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州评论》创刊于1925年9月1日,停刊于1926年1月24日,共出刊12期,由后来担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部部长的萧楚女为主编,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个刊物,也是党领导河南人民革命斗争、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
《中州评论》创刊于1925年9月1日,停刊于1926年1月24日,共出刊12期,由后来担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部部长的萧楚女为主编,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个刊物,也是党领导河南人民革命斗争、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
《中州评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思想条件: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影响
1915年,在新文化运动这一反对传统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氛围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全国传播。在宣传社会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的影响之下,青年学会在开封二中成立。学会创办了《青年》杂志,内容涉及反帝反封建、劳工问题、社会改造等主题,是河南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从此,马克思主义在河南青年中逐步传播开来,预示着河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腹地开始接受新思想的洗礼。1921年夏,《工人周刊》和《劳动周刊》开始在北京、上海地区发行,后来,随着陇海铁路工人运动的兴起,这些革命期刊通过工会组织、进步学生和地下党员传入河南。与此同时,《向导》《中国青年》等杂志所积极宣传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进一步加速了河南地区学习宣传苏俄革命为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制定了有关工人、农民、妇女等各种群体的运动决议案。其中,《关于“工人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农民问题决议案》首次明确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提出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减租抗税斗争;《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提出“妇女解放是阶级解放的一部分”,要求各地成立妇女组织,推动妇女参政、教育平等。这一系列关于号召群众运动的决议案,对群体的觉醒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力推进了河南地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了继续推动中国共产党对中原地区的思想宣传,进一步在河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在河南创办一份可以为自己发声的政治理论刊物,《中州评论》恰逢其时,应运而生。
实践条件:大革命形势的推动发展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英国巡捕枪杀示威工人学生,激起全国反帝怒潮。“五卅惨案”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各界群众迅速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6月6日,省会开封以中州大学为首的35所大中小学共计1.3万余人,开始举行环城游行,同声呼喊:“打倒帝国主义”“对英日实行经济绝交”等口号,点燃了炽烈的怒火,正式揭开了五卅运动在河南的序幕。6月8日,作为京汉、陇海两大铁路交汇点的郑州召开郑州市民大会,三百余团体、九千余人到会,是河南各界群众响应上海“五卅惨案”、开展反帝爱国斗争的重要事件。随后开封、洛阳、信阳等地也召开市民大会,形成全省范围的抗议浪潮。社会各阶级群体对“五卅运动”的响应在中原大地愈演愈烈,此时更需要一份能为国民大革命造势、为“五卅运动”摇旗呐喊的政治评论性刊物,于是《中州评论》应世之需,应运而生。
《中州评论》的内容特色
立足大革命实际,宣传反帝反军阀运动
1925年,为响应五卅运动,声援大革命运动,中共中央派王若飞、萧楚女等人于9月1日在河南开封正式出版《中州评论》。《中州评论》创刊之时,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是“立在国民革命的旗帜之下,准备着去指导这个运动……他不仅在实际的政治上,企图赞助站在人民方面的一切革命的策略,指示民众解放的出路,并努力在革命的理论上,扫清一切的发动思想,开阔革命的坦途。”此后,《中州评论》刊发了许多革命色彩浓厚的文章,如《在帝国主义和反革命派交通封锁谣言包围中的广州真相》《日本帝国主义出兵援助奉张之阴谋》等,积极地传递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立场,成为最鲜明的政治特色。
立足河南地区,指导河南的工人革命运动
面对创刊时的内忧外患,作为中共豫陕区委机关刊物的《中州评论》,扎根河南,剖析河南地区的突出矛盾,结合河南地区的具体情况积极指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其创刊号《我们见面的话》中,明确强调《中州评论》“在河南出版,是特别为河南人而办的。它将要告诉河南的一切人们,在这个反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军中,应有的责任,应有的工作。”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如今所幸存的八期共计59篇文章中,涉及宣传指导河南革命运动的文章就有38篇;其中直接宣传指导河南革命运动的文章共13篇,间接相关的文章共25篇。由此可见,立足河南,指导河南地区开展工人革命运动是《中州评论》的又一特色。
立足革命理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州评论》先后刊发了《中国工人与世界革命》(第四期)《列宁与中国国民革命》(第十二期)等文章。特别是为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中州评论》出版了特刊,发表了《为世界革命首领列宁逝世第二周年告各界民众》和《列宁(逝世)二周年纪念告被压迫同胞》两篇文章。文章明确指出列宁是马克思的门徒,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正统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学习和宣传列宁主义,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是反帝主义。《中州评论》通过对苏联革命的宣传,结合列宁主义指出了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并明确了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国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建立革命的民主政府,建立以工农为主体的各民主势力的联合战线。
