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柳:寻 梦 瓦 屑 坝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3:00 2

摘要:作者:张红柳“我,从哪里来?”或许每个人都曾问过自己!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木有本则根深叶茂,水有源则源远流长。人之有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敬宗尊祖,报本追远,人之伦也!

作者:张红柳

“我,从哪里来?”或许每个人都曾问过自己!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木有本则根深叶茂,水有源则源远流长。人之有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敬宗尊祖,报本追远,人之伦也!

在安徽,很多姓氏的家谱上都可以看到“瓦屑坝”这个字眼,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西坝”、“饶州瓦家坝”等。那么“瓦屑坝”到底是什么?又在哪里呢?
去江西瓦屑坝寻根问祖,是我多年夙愿。这个清明,我抛开一切事务,下定决心,带上妻儿,邀上挚友,一行六人寻梦瓦屑坝!

瓦屑坝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莲湖乡,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朝初年江西移民的集散中心。“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瓦屑坝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中国古代两大移民圣地之一,被称为“江南移民第一圣地”。

临行前夜,我久久不能入眠,明天真的就要去到我心仪已久的圣地了,先祖600年前生活的地方究竟是怎样的呢?心中浮想联翩,凌晨3点才入眠,天微亮我便满血复活,起身出发,为追寻先祖筚路蓝缕之艰辛足迹,驱车瓦屑坝。

明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约230万人。《饶州府志》载:“饶州府示:奉户部谕,今庐州、安庆、黄州诸府,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临近江西。饶州府多有无田失业之人,即令饶州府各县之民徙迁以上各州安置,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出丁。凡入籍之民,官给牛与种,及时播种,如有在遣而托故不遵者,著付有司论罪杖责,并强行遣置,绝不虚示。洪武二年六月十五”。

据《中国移民史》史料,移民工作自洪武二年启动,经历临时安置、户籍核准、迁照签发、户银及耕牛与种子的发放等环节,洪武三年(1370年)正式迁出第一批移民,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结束,历时48年,可见当初移民人数之众多,工作之浩繁。

移民史是一段悲壮的“血泪史”!是一段无比哀伤、万分愤恨、但又无奈的“离乡曲”!移民不是自愿!而是官府强压!一路上,我向家人和好友如是介绍着,四口之家只能留下一人,六口留二,八口留三!在当时那个信息、交通都极不发达的年代,被强行迁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妻离子散,意味着骨肉分离,意味着故乡变他乡,家乡又在何方?为剥离和削弱宗族势力,防止宗族势力过强,政府采取分而治之,移民之兄弟、族人不能同迁。朝廷还下达最严厉的《禁止回迁令》,必须斩断移民与原籍地一切来往!这是何等的残酷!很多移民途中想方设法逃走,为防止他们逃跑,官兵用绳子将他们一排排捆绑在一起行走,皖鄂地区现在仍在沿用的上厕所说为“解手”,就是来自当时,“解手”原意就是移民一队队、一拨拨用绳子捆住双手,纵队而行,途中只有要大小便时,才可以解开双手,朝官兵喊“解手解手”。

我们江淮一带还有一种习俗,直到现在不少地方还能看到,那就是“厝柩”。即人死之后先不“入土为安”,先将尸体用棺材(棺材棺材,寓意子孙升官发财)装好,不埋入土,停柩于地面,用土砖砌墙,上用草覆盖(后用瓦)将棺木置于其中寄存,三年后或更长时间再择日挖坑,将棺材下葬。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移民迁来后,他们对故土无限依恋,总渴望能够再迁回老家,即使死了,还抱着回迁幻想,想落叶归根,故停柩地上,一直沿用,以致形成了江淮地区独特的“厝柩”丧葬习俗。

友人听罢频频点头,一路驰骋,一路言谈。车行8个小时,终于在下午时分安全抵达。车被导航叫停在一村道旁,正当我们不知所措,路边一老妪热情给我们指路,又行约一里,看到一栋老式房屋,门楣上悬挂三个大字“瓦屑坝”格外醒目,心中一阵激动,到了,到了,真的到了!走近,只见门洞大开,屋内布满了各种老物件,我们像寻到宝贝一样,一件件端详起来,堆放的都是明代以来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物品,这些都是收集来的古董,它们见证了明代以来曾经生活在瓦屑坝的先民们迁徙历程。

