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之声丨新《科普法》赋能,校内外科学教育迎来新机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14:24 2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工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石。它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主渠道,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2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新《科普法》)正式颁布,我国科普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部新修订的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工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石。它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主渠道,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2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新《科普法》)正式颁布,我国科普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部新修订的法律对科普生态的重塑效果,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

新《科普法》强调了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重要性,鼓励社会各界加大科普投入,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提高科普服务质量,还提出“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校内外科学教育之间似乎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墙”。学校校内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教材、校内实验室、教师等方面,虽然也在逐渐引入校外资源,但存在整合难度大的问题。校外的科普资源,如科技馆、科研机构、科普企业等,分布广泛且分散,学校与这些校外科普资源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科普资源主体也不清楚学校的具体需求。如今,新《科普法》进一步明确要求学校与校外资源结合,这为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新的机遇。

在新《科普法》的指导下,北京市在推动校内外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呈现出蓬勃生机。

2025年1月3日,北京市教委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围绕全员科学素养提升,科学家潜质培养、协同育人统一战线和家国情怀培育四大目标,提出了20条具体措施,以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

在法规政策的鼓舞下,北京市中小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一些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生兴趣,开设了特色科技校本课程: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将“制作望远镜”课程设为科技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星空探索宇宙的奥秘;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紧跟时代步伐,构建了“生命科学”科技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

作为校内外科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助力者、高质量科普内容的生产者,北京市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也已经开始行动。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与北京市教委联合举办“院士专家科普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北京市朝阳区、东城区、顺义区、石景山区、密云区、大兴区等6个区6所中小学开展系列精彩科普报告,这些活动通过北京青年报客户端、腾讯、搜狐等平台全网直播,累计观看量超百万人次。

中国科学院大学长期开展大型科普行动——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组织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志愿者走进中小学校,以科普报告、科普活动等形式,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2024年该行动进入了“每年万场报告”时代。

北京市科协举办“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科学家、科普专家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精神。北京市科协主办的“北京科学嘉年华”通过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举办科普讲座、提供互动体验等形式,吸引了大量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热情参与。据统计,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期间,仅北京科学中心就接待了5万余名访客。

新《科普法》在为校内外科学教育结合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对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科普内容、创新高质量科普形式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拥有科普资源的机构必须持续提升自身实力,精准对接学校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中小学校也需积极作为,建立健全与外部合作的长效机制,主动对接科普机构与组织,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发展阶段,定制个性化科普方案。

正如中国气象学会科普部高级工程师张伟民所言,科学教育课程应该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实践活动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学探究活动。

总而言之,在新《科普法》的赋能下,通过各方合力,定能打破校内外之间的“玻璃墙”,让科学的种子在校园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来源:北京科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