《中州评论》促进了河南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活跃了河南地区社会各界的革命思想
以王若飞、萧楚女等为首的豫陕区委领导人在大革命中期已经认识到了社会底层大众革命力量的重要性。在《中州评论》刊载了多篇关注社会各阶层的文章,其中包括农民、青年学生甚至商人,其中不难发现其对社会各个被压迫阶层的呼吁。例如在《交通工人——京汉工人在中国革命中所处的地位》(第四期)和《国内战争告工人阶级》(第八期)两篇文章,客观分析了工人阶级被压迫的现实原因,其痛苦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军阀和资本家,因此工人总要联合起来反抗的,从而唤醒了工人阶级,使其明白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再如刊载开封兵工局工人的文章《反帝国主义运动周中商人哪里去了?》,唤醒商人的革命意志,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革命中的责任。《中州评论》言辞激烈,富有战斗力和启发性;联系实际,关注民生疾苦;通过报道工人罢工、农民抗租、商人罢市等实例,激发了社会各界的革命热情,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效应,推动了河南地区的革命斗争,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推动了河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河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是一个重要篇章。而《中州评论》对河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中州评论》的创办扩充了河南地区党员队伍,提升了党员素质。《中州评论》在河南地区的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追求真理、渴望变革的青年和群众加入党组织。他们在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党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州评论》不仅为党员提供了学习革命理论的平台,还通过实践经验的分享,促进了党员素质的整体提升,为党组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第二,《中州评论》的创办完善了党组织机构,增强了战斗力。通过《中州评论》的宣传,河南地区的革命形势得以快速发展,党组织的创立完善被提上日程。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河南等地迅速发展党的组织。同年,以中央特派员王若飞为首的一批共产党人被派到河南开展党建工作,河南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1925年9月,作为党组织的机关刊物,《中州评论》成为中共豫陕区委连接各地党组织的重要纽带。它不仅传递上级指示,也反映基层情况,促进了党组织内部信息的畅通无阻,有助于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战斗力的增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通过《中州评论》的指导,许多地方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形成了覆盖城乡的革命网络。
促进了河南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州评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创办的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阶级立场、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并积极进行思想理论战线上的斗争。萧楚女在创刊词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在革命的理论上它要扫清一切反动思想,开阔革命的坦途,指示民众的出路。”这实际上就是其办刊的战斗宣言。《中州评论》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地区的重要宣传阵地,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上刊登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中国革命形势的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帮助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时,为实现“为河南人而办的”承诺,《中州评论》还结合河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密切联系群众,以通俗的语言和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本土化阐释,致力于解决工农诉求、青年知识分子呼声以及妇女求解放等问题,针对性地指导河南地区的革命运动,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问题具象化,让河南人民更加通俗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的来讲,《中州评论》1925年月l日创刊,到1926年初被迫停刊,其生命是短暂的,但作用巨大。它犹如一支号角,唤醒了河南的民众;它像一面旗帜,指导了革命的进程。它随着革命诞生,又随着革命一起经历了由高潮到低潮、从胜利到失败的错综复杂、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正如1958年重新复刊的《中州评论》指出的那样:它站在鲜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上,以“赤手搏龙蛇”的精神,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战、同当时的国民党右派、国家主义派作战。它的战斗力很强,真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研究(2022ZS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河南日报