桌上摆放着《中国移民史》、《瓦屑坝移民家谱寻根》、《移民文献》、《明初大移民成因及流向》等书籍,我如获至宝,一一翻阅,部分拍照记录。一侧墙上张贴着瓦屑坝移民迁徙分布图,另侧张贴“瓦屑坝移民根亲接待处”标牌,接待桌上的一本《访客记录簿》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登记着很多从全国各地来此寻根问祖的移民后裔姓名,各个姓氏都有,各个地方都有,其中最令我吃惊的是,从登记日期来看,几乎每天都有来访者。

许是祖先保佑,找寻张氏宗祠,非常顺利,且祠堂内刚好有从外地回来做清明的本地宗亲,当得知我们是不远千里从安徽赶来寻亲问祖的张氏宗亲,立刻非常热情,我们就像许久没有见面的亲人,热情友好地攀谈起来,并互加微信。他告诉我,张氏在当地是大户,甚有“无张不成村”之说,随后他拨通了他叔父的电话,叔父是张氏宗亲联谊会会长,也是瓦屑坝村委书记。在等待之余,我开始参观祠堂,堂内刻有张氏祖训、张氏本源、人口迁徙、后裔名贤等众多珍贵史料,当我看到正上方的张氏始祖挥公及瓦屑坝始祖溥达公画像时,内心肃然起敬,并虔诚跪拜。

天下张氏出清河!江西张氏又是哪一年从河北清河迁来、又为何南下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600多年前,我们清河郡百忍堂舒西山七里河张氏的一世祖先云山公就是从瓦屑坝出发,一路艰辛,历经千辛万苦,幸运存活,来到舒西山七大山里落户,开疆拓土,繁衍生息,世代勤恳,至今已二十七八代,数千人丁,主要分布在舒城、霍山、岳西、肥西、六安、合肥等地,我“志”辈是第23代。为感念始祖迁徙之劳苦,感恩先祖佑护之恩德,每年清明,我们百忍堂张氏后人都要齐聚山七,到始祖云山公坟前焚香叩拜,慎终追远。张氏后裔把迄今600多年的一世祖墓保护、修建得非常好,并至今缅怀。而这里的“一世始祖”指的就是从瓦屑坝来到安徽的第一代,再往上辈的江西祖先已无法考证。今天,23代孙回到故土,寻根问祖,祭拜祖先,想到此,我心中感慨万千......

正当我思绪游走之时,张书记已亲临祠堂,热情友好地接待了我们。他和蔼可亲、笑声爽朗,感觉我们的言谈是自然亲近,没有任何陌生。书记介绍道,每天来瓦屑坝寻亲的移民后裔很多,涵盖各个姓氏,安徽、湖北居多,也有其他省市。随即,书记安排专人带我们参观,驱车2里地,我们来到瓦屑坝移民遗址码头。远远就望见高耸的牌坊。走近,看到上书:移民圣地瓦屑坝,上联:洪武移民迁居声赫百代千秋,下联:西汉烧陶制瓦名扬天南地北。牌坊另面上书“根存故里”,上联“千里移民洪武路珠履云归寻根情”,下联“万顷鄱湖瓦屑坝贤能辈出创业志”,热心的宗亲老乡告诉我们,眼前就是当年迁徙的码头,先民们从这里押解上船,入鄱阳湖,顺水而下,经湖口,达长江,顺流到安庆、庐州、池州、徽州、南京,南直隶各府州县,逆流到黄冈、麻城、蕲州、汉口,后被转到河南、湖广、云贵川......薄雾中,我们眺望远方,眼前仿佛看到了先人们挑着担子,推着车子,拋妻别亲,拖儿带女奔走在迁徙路上......

