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广西贵港方竹村上演了令人痛心的一幕:昔日波光粼粼的池塘沦为龟裂的泥地,数万尾鲜活鱼类因持续干旱暴晒成 "天然鱼干"。视频画面显示,池底朝天的塘面上,白花花的鱼尸层层叠叠,部分鱼身已完全脱水蜷缩,与干裂的塘泥粘连在一起。
一、直击旱情现场:触目惊心的 "鱼干" 奇观
1.1 池塘变 "晒场",生态遭重创
2025年4月,广西贵港方竹村上演了令人痛心的一幕:昔日波光粼粼的池塘沦为龟裂的泥地,数万尾鲜活鱼类因持续干旱暴晒成 "天然鱼干"。视频画面显示,池底朝天的塘面上,白花花的鱼尸层层叠叠,部分鱼身已完全脱水蜷缩,与干裂的塘泥粘连在一起。
村民李大叔望着自家干涸的鱼塘,满脸无奈与绝望,“这塘鱼本是全家下半年的指望,投了不少饲料和心血,没想到一场干旱全泡汤了,损失起码有好几万,后续生活都不知道咋办!” 他声音哽咽,眼眶泛红,这些鱼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一家人辛勤劳作的寄托。
水产养殖户王大哥也未能幸免,他承包的上百亩鱼塘几乎干涸见底,大量鱼苗夭折。“往年这个时候,鱼都长得差不多能上市了,今年全完了。重新投放鱼苗成本太高,可又没有别的收入来源,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眉头紧锁,望着干裂的鱼塘,满心都是焦虑与迷茫。这场干旱对渔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许多养殖户多年的积蓄付诸东流,未来生计陷入困境。
1.2 农田现"拳头裂",百年难遇旱情
除渔业受灾外,当地农业也面临灭顶之灾。村民杨女士展示的农田照片令人震惊:黑土地被烈日炙烤出拳头大小的裂缝,最深可达 30 厘米,开裂处甚至能插入成年人手掌。其91岁的奶奶颤巍巍表示:"活了大半辈子,从未见过这般旱情!"
杨女士家有5亩农田,原本计划种植水稻,如今土地干裂,种子根本无法播种。“这片地一直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没水灌溉,别说收成了,连种子都种不下去。一家老小的生活就指望这点地,这下可怎么办?” 她心急如焚,看着干裂的土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据了解,方竹村大部分农田都因缺水无法正常耕种,许多农作物幼苗因干旱缺水枯萎死亡。村民们望着干涸的土地,满心都是无奈和绝望。村里的老支书长叹一口气说:“我在村里几十年了,这种程度的干旱还是头一回见,对农业的影响太大了,今年粮食减产已成定局,村民们的日子不好过啊!” 干旱不仅威胁当季农作物生长,还可能影响未来土壤肥力,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二、全民抗旱实录:打井到凌晨的生命保卫战
2.1 村民自救:昼夜不息的"水源争夺战"
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贵港村民并未坐以待毙,而是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自救行动。为了挽救农作物的生命,村民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打井队,决心在干涸的土地上寻找水源。
在方竹村,直径 15 厘米的简易水井成为了全村人的希望之光。每一口井的开凿,都承载着村民们对水源的渴望和对丰收的期盼。然而,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打井的难度超乎想象。平均每口井需要耗费 30 个小时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功出水,这对村民们的体力和毅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在打井最紧张的时期,村民们需要排队轮候长达 18 小时才能使用水井进行灌溉。为了不错过宝贵的取水时间,部分农户甚至全家出动,在田间搭起了帐篷,昼夜值守。他们不顾烈日的炙烤和夜晚的蚊虫叮咬,只为了能让自家的农作物多喝上一口水。
村民张大哥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和家人已经在田间坚守了好几天。“为了这些庄稼,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就盼着能多抽点水,让它们活下来。虽然很辛苦,但这是我们一年的希望,再累也得坚持。” 张大哥疲惫的脸上透露出坚定的神情。在这场与干旱的较量中,村民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努力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和生计。
2.2 政府响应:亿元抗旱资金紧急下拨
灾情发生后,石卡镇政府迅速启动 I 级应急响应,成立了 20 支党员突击队,深入抗旱一线,与村民们并肩作战。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组织开展打井、送水等工作,为缓解旱情提供了有力支持。
覃塘区农业局也紧急行动起来,拟投入 1.2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抗旱救灾。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对打井农户给予每米 300 元的补贴,鼓励村民积极寻找水源,同时计划新建 15 处临时蓄水池,以储存宝贵的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气象部门也积极行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同步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工作人员们时刻待命,一旦发现有利的气象条件,便迅速发射火箭弹。据统计,累计发射火箭弹 48 枚。虽然人工增雨作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每一次作业都承载着人们对降雨的期盼,大家都期待着能通过这些努力,为干涸的大地带来甘霖,缓解旱情。
三、专家警示:极端天气背后的生态危机
3.1 数据触目惊心:降水量创30年新低
广西气候中心专家林教授指出,此次贵港大旱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极端体现。据其研究分析,2024-2025年贵港地区降水量较过去30年平均值减少40%,是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事件 。
