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一到,炽热的阳光洒满大地,可这美好的季节里,却有个让人头疼的 “小麻烦”—— 蚊子。这些小家伙在炎热中肆意飞舞,嗡嗡作响,搅得人不得安宁。被蚊子叮上一口,那滋味可不好受,多数人局部皮肤会又肿又痛,瘙痒感更是如影随形,让人忍不住直挠。可别小瞧蚊子,它还是疟疾
夏日一到,炽热的阳光洒满大地,可这美好的季节里,却有个让人头疼的 “小麻烦”—— 蚊子。这些小家伙在炎热中肆意飞舞,嗡嗡作响,搅得人不得安宁。被蚊子叮上一口,那滋味可不好受,多数人局部皮肤会又肿又痛,瘙痒感更是如影随形,让人忍不住直挠。可别小瞧蚊子,它还是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等严重疾病的传播 “帮凶” 呢。
在每个家庭里,似乎总有那么一个人,特别受蚊子 “关照”。有人说这和血型脱不了干系,有人坚信 A 型血最招蚊子,也有人觉得 O 型血才是蚊子的最爱。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探究一番。
你知道蚊子最爱叮什么血型的人吗?
过往不少针对蚊子行为的研究表明,蚊子对不同人的 “兴趣” 确实存在差异。《Nature》曾刊登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把不同血型的人手臂,伸进装有蚊子的特定箱子里,历经上百次试验。结果发现,比起 A 型血、B 型血和 AB 型血的参与者,O 型血的参与者被蚊子叮咬的次数最多。
还有研究者观察亚洲虎蚊在受试者身上的降落次数,与 A 型血的人相比,亚洲虎蚊落在 O 型血参与者身上的概率近乎翻倍,具体数据为 83.3% 比 46.5%,这再次表明蚊子可能对 O 型血人群更感兴趣。在一项探究不同血型对蚊子繁殖力影响的实验中,实验者让雌性埃及伊蚊吸食不同血型(A/AB/B/O)的样本,发现它们更爱去 O 型血的喂食器进食,从侧面证实了这类血型对蚊子的吸引力。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蚊子就爱叮 O 型血的人?先别急着下结论。要知道,已知的蚊子种类多达三千五百多种,不同种群、种类,甚至同种类在不同地区的蚊子,对捕食对象的偏好都不一样。实际上,只有不到一百种蚊子会吸食人血,其他像摇蚊、水蚊、蕈蚊、褶蚊等,会选择其他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或者植物为食。
而且,实验环境不同(比如实验室长期饲养环境和野生环境),实验条件和方法也千差万别。我国中科院曾开展过一个针对白纹伊蚊的趣味实验,结果显示,白纹伊蚊最爱在 A 型血的参与者身上停留,最不喜欢停留在 B 型血参与者身上。A 型血与 AB 型血、O 型血、B 型血的平均停留次数比值约为 2.84:2.83:2.69:2.3 ,这说明四种血型对蚊子的吸引力虽有细微差别,但总体差距不大。
所以,蚊子对血型的偏好并没有一个绝对定论,不管你是 A 型血、O 型血,还是 AB 型血、B 型血,都有被蚊子咬的可能。那么,蚊子到底靠什么来决定咬不咬一个人呢?
究竟哪些人更受蚊子 “青睐”?
爱招蚊子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苦恼:夜晚漆黑一片,床上即便躺着好几个人,蚊子却像装了定位仪,精准无误地找到你,绝不 “雨露均沾”。其实,关键原因并非血型特殊,而是和一些更确切的因素有关。
人类能通过新陈代谢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众多国际研究显示,对于蚊子、吸血厩蝇、床虱这类吸血昆虫而言,恒温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CO₂)以及新陈代谢产生的持续热量,是它们精准锁定宿主的关键。蚊子们拥有超强的热量感受器、CO₂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一旦这些信号发出,对它们来说就有着致命吸引力。
《Current Biology》上有项研究,研究人员把雌性埃及伊蚊固定在四周环绕显示屏、下方装有光学传感器的圈里。通过播放不同场景观察发现,蚊子对夜晚星空没啥反应,可看到移动的细长条时,就变得兴奋起来(翅膀扇动频率加快)。要是再释放含百分之五 CO₂的空气(近似模拟人体释放 CO₂含量),同时照射细长条光线,它们会更加兴奋。脑部实时监测显示,此时近 60 个与视觉相关的脑组织区域都格外活跃。这表明 CO₂就像蚊子的 “兴奋剂”,能让它们更敏锐地找到目标。
野外实验中,参与者戴上能中和人体呼出 CO₂成分的口罩,蚊子叮咬率大幅降低;而添加了 CO₂的捕蚊器,比没添加的捕捉到的蚊子更多。荷兰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蚊子的 CO₂感受器极为敏锐,在约五十米远的距离,就能察觉到比空气浓度更高的 CO₂团状气团,然后顺着这股气流逆行,去寻找特定人群。要是再叠加一些蚊子喜欢的特殊气味,比如氨基酸、乳酸、氨等,目标就更明确了。