随后,我们来到不远处湖堤旁的望乡亭,亭内立碑:瓦屑坝移民始发地。亭旁多处当年古窑洞遗址清晰可见,走进堤坝深处,到处瓦屑、陶片散落。老乡介绍,古时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烧窑制陶作坊。随后他给我们讲了两个安徽寻亲的故事:一对来自凤阳的李姓夫妇,历经周折来到瓦屑坝。夫妇俩冒雨面对码头遗址长跪不起,手捧瓦屑片,饱含热泪,激动地说:家,到家了!那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真是动人心魂、感人肺腑。另几名来自合肥,拿着从安徽带来的家谱喜极而泣,他们点上香烛,磕头祭拜。嘴里喃喃:“祖宗啊,我们回来了!”然后捧上几个瓦片,小心翼翼包好带回。

回到码头,我久久不愿离去。眺望远方,心中五味杂陈,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这个码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珍贵的历史史实,漫步其中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那段移民的传奇故事和悲壮历史。每一块瓦片、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等待着后人细细品味‌……

终将告别热情好客的宗亲,许是六百年前的邻居,虽万般不舍,然时间关系,我们必须尽快赶往县城,参观瓦屑坝移民文化馆。于是我快马加鞭,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瓦屑坝移民文化馆。车刚停好,便看到两部皖A牌照的小车也停在这里,旁边一群安徽口音的老乡在那攀谈着,心中一阵激动,我便主动上去搭讪,交流中得知,他们也是瓦屑坝移民后裔,也是乘清明假期回来寻根问祖的。

文化馆内存放大量移民相关的史料书籍和珍贵文物,并能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演绎当年移民的情景,可惜我们到时已近下班,视频没能看到。广场上,“瓦屑坝移民雕像群”静静屹立,我行走在群雕中,移民雕塑采用青铜铸造并结合花岗岩石材,分动员、签办、跪别、迁徙、开垦和后裔六组,群雕坐落在鄱阳湖状水面平台上,寓意瓦屑坝移民越鄱湖、跨长江、风雨同舟、砥砺奋进的艰苦历程……一组组,一尊尊,栩栩如生,形象地再现那段泣血的历史。
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统一了江南,为明朝建立打下了坚实根基。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当时社会还是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等地大片良田荒芜,甚至百里无人烟。朱元璋为治理国家,恢复生产,同时也更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下令:对因战乱、灾荒、瘟疫等造成人口锐减的地区进行大移民!这就是著名的“洪武赶散”!

于是,江西百万先民从瓦屑坝出发,告别美丽富饶的鄱阳湖畔,开始被迫迁徙,瓦屑坝祖辈们一路风尘逆旅,迁移辗转,如无根的浮萍,像风吹的蒲英,被无情地抛弃在荒无人烟、满目疮痍的苍凉之地,他们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而鄱阳瓦屑坝却成了他们一代代魂牵梦绕却又回不去的故乡。

据载,移民后裔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有举人、进士、宰相、将军、民族英雄、国家领导人、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等,如瓦屑坝星空上群星璀璨。在瓦屑坝移民文化馆展示的“移民杰出后裔”介绍中得知,六尺巷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桐城),北洋重臣李鸿章(合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肥西),“两弹元勋”邓稼先(怀宁),科学泰斗叶笃正(安庆),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桐城),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太湖)……他们的先人都是从瓦屑坝登船离开故土的。
这些是已经统计到、有记载的,还有很多已无法考证。瓦屑坝则成了他们世代流传的“精神家园”“根源地”,尽管他们其中有很多已经忘记了自己具体的祖籍地在何方,但一定是在以瓦屑坝为中心的附近不远处,出发地瓦屑坝更是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瓦屑坝在移民后人心目中的份量为何如此之重。600年前,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从这里出发,这种一走,就不能“回迁”,与生离死别又有什么区别呢?瓦屑坝见证了这些,也承载了这些。

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发表题为《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的文章,对安庆各县36种宗谱作了统计,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安庆府当时有42万居民,其中27万来自瓦屑坝,占三分之二,也就是安庆人大部分都是江西移民。直到今天太湖宿松一带口音,跟江西鄱阳口音感觉都非常相似,安庆方言就是分为江淮官话和赣语片区。因安庆各县地处长江沿线,移民经湖口达长江后,很多就近就地落户了。

今皖人非古皖人!但并非安庆一地,安徽很多地区都是江西移民,尤其江淮之间。翻阅史料,查阅族谱,学界共识,江淮大地现在之人口,要问其祖先来处,十之八九皆归之江西瓦屑坝,土著甚少。即使少数不是移民后代,但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长河里,你周围很多都是江西移民,联姻、通婚等因,身上也就有了江西移民的基因,故,很多地方人都称江西人为老表(江西老表),就是这个原因。在瓦屑坝,我看到多处醒目大字标注:瓦屑坝——江淮人共同的根!

