计,2021年以来,江门通过六类“艺术党课”开展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宣讲1000多场(次),覆盖党员群众超500万人次,切实推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德润侨乡

示范带动构建

“好人文化”生态链

今年1月,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正式公布2024年“广东好人”名单,江门9人光荣上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平常心做平常事,用小爱凝聚人间大爱。为此,江门在地标建筑举行亮灯仪式,向9位“广东好人”致敬。

崇尚好人才会产生好人,争做好人方能好人辈出。一直以来,江门突出示范带动,广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构建起一条完整的“好人文化”生态链,在全社会建设营造尊崇好人、学习好人、礼遇好人、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以文化人

从思政课改革创新

到传统文化滋润心田

3月12日,江门市“开学思政第一课”人工智能进校园暨六堂“思政必修课”发布仪式在江门市怡福中学举行。本次活动通过江门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进行全程直播,以“现场授课+云端直播”的形式,为全市青少年带来一场思政新体验。

△江门市“开学思政第一课”人工智能进校园活动在怡福中学举行,同学们和智能机器狗互动。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江门聚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推动全市中小学上好“开学思政第一课”,江门思政教育“身心健康4S工作法”获评为2024年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从艺术党课“破壁出圈”到构建好人文化生态链“温暖闭环”,从思政课改革创新到传统文化滋润心田,江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证明:当文明培育遇见侨都创意,当道德力量融入城市肌理,文明的种子自会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2

文明实践融入侨都烟火

作为全国著名侨都,江门市近年立足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守正创新、不断探索——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确保阵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建设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打造兼具“侨”味、“乡”味、“趣”味、“情”味的文明实践模式,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如今,江门不仅实现了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7个县(市、区)、73个镇(街道)、1343个行政村(社区),共建有1423个实践中心(所、站)。更在基层教育基地、科普基地、文化广场、商业街区等打造了160多个特色鲜明、服务便捷的文明实践点(驿站),“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已呼之欲出。

线下,“文明Yeah(夜)集”应运而生。

除了文明集市、文明圩日等群众欢迎的服务新方式,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近日更积极创新探索,立足侨乡特色,在全市范围内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Yeah(夜)集”项目,以文明实践“夜模式”,点亮城市“夜精彩”。

伴随着音乐,形体步态公益课的学员们仿佛站上了模特T台。南方+ 杨兴乐 拍摄

线上,“文明实践慕课平台”全年无休。

“指尖课堂”实现了文明实践“一地授课多地共享”的效能倍增和24小时“不打烊”、服务群众“零距离”效果变革。自2023年7月上线以来,“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慕课平台”共发布转载信息文章超2000篇、视频类内容超700条,总浏览量超150万人次。

文明实践精准服务惠民生

瞄准群众需求,江门正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创新,丰富基层优质文化供给,提供惠民暖心服务,着力打造一系列受欢迎、可持续、叫得响的优质品牌项目。

江门常态化举办“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活动,并将每月的28日定为“江门读书日”,让读书日活动由一年一次调整为每月一次,进一步拓宽全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打造“书香味、学习范、创新型”文明城市。

江门打造113家“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尤其是把农家书屋与乡村旅游景点、民宿相结合,打造时尚的“无负今日”农家书房,让农家书屋有效运营的“难点”变成全民阅读的“亮点”。其中,开平市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无负今日”书房以粮仓为主题设计书店主体,引入文创、茶饮等业态,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众多游客放下手机、拿起书本阅读。

针对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操作、维护保养以及获取生活服务信息、理论宣传教育、新闻资讯等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江门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推广实施“银龄手机助理”服务,组建网络文明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向群众免费提供手机使用咨询、维修等服务。

新会区古琴入门公益课程。江门市文明办供图

侨乡特色文明实践“结对矩阵”

在各级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帮扶基础上,江门以更大的深度、更宽的广度全方位让各种资源力量与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建立“纵横结合”的结对帮扶机制,着力构建侨乡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对矩阵”。

创新“文明单位+文明实践”模式,江门推动全市873个文明单位与各级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并开展共建活动超1500场。

创新“文化文艺+文明实践”模式,江门在省内首创实施“文艺结对文明实践阵地”新机制,12个市级、84个县(区)级文艺协会与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签约结对。

创新“合伙人+文明实践”模式,江门结对各方社会力量、民间团体、企业单位等资源,构建文明实践共建、共融、共享多维模式,形成人人参与文明实践、人人共享文明成果的浓厚氛围。

3

文明共创构筑美好生活

近年来,江门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创新运用“六种思维”工作法,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城市“面子”“里子”俱进、“颜值”“素质”齐升,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让文明之花开遍侨乡大地。

六种思维

筑牢城市文明之基

新时期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江门秉持“创建为民、久久为功、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理念,创新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思维、专业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六种思维”工作法,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常态长效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效促进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筑牢城市文明之基。

创建为民

塑造城市文明之形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硬”的软实力,也是人民群众最“真”的幸福感。

针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江门把创建重点由大街到小巷、由大厦到旧楼、由公园到市场、由闹市到城乡等方向转变,坚持文明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五大创建”工作,把“提高人民获得感”作为检验文明城市创建的工作标准。

全民共建

铸就城市文明之魂

聚木成林,汇流成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规定动作”,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自选动作”,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找准群众的兴奋点,让全民共赴共享这场“文明的盛宴”,创建目标才能实现。

快递(外卖)小哥争当江门基层治理“轻骑兵”。江门市文明办供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文明创建的主阵地。江门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创新开展“社工+志愿者”“项目+队伍”双联动模式,每年组织文明大篷车进社区、文明大舞台、文明创建大家谈等进社区活动,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83%。

西江、潭江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如今的侨都江门,颜值与气质并重、服务与温度同行、内涵与素养兼备,人人唱响江门文明“新乐章”,正以“近者悦、远者来”的从容姿态,以新风新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完整报道:

4

文明新风激荡侨乡田野

近年来,江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开展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地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大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坚实保障。

创新示范

“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2023年初,江门市委宣传部提出打造“10张城市文化名片”,“文明形象的展示地”就是其中之一。随后,江门创新出台《江门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实施“一团一队(百姓宣讲团、志愿服务队)、一站一宫(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学校少年宫)、一场一街(文化广场、乡风文明一条街)、一创一评(文明村镇创建、星级文明户评选)、一约一制(村规民约、农村积分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以“小切口”推动文明“大变化”。

激发活力

“小空间”重塑“新面貌”

江海区礼乐英南村文化公园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拉着家常。“如今的英南真是大变样,文化活动室建到家门口,小广场小公园咱村也有,这农村住出了新感觉!”随着精神文明宣传深入人心,村民更加自觉维护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道路,碧绿的河道,舒适宜人的农家书屋,绿意盎然的公园、广场……一个个小细节正在重塑英南村的文明新面貌。

江海区礼乐英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俯瞰图。江门市文明办供图

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以来,江门着力整治人居环境、优化农房风貌、“点亮”文化空间、发展乡村文旅、深化移风易俗,包括英南村在内的美丽乡村不断蝶变。

移风易俗

“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在江门,人们总能看到宣讲小分队深入村民家中,结合抵制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等主题,将“小故事”演绎成“大道理”。近年来,江门指导各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岭南书院等各类文明实践阵地,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做好殡葬新观念、文明新礼俗的普及宣讲,以“乡音土话”传递移风易俗新风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小积分,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为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市865个村探索推行了文明积分管理模式,将农村积分制与“五邑志愿服务银行”项目协同推进,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带动群众从“袖手看”到“动手干”,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为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伍诗璐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