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在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的当下,物流智能化与数字化正成为食品产业与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政策端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也为物流数字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在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的当下,物流智能化与数字化正成为食品产业与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政策端持续释放制度红利,也为物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锚定方向。在近日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明确指出,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开发类别多样、品质优良的加工产品;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优化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布局,推动有需求的县乡村加强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大型电商平台、物流、商贸等主体下沉农村,发展农村电商服务网点。从技术到政策,再叠加企业端的积极实践,加速了从技术场景落地到产业生态重构,全产业链正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链条,实现流通效率、成本管控、品质保障的系统性提升,一幅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全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上层政策为地方发展指明了方向。如广东省提出“2025年食品产业数智化攻坚计划”,明确85%以上食品规上企业要完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抓好智能仓储、冷链物流和全流程追溯体系建设;浙江省推进“数字冷链工程”,构建全省统一的冷链物流数据平台,实现农产品从采摘到零售的温度链监控全覆盖;江苏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对物流分拣中心设施设备给予20%—40%的奖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政策矩阵的精准发力,为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是连接生产端‘田头’与消费端‘案头’的关键枢纽,数智化改造能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贵州财经大学教授、贵州省物流行业协会副会长袁开福指出,数智技术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农产品流通生态。如贵州省推动搭建的省级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数据驱动库存管理,显著减少供需错配,正成为区域农产品流通的“智慧大脑”。
在技术应用层面,以供应链智能化、质量管控精准化和决策支持数据化为代表的创新正重塑行业生态。如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智能仓依托AI自动化分拣系统,将分拣效率提升30%以上,单仓日处理能力突破50万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优化车辆装载率,空载成本显著降低;大数据平台整合生产、加工、销售数据,实现需求预测与动态调度,推动供应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决策”。
质量管控精准化则通过RFID、GPS等技术实时监控运输环境,区块链构建“一码溯源”全流程追溯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产品从种植地块到配送路线的全链路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透明化监管,为食品加上“安全锁”。
在最近举行的2025第十三届中国食材电商节上,智能清洗机、气调包装设备等自动化生产线成为采购商追逐的焦点,这些技术推动了预制菜产业标准化升级,使中央厨房系统通过流程数字化,助力餐饮企业实现“千店一味”的规模化复制,人力成本下降超20%。
电商与直播经济的爆发,为农产品流通开辟了新路径,更催生流通变革。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3.5万亿元,超8000种农特产品通过直播“出圈”,倒逼种植、加工到包装的全环节标准化改造,形成“产供销”协同进化的良性循环。
在当下消费格局中,流通体系创新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关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超33.78万个,“快递进村”覆盖率达95%,“寄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合作社)”模式构建起农产品上行高速通道。
地方创新也各具特色。贵州省创新“交通+物流”模式,将1200个乡镇客运站改造为农产品中转站,联动冷链分拨中心与社区前置仓,实现生鲜农产品48小时内直达城市餐桌。江苏省推行公交车、邮政“带货”模式,将“交邮快供”建设工作与三级快递物流体系项目有机整合,泰兴市供销合作社还借机加强产销对接,推动电商与农业、旅游业深度融合。河南折扣牛超市依托智能仓储物流网络构建“区域仓—卫星仓—门店”三级配送体系,将县城便利店纳为“云仓”节点,既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又激活本地商业资源,平均配送半径缩短至80公里以内,损耗率控制在0.8%,区域仓周转效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开创县域商业数字化新范式。
在折扣牛郑州区域云仓,记者看到每排立体货架上都有一张二维码。“通过我们研发的数智化动态管理中台,可实现供应商、门店和云仓的系统数据共享,实现48小时内完成选品到上架的全流程。”区域仓运营方河南大河申通冷链公司技术负责人王成锴透露。
日前,河南大河申通冷链物流园项目立体冷库钢结构主体竣工,标志着传媒集团跨界布局智慧物流,探索数实融合新路径。“项目将极大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河南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总经理唐晓玲说,近年来,河南省在产业布局方面破局创新,企业纷纷与相关方合作,共同搭建了仓配运产业链协同的业务模式。
尽管行业已取得阶段性突破,数据安全风险、技术标准不统一、复合型人才短缺等挑战仍需破解。“新发展格局下,企业需加强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构建柔性供应链体系,政府需加快跨行业数据共享标准制定,并加大职业培训投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胡大剑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普及,农产品流通将迈向“实时化、个性化、绿色化”新阶段:基于消费者画像的产地直供系统,“以销定产”的社区团购预售模式,无人机配送与智能柜自提网络等创新场景将加速落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岳建武所言:“数字供应链与网络货运正成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从技术变革到生态重构,物流智能化与数字化正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一幅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流通新图景正加速呈现,为实现“舌尖上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林 勇)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