那为何当时朝廷选择瓦屑坝作为移民聚散地呢?首先,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长途运输只能靠水运。鄱阳县古称饶州府,毗邻鄱阳湖,自古就有舟车四达,百货归墟的美名,是江南重要水运枢纽,周边县的移民均能乘船至此集中。移民到达瓦屑坝后,又能很快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送出。其次,瓦屑坝三面环水,形为半岛,各地移民到此集中,既能防止他们逃跑,又能便于官府人员管理、登记造册及办证迁移。再次,古饶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称为江南鱼米之乡、富饶之州,曾是江西人口第一大县,加之历代战乱少,故人口众多。而元末,长江以北遍地硝烟,各地土地荒芜、尸骸成丘、居民稀少,此次移民就是选择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往人口稀少的地方迁移。

瓦屑坝水绕山环,实属风水宝地,峰峦苍秀,延袤起伏,鄱湖水阔,渺无津涯。古老的瓦屑坝人男耕女织,兼或渔樵、制陶,这就是我们梦中的故乡!祖辈们从赣南、赣中、赣北直奔鄱阳城,穿越筷子巷,聚集瓦屑坝,挤上一艘艘帆船,带着万般的无奈和不舍,带着难舍的乡情和对未来的迷茫,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远处的长江,驶向未知的远方......

先人挥洒离乡泪,后裔知归报本心,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今天,我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回到瓦屑坝,默默驻足,仔细寻觅,眺望远方,深情凝望,面对茫茫湖水,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寻梦曾经的故乡......

写到这里,应该是把明初江西瓦屑坝移民以及我此次的瓦屑坝之行说明清楚了。最后,为曾经的故乡再写一段文字吧!尽管此行我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地方,也找到了张氏祠堂,但恕我直言,感觉还是缺少了点啥!“瓦屑坝”这一处特殊的文化遗产品牌没有打响!没有被开发好、使用好!投资过亿的移民文化馆,建在县城也值得商榷。

按人口繁衍规律,历代移民后裔至今至少数千万,这是何等价值!“瓦屑坝”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珍贵的移民符号,是一方根亲魂牵梦绕的文化热土,是移民后裔的血脉符号和精神家园。现代人们去很多地方旅游观光,看到的或是雷同的风景,或是编撰的故事,古镇古村千篇一律,名山秀水商化严重,很多都是凭空捏造的“动人故事”,无中生有的随意堆砌,而我们瓦屑坝坐拥“移民圣地”和“古窑遗址”双重品牌,史实清晰,故事感人,不能说天下无双,但绝对是不可复制、无法模仿,弥足珍贵!在如今这个遗产保护、文化挖掘、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是到了亟待开发,甚至是抢救性挖掘的时候了!

希望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尽快加大“瓦屑坝”品牌研究,发掘、搜寻、收集、整理、保护瓦屑坝遗产,用心开发、用情修建,并要做到保护性开发,新建移民后裔(游客)接待中心,兴建各姓氏宗亲祠堂,建立根亲文化园,复建古代制陶、烧窑作坊及研学基地,建立移民历史博物馆,建立瓦屑坝根亲宗谱资料库、寻亲信息库,恢复移民码头,重现移民圣地,定期(建议每年清明)举办寻根问祖祭拜日,和移民后裔寻亲文化节。我想,那一定是意义非凡,上对得起先祖、下无愧于子孙、功在当代、意在千秋的大事!一定比任何风景名胜、名山大川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瓦屑坝寻梦之旅,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诗,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作为结语: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飞多高,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不能忘本、忘祖、忘源!国运昌盛,家族亨通,家国情怀,为人之根本也!

乙巳清明,瓦屑坝,我来过.......

清河郡百忍堂张氏23代孙 红柳

乙巳蛇年三月初七(清明)
於江西鄱阳瓦屑坝

作者简介

张红柳: 中共党员、舒城县人大代表、舒城县道德模范、舒城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龙舒十大优秀青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舒城县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舒城红文化旅游促进会党支部书记、龙舒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舒城县新联会副会长、舒城仁峰实验学校校长。

来源:万佛书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