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雍正年间,勇于执事、廉洁奉公的李卫受到皇帝的青睐,正因于此李卫实现了从“一介平民”到“一品大员”的转变,巅峰时期,他治下的漕帮和盐帮更是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清朝雍正年间,勇于执事、廉洁奉公的李卫受到皇帝的青睐,正因于此李卫实现了从“一介平民”到“一品大员”的转变,巅峰时期,他治下的漕帮和盐帮更是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史书也记载“李卫粗率狂纵,负气好胜”,与同僚关系不太好,但由于雍正的宠信,满朝的官、兵都很怕他,没人敢拿他怎么样。
0101.恰逢其时,脱颖而出
随着当时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热播,片中的一个人物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就是李卫。
这个在电视剧中被称为“狗儿”的角色出身卑微,后来被委以重任,但是,他在历史上的生活远比电视剧里精彩。
出生于江苏徐州的李卫,根本不是科举出身,而是通过“纳捐”当上的官,也可以说,李卫这个官完全就是买的。
一般来说,买官的多是纨绔子弟,李卫不是,他从小习武,立志要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抱负,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和雍正才能相见,开始各自精彩的人生。
康熙晚年,皇子们内斗将朝廷拖入深渊,当时朝中所有人都在忙着处理这些事情,阶级矛盾激化严重,清政权的稳定性也受到严峻考验。
鹤立鸡群的雍正对这些事情也是相当清楚的,他要建功立业,就要打击朝中朋党。
官场腐败在当时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常态,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钱粮清查时,发现各省官员盘根错节,地方势力十分顽固,对皇帝触碰他们的“蛋糕”充满抵触情绪。
雍正绝不是好惹的,面对这种情况,他不得不重新任命一批勇敢正直的官员来更新管理队伍。
恰逢其时,李卫凭借自己秉公执法,刚正无私的品性在众多新晋官员中脱颖而出,被授云南盐驿道,当时已经36岁,他从此也成为雍正边陲的心腹。
0202.整顿漕运,收揽漕帮
盐,在现在看起来不值钱,但在封建王朝可以说是财政税收中的一个大项。
根据清初的史料,食盐是仅次于土地税的第二大收入,但康熙末年,云南的盐务是天下最差的,一些地方官员挖到盐井后甚至不报,此外,贪污腐败频发,这种行为简直就是“从皇帝口袋里偷钱”。
李卫到云南后,立即开始整顿云南的盐驿道,首先就是从官吏开始着手。
原盐道沈元佐亏空11.9万余元,原巡抚甘国壁私自挪用盐款,这些事情都被李卫查出,他命令这些人全部归还。
就在李卫到达云南半年后,云南盐政由亏空变为三万余两的盈余,雍正得知后对李卫称赞有加,更是说道:“一切放胆去做,自有朕做主。”
有了皇帝撑腰,李卫更放心了,他也不怕得罪人,动作越来越大。
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盐政贪腐的问题解决了,盐帮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盐帮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在历代,如果国家缺钱或者商人自愿捐钱,皇帝就会发放贩盐许可证,这就为盐帮的逐渐壮大提供了条件。
李卫想要在短时间内“扭转乾坤”,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难度很大。
当然,当时李卫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连云南巡抚都对李卫的工作表现出明显的敌意。
云南盐井分布极不均匀,从盐井运过来路途遥远,而且运费高,盐价贵,经常有缺额,李卫特意想了些办法。
他把原来的黑盐运到昆明重点分销,而大姚、广通原等五处的原食白井盐则改食白井沙卤盐。
这样的变化迅速促进了食盐“就近营销”的机会,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盐政收入,降低了官方缉私和走私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边疆的经济秩序。
他的改革也是基于个人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肃清了云南官场贪污乱象,调整了食盐产销关系,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避免了云南盐务亏空的恶性循环。
也是因为李卫,很多云南官员被革职,这一系列的创新政策,被雍正视为“治理地方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李卫在不断受到雍正宠信的同时,由于年纪轻,和贵州威宁总兵石礼哈相处不恰,因此被调到浙江。
这时,李卫的思路变了:在云南,他打击官僚主义,而在浙江,他去打击食盐走私。
在他的一系列高压政策下,浙江的盐政也出现了“官盐食的人多,私盐食的人少”的局面。
此后的“两淮盐政改革”等几乎都是抄袭李卫的功课,也只有李卫有这个本事。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李卫只要在职,官场风调雨顺,李卫调职,私盐和盐帮重新出现,当然,这都是后话。
除了盐,还有很多地方是李卫需要治理的,因为从雍正3年开始,他就做了浙江巡抚。
想在这个位置上完成任务,李卫也深知压力有多大,要维持稳定,就得平衡各方势力。
浙江是清朝重要的经济区和海上门户,也是南明人“抗清复明”的重要通道,李卫到了之后,很快就大显身手了。
李卫也明白了,自己刚刚来到浙江人生地不熟,做什么都不方便。于是李卫就发挥到了他打小混迹江湖的本领,和漕运上的人打成了一片
雍正时期,一个“黑社会”组织获得了合法地位,那就是“漕帮”。
“漕帮”这个词是一个民间称谓,但它的背景却非常深厚。
明清时期,粮食通过大运河北上,粮食的运输和征收都是统治者关注的重点,因此也形成了一套潜规则体系。