比如,汗腺发达的人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累体力工作时,呼吸加快,CO₂排出量自然增加,肌肉运动产生乳酸,大量出汗又会使体表乳酸值升高。蚊子小触角上的味觉感受器特别灵敏,闻到这些气味就会循味而来。而且,蚊子还有敏锐的热感器,人体流汗时的温差变化同样能吸引它们。同理,蚊子更喜欢新陈代谢快的人群,相比老年人,它们更青睐青年人;相比女性,更钟情男性;相比病患,更喜欢健康人。经期女性、孕妇、皮肤娇嫩的婴幼儿,也都是蚊子偏爱的对象。原因可能是这类人群因体内激素变化,会散发更特殊的气味,比如某些氨基酸与乳酸反应生成略带甜味的胺类化合物,像三甲胺等。
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也会影响蚊子的选择。有些人使用的化妆品,像香水、手霜、面霜等,含有辛烯醇成分;或者食用含有该成分的食物,比如香菇、薄荷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吃带有特殊气味的食物,像牛肉、羊肉;饮酒等,都可能改变人体散发的气味,形成蚊子喜欢的独特气息。
当蚊子距离潜在目标约六米左右时,就可以靠视觉来观察目标了。蚊子属于双翅目昆虫,复眼小眼数目多达六百个左右,有趋暗习性,在阴暗环境中视觉系统最为发达。它们最爱暗黑色,其次是深色系,一般不喜欢反光颜色,比如浅色系、白色等。所以,穿深色系衣服的人就成了蚊子的首选,尤其是黑色。黑色衣服反光暗,能给蚊子提供避光场所,而且黑色吸热效应强,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产生更多蚊子喜欢的气味,妥妥成为 “最佳靶标”。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研究者分析了一百多万只不同类型的雌性埃及伊蚊的轨迹,发现与白色、紫色、绿色相比,蚊子明显更偏爱黑色、红色和橙色。所以,喜欢穿这些颜色衣服的人,自然也更容易被蚊子盯上。
当你发现自己特别招蚊子时,肯定会琢磨自己有啥 “特别之处”,但你可能想不到,原因竟如此之多。只要你呼吸释放 CO₂、散发热量、出汗,甚至化妆、穿深色衣服等,蚊子就能精准找到你。可能有人会想,那我改掉这些习惯,是不是就能远离蚊子了?事情可没这么简单,生活因素,比如化妆、着装颜色等,还能尽量规避,但每个人的气味独一无二,吸引蚊子的本质气味可没那么容易改变。有些人天生就像有 “防蚊护盾”,有些人却总被蚊子 “偏爱”。所以,想要不被蚊子叮咬,还是踏踏实实地做好防蚊措施吧。
如何远离蚊子叮咬?被咬后又该怎么办?
总被蚊子 “偏爱” 的人,要想有效预防蚊子叮咬,室外活动时,可以穿上浅色系的轻薄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面积,同时避开草丛、树荫等蚊虫密集区域。保持皮肤清洁,佩戴驱蚊贴、手环,提前涂抹驱蚊剂,像清凉油、风油精,以及含有避蚊胺或伊默宁成分的花露水、驱蚊液等。不过要注意,涂抹时适量就好,并非越多越好,孕妇和婴幼儿使用时,遵循少量多次原则。
要是夜晚外出,不妨携带照明设备。蚊子喜暗怕光,光亮会干扰它们的判断,在有光的地方,它们通常不敢轻举妄动。另外,了解蚊子的作息规律也很有用,毕竟它们并非全天 “工作”。像国内常见的吸血蚊子,库蚊(常见家蚊)、中华按蚊(翅膀大的灰色蚊子)和白纹伊蚊(花蚊子),它们出没的高峰期各有不同,库蚊一般在 19:00 - 23:00,中华按蚊在 19:00 - 22:00,白纹伊蚊则是日落前 2 - 3 小时。所以,尽量减少在这些时段出门,也能降低被咬几率。当然,家里的蚊帐、纱窗,还有各类电蚊拍,也都是防蚊的好帮手。
要是不幸被蚊子咬了,得根据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措施。千万别频繁挠,什么掐 “米” 字、画圈、涂抹口水等非常规操作,除了心理上感觉不痒了,对患处没啥实际作用。蚊子扎入皮肤瞬间,会释放防止血液凝固的抗凝剂,这会引发人体一系列自体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发红、血管扩张、局部红肿、瘙痒等。过度抓挠只会加重瘙痒,万一挠破皮肤,还会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是,对于不太痒的小红点,可以用家庭常备的碱性物质,比如小苏打、肥皂水等冲洗患处,利用酸碱中和缓解不适;要是起了大包,通过冷敷减轻局部肿胀,再外用止痒药剂止痒;要是患处奇痒无比还疼痛难忍,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千万不能私自用药。
蚊子之所以 “偏爱” 某些人,并非因为单一血型,而是呼出 CO₂量、热量、皮肤表面菌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陈代谢快、汗腺发达、孕妇、婴幼儿、爱化妆、穿深色(黑色、红色、橙色)衣服的人,都是蚊子的 “心头好”。一旦被蚊子盯上,很难让它转移目标,减少叮咬的唯一办法,就是做好各种物理和化学防蚊措施。
来源:最寿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