林教授表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异常,水汽输送路径改变,使得贵港地区降水大幅减少。同时,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的持续影响,也加剧了气候的异常波动,进一步减少了该地区的降水。这种长期的降水不足,是造成此次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大气环流出现异常,水汽输送路径发生改变,贵港地区降水大幅减少。加之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影响,加剧气候异常波动,进一步削减降水,长期降水不足是此次严重干旱的主因。” 林教授忧虑地说,“若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类似极端干旱事件将愈发频繁,危害也会越来越大。”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贵港地区的干旱情况愈发严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2 生态连锁反应:物种濒危敲响警钟
广西农科院专家指出,此次干旱已导致当地 5 种水生生物濒临灭绝,塘栖鸟类种群数量下降 40%。更严重的是,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土壤沙化加速,部分区域出现盐渍化现象。
“干旱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全方位的,” 广西农科院生态专家赵研究员痛心疾首地说,“水生生物因失去栖息地大量死亡,鸟类因食物短缺被迫迁徙,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而土壤沙化和盐渍化将使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未来即便降雨恢复正常,生态系统的恢复也将面临巨大挑战,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赵研究员还提到,干旱还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病虫害爆发、森林火灾等,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灾害不仅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对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减少极端天气对人类和自然的危害。
四、科技抗旱新突破:智慧农业显神威
4.1 黑科技上阵:无人机+物联网精准找水
面对严重的干旱,科技的力量成为了抗旱救灾的有力支撑,为解决水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地质大学迅速响应,派出专业团队携带先进的物探无人机紧急奔赴灾区。这些无人机配备了高精度的电磁法探测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扫描和分析。
在灾区上空,无人机按照预定的航线有序飞行,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信号,对地下不同深度的地层进行探测。一旦检测到地下存在电阻率异常的区域,就意味着可能找到了地下水的富集带。经过数天的紧张作业,团队成功锁定了 12 处地下水富集区,为后续的打井取水工作提供了关键的指导。
与此同时,一家科技公司也积极伸出援手,捐赠了一套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在田间布置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含量。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智能算法根据土壤湿度数据,自动调节滴灌系统的流量和时间。
与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相比,这种智能滴灌系统能够根据农作物的实际需求,精确地提供水分,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据实际测试,智能灌溉系统较传统灌溉方式节水 60%,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干旱时期,这一技术的应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4.2 民间智慧:"鱼菜共生"系统获新生
在贵港的抗旱行动中,不仅有高科技的助力,民间的创新智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对干旱带来的挑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返乡创业青年李明阳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采用了 “旱作渔业” 模式,为干涸的鱼塘找到了新的生机。
李明阳原本是一名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家乡遭受干旱的严重影响,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为家乡的抗旱救灾贡献力量。他将目光投向了干涸的鱼塘,思考如何在缺水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他创新性地将干涸的鱼塘改造成了多层立体种植架。
在这些立体种植架上,上层被用来种植耐旱蔬菜,如辣椒、茄子、秋葵等。这些蔬菜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能够在相对缺水的环境中生长。李明阳通过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利用营养液为蔬菜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确保蔬菜的健康生长。同时,他还巧妙地利用了鱼塘的剩余空间,在下层养殖耐低氧泥鳅。泥鳅是一种适应能力较强的水生动物,能够在低氧环境下生存,非常适合在这种特殊的养殖环境中生长。
这种 “旱作渔业” 模式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较传统养殖方式节水 80%,还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养殖和种植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创新模式,李明阳的亩均收益提升了 3000 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收益,也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激发了更多人探索创新农业模式的热情。