在水运过程中,军运和漕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又按照不同的地域营卫划分为“帮”,历史上出名一点的德州帮、兴武三帮等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每个帮派拥有的运输船数量也各不相同,从几十艘到二十几艘不等。
漕帮之所以能被称为那个时代的“黑社会”组织,主要是因为它的三个特点。
第一,漕帮的成员组成很单一,都是由没有产业的年轻人,和一些底层学者组成。
第二,他们有着严格的帮规,维护着体系的严肃性,如果有人违反了帮规,惩罚措施极其严厉,甚至是死刑。
第三,他们主要靠军事化管理,以及特殊的旗语和暗语,各帮派之间有协定,所以总体保持平衡。正是因为雍正给了他们合法的身份,这些人才不得不接受官府的管理,当李卫来到这一带,他们不得不接受李卫的管理。
在漕船的流动中,还有物资和人口的流动,如果不加以管理,这些社会群体就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和潜在的破坏力量,当时靠漕运为生的劳动者就有几百万之多,个个都是走南闯北的“武夫”,还被贴上“黑社会”的标签。
显然,李卫有很强的能力管理和控制他们。
李卫与其他官员不同,他本身自带一种市井江湖气息,很容易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浙江的漕帮基本上全部被李卫的人品和能力折服,全以李卫马首是瞻。
自此漕帮为李卫做事,李卫为雍正做事,所以漕帮在李卫的带领下算是归降了朝廷,更准确的说是效力雍正了,自此浙江地区,基本无盗寇出没。
在浙江,李卫还掀起了一系列文字狱大案,目的是驯服江浙官场,保证朝廷税赋的征收。
与云南类似,浙江也出现了前几任巡抚和地方官员留下的亏空,浙江也成了无底洞,不采取强硬措施估计很难弥补。
不久,李卫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浙江平均摊丁银金额控制在1钱4厘5毫到2钱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由于浙江是沿海地区,雍正还要求李卫注意海洋局势。
李卫的动作很快,他立即向雍正汇报了海商、渔民、治安等问题。
其中一处名叫“玉环岛”的岛屿,由于海禁的原因变成了荒滩,可民众还是会背着官府前去耕种,频频发生,屡禁不止。
雍正知道这件事后,让李卫想个合适的办法。
李卫登岛后,发现这里可以耕种十多万亩土地,而且岛上地势险要,可以用来抵御海盗,浙江本身就是人多地少的情势,不如让老百姓上去耕种,采取加强管理的方式。
雍正对这样的措施大加赞赏,他甚至在《朱批》中写道:看到筹划如此缜密,若朕不感高兴,是呆皇帝也。
即使他的方法跋扈专行,当地人仍然认为只有他这样的官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李卫兴修水利、开发岛屿田耕,他可以算是一个好官,浙江老百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而且,浙江和江苏是明清时期文化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雍正放心让李卫去做,可见他对李卫的认可和信任。
0303.仕途稳固,靠“情商”
与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相比,李卫缺少了一个文人的儒雅,他似乎总是在处理各种官场疑难杂症。
雍正欣赏他,但雍正也欣赏鄂尔泰和田文镜,雍正在招贤纳士处理漕运问题的时候,田文镜在处理这些事情,但李卫和这两个人的关系不是很好。
田文镜曾经因为得到雍正的赏识而弹劾李卫,雍正没有回应,自这件事传到了李卫的耳朵里,两人的矛盾也就此结下。
可能田文镜觉得李卫不是好惹的,故此想过改善关系,田文镜想大家都是拿俸禄吃皇粮的,就算是点头之交也好过彼此交恶,但李卫偏偏就不给田文镜台阶下。
李卫母亲去世,田文镜特意派人带着沉甸甸的礼物前来吊唁。
李卫看到田文镜的名字就非常生气,他直接把田文镜的使者推出了门外,甚至把写有田文镜名字的随贴扔进了厕所。
因为李卫的出现,浙江的治安明显好转,扒窃、赌博、拐卖等犯罪明显减少。
雍正不是一个喜欢听小报告的皇帝,他看重官员们的能力,见识了李卫的真本事,李卫的仕途也是“水涨船高”,浙江巡抚后,仅仅用了“几年”而已,李卫先后被任命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和直隶总督。
在雍正眼里,李卫就是一个能担大任的官。
李卫本人也曾提出“重能轻贤,重才轻守”的原则。李伟清正廉洁,做事能力一流,雍正不偏袒他都不行。
其次,雍正在用人过程中,即使知道有些官员有一些缺点,若不影响朝政,他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力扩大对方的优点。
李卫是个不近人情的人,所以招来了很多非议,他还在云南的时候,就有同僚告御状,说他“不顾公论,专任私情”,而雍正认识李卫,所以看到这些密奏也没有任何回应。
雍正非常自信,他认为有才华的人应该放心大胆地用,不管他们是“是人是鬼”,也难逃皇帝的手掌心,他也没什么好惧怕的。
对于李卫来说,和同事的矛盾都是小事,处理这些事情并不是“情商”的体现,真正的“情商”是处理好和皇帝的关系。
在李卫心目中,“忠君”一直占据主流,只有面对皇帝时才会谨小慎微。
雍正六年,李卫在家乡的堂弟犯法,李卫得知后,直接把他堂弟关押了两年,雍正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高兴,认为李卫是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的典范。
李卫的政治措施也是为了取得统治者的信任,以卓越的成绩换取自己的仕途,雍正对李卫的信任,主要在于李卫对皇权的捍卫。
李卫聪明的原因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办什么事”。
他不徇私枉法触动了很多同事的利益,秉公执法,导致很多人对他咬牙切齿,但当时雍正面临贪污腐败的局面,要采取措施扭转局面,所以李卫这样的人是最合适的“帮手”。
故此,并不是雍正对李卫的所作所为不管不顾,而是李卫所做的一切都符合雍正的计划设想。#历史#
来源:魅力老照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