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支画笔,勾勒家乡诗意画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13:24 2

摘要:步入展厅的第一幅画,画的是江郎山。画面中,左侧的树木向右倾倒,仿佛在招手;右侧的三棵树则以充满动感的姿态向左倾斜,做出即将要奔跑的姿态。张小荣在绘画的同时也在叙事,给足了观众想象的意境和空间。“它是一棵树,它有生命,它可以跟你对话。”这次画展从张小荣过往200

✎与你分享江山资讯 | 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江山

“简约,热烈,张力十足!”日前,在张小荣油画作品创作展上,衢州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叶云龙用这八个字评价张小荣的作品。

步入展厅的第一幅画,画的是江郎山。画面中,左侧的树木向右倾倒,仿佛在招手;右侧的三棵树则以充满动感的姿态向左倾斜,做出即将要奔跑的姿态。张小荣在绘画的同时也在叙事,给足了观众想象的意境和空间。“它是一棵树,它有生命,它可以跟你对话。”这次画展从张小荣过往200余幅画作中挑选出其中40幅,挑选的标准包括两条:一条是作品要在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上体现江南特色,另一条则是作品要饱含真情实感。张小荣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非常喜欢乡村的景,带着对家乡的感情去创作,我觉得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他人。”

1975年,张小荣生于清湖街道七斗村。最早的绘画启蒙源于他的二哥。小的时候,他二哥喜欢画画,总是拿支毛笔将挂历上的“武松打虎”临摹了一遍又一遍。于是,张小荣拿块红砖,学着二哥的样子将阳光投射在地上的影子——或像小鸟或像圆盘,去把它描一描,画一画。

真正喜欢上绘画是在张小荣考上衢州师范学校后,当时他的班主任范展明是中国美院毕业的,成为他绘画路上的引路人。起初,张小荣画画只是作为闲暇时的爱好,他画得极快。“上午一张,下午一张。”面对初学绘画的张小荣的创作频率,范展明立即提醒他:“太快了!”三个月后,当张小荣将创作周期变为每日一幅,老师依然摇头;半年过去,周更画作的张小荣仍被告知“需要沉淀”。一年过去,他带着耗时三十余天完成的画作出现在范展明面前,范展明才终于点头说:“这就对头了!”在画得更慢一点的过程中,张小荣渐渐明白,绘画时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速度自然就放慢了。

2000年,张小荣来到江山二中教美术。彼时他常与美术教师姜方华交流绘画心得,逐步领悟绘画更深层的内涵。姜方华以“八卦阴阳”中的“阴阳”来阐释艺术本质:阴阳的圆圈以曲线分隔为一黑一白,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张小荣将这种“循环互生”的意象融入到他的每幅作品里,体现色彩以及构图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思维。展览中《凤林乡下的秋色》便是典型例证:画中的云彩通过画树的笔触呈现,天空与地面的色彩相互呼应。

张小荣是一个对绘画痴迷的人。每天除了授课,其他时间都在画室里画画,常常一画就是十五六个小时。有时作画太过投入,他把热水壶盖错扣在茶杯上,盖了半晌没盖上才惊觉自己放错了,类似的糗事数不胜数。

作画时播放乐曲是张小荣的一个小习惯,他偏好古琴类的曲子。在他看来,“古琴的节奏全由演奏者根据自己的感情自由发挥”,这种“以情化境”的音乐表达与他的绘画风格异曲同工。每当轻柔的琴音漫过画室,他的笔触便不自觉地跟着韵律游走;遇到创作瓶颈,他也能从旋律中捕捉到灵光。

张小荣将自己的绘画定义为新具象绘画表现形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开辟对话空间,通常会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传统绘画中‘像与不像’的评判标准过于局限,写实是一种表达方式,抽象同样也是,不应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模仿。”

多年来,张小荣有13幅油画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的展览。对他来说,画画如同种花,画出满意的作品就像花开般欣喜,同时不能期望每一朵都开得绚烂,重要的是不能因此懈怠,要坚持创作。

现任衢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张小荣,依旧蛰伏在画室里潜心创作。画室里两幅巨型油画并列于画架前:一侧画的是大唐发电厂,另一侧是江山高速入口,画的仍旧是故乡的景。“这次的展览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可能会探索更多艺术表达可能,但画笔永远朝向生我养我的土地。”张小荣如是说。

记者:王星怡

编辑:吴鹏

责编:徐丽兰

终审:陆天旺

江山新闻网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山人 • 江山事 • 江山情

来源:江山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