五、长效应对机制:构建抗旱 "防护网"
5.1 水利工程升级:"海绵乡村" 建设启动
为从根本上提升抗旱能力,贵港市积极谋划,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其中,总投资高达 28 亿元的 "五水共治" 工程备受瞩目,该工程涵盖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贵港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生态环境质量。
在这一工程中,新建 3 座水库的计划尤为关键。这些水库将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科学选址,建成后将大大增加当地的蓄水能力,为应对干旱提供坚实的水源保障。同时,铺设 1200 公里节水管道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这些管道将深入田间地头,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针对贵港丘陵地区较多的地形特点,政府大力推广 "集雨窖 + 过滤池 + 灌溉管网" 的雨水收集系统。这种系统利用丘陵地区的地形优势,在合适的位置建造集雨窖,收集雨水。雨水经过过滤池的净化处理后,通过灌溉管网输送到农田,实现了雨水的高效利用。
在一些村庄,村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发组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参与集雨窖的挖掘和管道的铺设工作。“以前下雨的时候,雨水都白白流走了,现在有了这个集雨窖,能把雨水存起来,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 一位村民兴奋地说。通过这些水利工程的升级和雨水收集系统的推广,贵港正朝着 “海绵乡村” 的目标迈进,努力提升自身应对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5.2 气候预警前移:建立极端天气响应机制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贵港市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联合行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构建了一套全面、高效的气象预警和应对体系。
气象部门将干旱预警的时间提前至 72 小时,为政府和民众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将预警信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精准发送到每一位用户手中,确保信息的及时传达。同时,在农村地区,利用大喇叭定时播放预警信息,让那些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能及时了解天气变化。
“以前收到预警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很多准备工作都来不及做。现在提前 72 小时就能知道,我们可以提前安排抽水、储备物资,心里更有底了。” 一位种植大户说道。
农业部门则开发了 "抗旱一张图" 平台,这是一个集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在田间地头部署的各类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象条件等 12 项关键指标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合在一张图上进行展示。
农业专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直观地了解全市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干旱风险,并为农民提供精准的抗旱指导。例如,当平台监测到某地区土壤墒情偏低时,会自动向当地农民发送灌溉提醒,并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水规律,提供合理的灌溉建议。
“有了这个‘抗旱一张图’平台,我们对全市的农业生产情况了如指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民开展抗旱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业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这些措施,贵港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极端天气响应机制,为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反思与呼吁:敬畏自然方能永续发展
这场灾难不仅是对贵港的考验,更是给全社会敲响的警钟。当 91 岁老人对着龟裂的土地抹泪,当孩童捧着脱水的小鱼不知所措,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或许正如联合国环境署官员所言:"每一滴水都是地球的眼泪,我们没有资格挥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为节约水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刷牙时随手关闭水龙头,避免长流水;洗菜、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冲厕所;洗衣服时合理控制水位,避免浪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汇聚起来将是对水资源保护的巨大贡献。
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发布公益广告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危害,引导大家养成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制定共同的应对策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极端天气的发生,保护我们的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一片湿润的土地,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来源:铜陵黑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